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乐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有关利玛窦的研究学术界有许多,主要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利玛窦的中国经历、传教手段、分析其本人的著作翻译,和利玛窦在东西方文化传递中的成果及影响。从总体研究上,主要有林金水的《利玛窦在中国的活动与影响》(《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丘进的《利玛窦在华事迹述略》(《历史教学》1985年第6期)。利玛窦也被部分学者视为欧洲汉学的开创者,从汉学传播发展的角度来看,余三乐在《论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肇庆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中指出利玛窦是全面的把欧洲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了中国,从“文化适应”策略着手,构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利玛窦本人也得到了历代中国政府的高度评价。
本文的突破点在于从利玛窦传教的特殊方式出发,探究其在中国传教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取得的成果以及深远影响。探究从利玛窦采取的传教政策——“适应政策”的缘由、内容、特点入手,探讨“儒学化”的传教政策。涉及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以及利玛窦本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巨大影响和贡献。
明末时期,明朝政府陷于内外交困中。因此,明朝统治者对西方文明及其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有着相当大的现实需要。以天文历法为例,元代沿用至明,一共运行三百余年的“大统历”从未修订过,日期偏差相当大,亟待解决[1];此时的中央政府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既需要抵抗少数民族的侵略又需要防御东南倭寇,急需西洋武器来增强军事实力[1]。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利玛窦的传教由此开始。1601年,作为欧洲的使者,利玛窦来到北京,进入紫禁城,得到了中国皇帝的赏识。9年后的5月11日,利玛窦病逝于北京,葬于北京二里沟。他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获批中国领土安葬的外国人[2]。
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贵金属和物产缺乏,促使西欧商人、高利贷者和冒险家们关注东方的财富[3]。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欧洲科学文化,也把中国的文化再次带到欧洲,对欧洲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张宗鑫在《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一文中将传播到西方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分为教育、文献、艺术和生活四个方面。
在教育方面: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些传教士及其注重中国的文化道德,大多数认为中国的道德不仅高于科学,而且也优于宗教信仰[4]。中国社会对教育极为看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引起了利玛窦的好奇,他在寄回国的书信中对此进行了详述,对欧洲知识分子的影响颇大。另外,利玛窦认为中国人十分重视道德品质,尤其是孔孟儒学对中国道德文化的主导,详细介绍和记载了中国儒学教育。在欧洲著名的启蒙运动中,中国儒家文化对欧洲知识分子的影响相当大,许多著名的启蒙学者,如伏尔泰等人,在某种程度上是把儒家文化作为其思想指引的[5]。
在文化方面:17世纪早期至18世纪,中国文献被大量带往欧洲,出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6]。一个世纪以来,利玛窦等传教士把大批中国文献带往欧洲,导致了中国文化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使欧洲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儒家文化,并运用到启蒙运动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内容和规模上,这次文化传播交流所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交流促使西方重新认识到东方的文化魅力,使中西文化得以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如此,还具有某种近代以来的传播色彩[6]。
在艺术方面:东方的绘画艺术重视写意,西方绘画艺术强调写实[1]。17、18世纪以来,中国的陶瓷及绘画逐渐传入西方,引起西方人的注意。凭借陶瓷展现的高超工艺和技巧,瓷器迅速成为欧洲上流社会喜爱的奢侈品。随着陶瓷的风行,甚至连罗马艺术的复兴也受其影响。意大利的艺术家将中国美术手法溶于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看起来自然、潇洒、飘逸。明清时期,中国景德镇的陶瓷技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拥有质地坚实、光滑温润,规整和谐、转折明确等特点,具有简约、大方、端庄、光洁的艺术特色,极大影响了欧洲艺术的发展道路。
