张利萍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 266109)
教育的本质,其中之一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者主体的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然而,由于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大部分学生在其社会化早期阶段,迫于应试教育埋头苦读,他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竞争,是压力,而不是深沉有力的爱。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本该由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承担的早期社会化程度极度薄弱,存在着各种问题的“半成年人”涌进大学校园,期待接受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岂不知,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诚如夏丐尊先生的至理名言: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向社会输送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高校,必然要把“爱的教育”纳入育人体系。
时下,在物质生活已大步迈向小康而高等教育资源又十分稀缺的中国,怎样唤起大学生心中的爱——对人类的爱,对自然的爱,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同学的爱……这是每个教育者都该认真寻找的答案。
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接触了大量案例,深深感悟到爱的教育对于大学生是何等重要。一个心中有爱的大学生,会悦纳自我,尊重他人,孝敬父母,热爱社会;而一个心中无爱的大学生,会敏感多疑,自私萎缩,思想偏激,仇视社会,到处碰壁。那么爱的教育是什么?让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案例:四处索爱的小孩。
小英,面容清秀,正带着一脸怒气跟我诉说。她说男朋友跟她分手了,虽然已经一个月了,但是她还是想不明白:我这么优秀他怎么能跟我分手呢?!分手虽然是我提出来的,但是我就是吓唬吓唬他,不是真的分手!为此,她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他,忘不掉他,每天都要打电话发短信追问。她说,没有他,我要怎么生活,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因为我现在就是为他生活着!
心理特点分析:笔者了解到,她从小就非常优秀,父母给予了百般呵护,别人给予了无数夸奖和赞扬,她甚至从来没有经受过别人的拒绝和奚落。渐渐地,别人的肯定和承认,成为她自信的来源,是她的骄傲,也是她的立足之本,失去了这些,犹如失去了生命的拐杖,她已无法独立行走。其实,她的爱的方式,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对成人世界的依赖;她的爱情,不过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爱的索求;她放不下的,不是爱情,不是对男友的牵挂和爱恋,而是外界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辅导方案与效果:首先,要澄清她想从爱情中得到什么,接纳失恋现实;其次,要让她找回自我存在的价值,回归自我;再次,要让她鉴别爱,学会爱;最后,鼓励她摒弃拐杖,独立生活。在咨询过程中,小英一步步对自己的恋爱观进行了澄清,一步步找到了自我价值,临走时,她第一次露出对自己独立生活的信心,真正知道了什么叫“爱自己”、“爱他人”。
上述案例只是学生工作中经常遇见的典型个体。表面上看,这个问题很普遍,每个大学生都可能遇到成长中的难题,比如职业选择的迷茫、恋爱失败的挫折,但究其核心,问题的根源都是源于爱的教育的缺失。
爱的教育,就是要用博大的师爱,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管理人性化,教育生活化,使大学生生活在“爱”的氛围里;爱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真切的感悟到父母之爱、手足之情、师长之恩、朋友之情谊、爱情之真谛,从而帮助大学生拥有一颗储存爱的心灵,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会在平淡生活中主动创造“爱”与“美”;爱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珍爱自我,热爱家庭,关爱他人,热爱祖国;爱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爱的能力,使其掌握正确的爱的方式,学会鉴别爱、感受爱、接纳爱、表达爱、拒绝爱、传播爱。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实施“爱的教育”。
要以“珍爱生命”为主题,围绕“生命历程”、“生命与价值”、“生命与责任”等专题,让学生思考生命课题,提高广大学生对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认识,培养广大学生对自己的关爱情怀。真正做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从而提高自我悦纳程度,学会欣赏自我,乐观积极,自信开放。
要倡导在班级内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互帮互助活动。在同学间、宿舍间、班组间营造浓厚的互帮互助氛围,让学生充分体会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让关爱他人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此外,要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爱心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要加大对公益社团和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项目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扩大医院义工、防艾、助残、环保等项目的参与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察民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学会关切疾患、帮扶弱势、关爱他人。
要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等节日为契机,开展“回归,感恩,孝敬”主题教育活动,倡导开展多种形式的“为父母过节”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体谅父母的辛劳,牢记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和长辈。同时,鼓励学生给父母写一封家书、打一个电话、送一个祝福,寒暑假主动与父母沟通大学生活学习的情况,将自己的心里话、长期压抑的心结讲给父母,从而回归家庭,体验父母的浓浓爱意,培养赤诚的爱家情怀。
爱祖国就是鼓励学生立足校园、走向社会,深入学校周边的街道、社区等深入开展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引导学生把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化作关爱家庭、关爱他人、奉献家乡、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爱,扎根于家庭,成熟于社会,作为承担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等重要功能的大学,进行爱的教育,培养会感恩、有大爱、能奉献的大学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注:本文案例主人公为化名)
[1]李兴洲.爱的教育:夏丏尊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56-61.
[2]祁旺堂.师生如何在爱的教育中获得“双赢”[J].新课程研究,2017(5):112-113.
[3]文辉.爱的教育与情感关怀[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5):52-54.
[4]邓一花.陶行知之 “爱的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7(8):190.
[5]鞠玉翠.用叙事的方式爱教育智慧——教育哲学的一种研究方式[J].教育研究,2017(5):43-49.
[6]黄敏.打造“真·爱”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2017(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