在生活习惯方面:对欧洲人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当属中国的茶叶。16世纪初,荷兰人经爪哇来到澳门,在同中国人交易后将茶叶运回欧洲。随后,茶叶逐渐风靡欧洲,欧洲人将这一舶来品视为珍宝,并且对东方产生了极大的好奇。茶叶不仅培养了欧洲人喝茶的习惯,而且形成了不同于中国人的茶文化。首先接触到茶叶的是荷兰人,但将其发展为一种独特文化和习惯,则归功于英国人。茶叶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英国人至今仍保留着喝下午茶并且用茶招待贵宾的习惯,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明朝是东西方思想交流相当活跃的时期。西方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把西方科学技术引进中国,而中国文化则通过贸易的形式输入欧洲。中国文化在欧洲的风靡,造成了相当一段长时间的“东方热”。然而,文化的交流仅限于上层社会,对欧洲平民生活产生最流行、最深刻、最长久影响,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主要是中国的茶文化。明清交际时期,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交流远超此前的时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即源于此[1]。
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迫切需要,一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诱发了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对财富的向往,导致欧洲传教士大量来华传教。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利玛窦通过细心观察,认为与中国官员和地方士绅交流,更有利于传教活动的开展。在布教过程中,为了引起中国人的兴趣,在布道的同时,也向这些中国知识分子详细介绍了西方的天文、音乐、数学、绘画、地理等相关科学和文化,同时也将东方的文化传播到西方国家。在古老东方文化与近代欧洲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利玛窦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并对此后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初的传教士均由耶稣会进行严格的委任和选派,从时间上看,首先到华的传教士是沙勿略,其后是范礼安、罗明坚,最后是利玛窦等人。沙勿略最早到中国,苦于中国人难以理解西方教义,开始考虑如何传教,范礼安在谋划上更进一步,罗明坚将前者的计划作为实践,随后利玛窦总结完善,力图契合东方文化礼仪,从而在文化上接近中国人,逐渐将这一政策推广执行,为传教事业服务[2]。在澳门期间,利玛窦把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学习汉语和汉字,深入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和历史。为了使自己更适应“中国化”的生活,利玛窦甚至削发为僧、说中文,后经别人提醒,又改穿儒生的服装、研习四书五经、结交士大夫等[7]。
利玛窦的成功并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利玛窦之前的传教士影响不大,是因为他们的传教活动往往以自身为中心,毫不在意中国人感受和想法。利玛窦则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认为想要在中国顺利传教,首先要实现自身的“中国化”。利玛窦仔细钻研东方文化,恭敬的对待孔孟儒学和传统,将自己包装为一个钦慕中华文化的外邦人,消解中国人的戒备之心,从而让中国士大夫阶层非常愿意和他交往。对于利玛窦采取的这种布道策略,当代的学者们在这点上达成一致,将其称为“适应政策”。
“适应政策”即适应当地的文化,以尊重当地文化为基础,适应当地文化信仰的内在需求[8]。伴随着“适应政策”的确立和推广,欧洲传教士开始关注中国文化本身,著述大量涉及到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特点、历史沿革、地理分布、文化习俗等方面。在布道过程中,利玛窦没有强迫本地人接受天主教,即使加入天主教的人,也并不反对他们继续按照中华传统行事,如祭祖尊孔;主张以 “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并无本质上的区别[9]。而祭祀祖先和孔子只属于追忆先人和缅怀哲人的仪式,与信仰不干涉。如果不增加对其他神灵的信仰、祈祷等威胁天主教信仰的内容,就算不上是违背基督教义。“适应政策”确立了一种新的传教方式,并为随后到达中国的耶稣会士所继承,他们将之叫做“利玛窦规矩”[10]。
为了更好的传教,为了避免基督教义中的一些内容所引起的不满,为了世人更好的理解基督教,利玛窦也适时的“妥协了一些教义”。删去了“人人平等”,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等内容,还尽量不涉及基督教神学方面[9]。
利玛窦等传教士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末帝皇后在清军入关时曾写信,表明要皈依天主教并请求教皇支持[11]。纵观利玛窦的一生,其成就不仅在于传道布教,更在于他成功的使中国人对西方产生了兴趣,使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联系更密切。这里简要概括一下利玛窦的生平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介绍西方国家风土人情。利玛窦所带来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崇尚儒学的中国人大开眼界,改变了中国人一向视之为“奇技淫巧”的看法。一方面,利玛窦非常重视和当时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建立广泛的联系,广泛宣传欧洲的科学知识,使后者对西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精通汉语,将欧洲的文献著作翻译为汉语,内容涉及天文、几何、音乐、地理、伦理乃至记忆术等各个方面。换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文化上的亲近感,许多中国士大夫主动为利玛窦的传教活动提供了不少帮助。在他那份措辞恭维的奏疏中唯一愿意贡献给朝廷的就是他“深测其秘的”西洋历法。他介绍西洋知识给中国知识界是为他学术传教的目的服务的[12]。
(2)向欧洲介绍中国的情况。利玛窦在中国期间,也同欧洲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书信报告递送回国。在这些文献中,他详细记载了自己的传教经历,并对中国的儒家思想、社会结构、历史等方面进行了记载。晚年,利玛窦详细记录了自己在中国的活动记录,包括明朝的疆域、环境和社会文化,并托人带回国内。《耶稣会利玛窦神父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出版以后,欧洲再一次掀起“东方热”,欧洲学者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产生了极大好奇心,而商人和冒险家则更加跃跃欲试,认为东方是实现财富与梦想的地方。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这样的“理性”国恰恰契合了欧洲知识分子的精神理想,大大促进了西方的启蒙运动[13]。许多哲学家,包括莱布尼兹、伏尔泰等人,还有其后的百科全书派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启发。然后,传教士所带来情报中,也有不少是失真的,东方的富庶被有意的夸大了。因此,对当时的欧洲人而言,东方是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地方,这种对中国的向往持续了数个世纪,直至中国的国门被彻底打开。
(3)利玛窦与中国本土知识分子合作,将西方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使西学成为明末士大夫阶层积极追求的一种风尚。与利玛窦交好的中国知识分子,如徐光启、李之藻,加入利玛窦的翻译工作。他们合作的成果为《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同文算指》等著作。利玛窦为中国人开启了自然科学的大门,他的贡献难以估量。因此,他也被史学界认为是“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欧洲汉学之父”[10]。 利玛窦作为传教手段带来的西洋学术,不仅丰富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知识,而且使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逐步摆脱了宋明理学的束缚,在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批以徐光启等人为代表“西学派”。“西学东渐”对中国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有些领域甚至是从无到有的开创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利玛窦可以称作是明清交际之时对中国贡献最大的传教士。他是“西学东渐”的倡导者,也是“适应政策”的推行者[14]。与此同时,中国文化第一次被利玛窦正式引入西方。中国文化能在欧洲产生影响,利玛窦功不可没,他拓展了西方人对世界的认知,掀起一阵“中国热”。利玛窦对东方文明的介绍,滋养了欧洲的启蒙运动。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传教士主导了东西方的思想文化交流活动[15]。基于这点,利玛窦在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总而言之,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对西方天主教徒而言,他是散播基督教种子的开拓者。对东方知识分子而言,他是连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西方科学是他带给中国人的礼物。他使东方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如几何学与天文学等等。同时又将中国文化带到西方,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
[2](意大利)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汇通(上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4]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D].山东:山东大学,2012.
[5](法)裴化行.利玛窦神父传[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8.
[6]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
[7]郭熹微.试论利玛窦的传教方式[J].世界宗教研究,1995(1):6,362.
[8](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
[9]汾屠立.利玛窦书信集[M].台湾:光启出版社和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
[10](法)裴化行利玛窦评传[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3.
[11]林金水.利玛窦在中国的活动与影响[J].历史研究,1983(1):114.
[12]马春华.利玛窦传教策略及其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2.
[13](意大利)德贤礼.利玛窦全集第一卷[M].roma出版社,1942.
[14]许海燕.利玛窦在中国[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15]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