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燕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当前高职教育飞速发展,信息化的专业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新媒体技术的使用给专业教学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一成不变的黑板讲授已逐步落后淘汰,崭新的网络课程在线教学的应用势在必行。但如何改变定向教学模式,拓展专业知识面及如何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拓展专业发展空间等问题都给互联网时代高职网络课程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思考,以下结合《建筑构造与识图》网络课程的在线教学谈几点合理的建议。
必须直面学生的现实情况,更多地关注学习者本身的情况,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在线学习特点,按照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心理特征来设计在线教学。要找准专业课程学习的起点,突出课程教学的重点,突破专业教学的难点,捕捉交互式教学的生长点。如在进行《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的时候,首先就进行课前调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广泛调查学生前期已有的理论实践基础,结合专业学习的方法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确定该课程的在线教学目标——提升建筑施工图的读图和构造设计。从一套住宅工程的建筑施工图纸导入课程学习,强化学生对建筑空间尺度的把握和建筑功能的分析,进一步读懂建筑方案,理解建筑构造大样详图。虽然大部分学生刚开始还没有阅读建筑施工图纸的能力,但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真实的建筑中,鼓励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建筑空间入手,感受三维尺度,分析其建筑功能要求。同时积极收集各类优秀典型建筑,分析其风格特点,挖掘其方案优势,并通过手机拍照上传QQ群、微信群,进行交流讨论。同时还进一步结合课程内容设置专题论坛,分析建筑的基础、墙面、楼地面、屋面、楼梯等构造处理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发表看法,并在讨论中学习新知识,纠正错误,提高空间认识,找到正确构造设计思路,提升学习能力,学习也更有目标和动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不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控制者,学生只是被动地、盲目地、机械地接收大量的灌输式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致无兴趣的勉强记忆,真正掌握的甚少。必须改变这种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惯性,调整教师固有的主导理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由主角转为配角,让其从课堂领导的位置上走下来,从讲台回归到学生之中,并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使其积极走上演讲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使之成为主角。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走入课堂,有序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并讨论交流互动。为了保证课堂讨论互动的高效性,教师要充分研究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建立有效的学习任务,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合理把握课堂讨论时间,帮助学生深入重点内容,点拨关键知识点,并对学习的核心内容加以归纳、总结、提炼,帮助学生留下印象,并加深记忆,努力开发学生的深入探究、实践操作等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如在分析国内外不同建筑之间,中式建筑不同流派之间、古典建筑与近现代建筑之间的设计风格和特点时,就学生广泛收集资料,以图片播放、电影欣赏等多种模式来感悟理解,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总结,提炼建筑设计的精华所在,以交流发言全面提升学生的建筑鉴赏能力。
目前,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设从精品课程到网络课程,再到在线课程的不断开发提升,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最终都回归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学能力。从根本上而言,学生仍然是学习主体,关键是要使之从被动学转为主动学。而要主动学的关键就是要转变枯燥的课堂学习氛围,通过加设讨论交流环节、实践操作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感知度、认同感、成就感。以更多的图片、音频、视频、语音、动画等多样化呈现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更多的自媒体技术,实施混合式、移动式、碎片化等多模式教学方式来丰富三尺讲台,扩大知识载体,实现教学舞台的多彩多样。如在讲解建筑组合体的投影分析时,不仅有图片,更要让三维的立体图形动起来,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位置剖切,感受实际空间效果,增强三视图理解力,逐步实现三维和二维的对接。在信息化、数字化飞速发展的当下,专业网络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已不再单一,教室也早已不是唯一讲课地点,在手机使用非常普遍的今天,可以创办微信公众号,作为专业学习的延伸平台,畅谈课程教学话题,反思课堂教学,拓展专业学习空间,展现学科前沿知识。借助云班课软件,实现课程签到、小知识点的测评,活跃课堂表现,布置操作项目,并适当对进行中和已结束的活动开展“投屏模式”,让学生对其参与情况有更为直观了解,增加课堂的表现力和展示度,渲染课堂氛围。还可在多个活动之间同屏演示,来回切换,这都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
专业教学尤其要关注学生的亲历过程,网络在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使学习者有机会“真正”经历过,可以借助“数字化”的模拟、虚拟技术、动画游戏、VR/AR/MR场景,尝试多种体验。以多种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中感知新知识,提升专业认知;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磨练,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例如在分析具体的建筑构件的建筑功能构造方案时,就导入真实的工程案例,以实际工程问题来分析讨论外墙和屋顶如何来考虑保温隔热、排水和防水?在建筑细部的构造处理上有何不同?在图纸表达上如何反应?并以三维建筑虚拟,剖切、拉大拉近,放大缩小,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写实性,从而完成从真实的建筑构造设计到抽象功能要求的解释,完成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应用。
网络课程在线教学不仅要通过亲历感之,更需要有效教学组织。在具体在线教学时,要结合相关知识点,设置合理的学习任务,并分组讨论、专项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并实现网上提交作业。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克服困难,高效掌握课程知识的重点,解决工程技术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作性,使学生由变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由枯燥记忆转为积极思考。在明确探究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分组讨论与协作学习的模式,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当分组,学习小组的设置是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学生起主导控制作用,有的学生则处于从属依附状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独树一帜,重塑自我;让每个学生都能改变自我,不断调整完善自我的机会。努力营造一个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所有学生能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善于沟通交流,激发团队协作。同时布置的学习任务必须合适恰当,任务内容可以由浅入深,或是平行的关系,或是自由选择任务,完成提交后小组交流,专题讨论,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互评、点评,最终获取正确结果和解决方案。采取启发引导模式,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以学生的思维特点,帮助其分析建筑空间的投影关系和原理,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画一画,想一想,在绘图过程中思考、分析,从而再抽象和归纳出一些投影规律和技巧,并适当引导具有一定挑战性、价值性的前沿课题。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注重启发与引导模式,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究需求。让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运用建立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主动思考和探索新知识。而老师主要是布置学习任务,针对复杂的目标帮助学生分解,重构知识框架,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和归纳,并突破知识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内容主要采取以下情境:
1.合理设置有思维价值的活动情境。如分析屋顶防水构造时就提出是先考虑屋顶的排水设计,还是先考虑屋顶的防水设计?可以用什么材料来防水?
2.设置真实工程背景的虚拟情境。如分析建筑施工图的方案设计特点时,就以校园里的建工楼来讲解,实物空间与二维图纸可以反复对比,消化理解建筑空间尺度、细部构造做法等。
3.加强课程与建筑本身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设置。如分析建筑形体的投影时,就以建筑空间内本身的三维体系分析V面、H面、W面的投影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工程实例,讲解建筑绘图表达方法。
4.源于专业课程本身的问题情境,即设计专业知识点的小问题、小案例。
5.增设专业课程之间纵横向的综合情景设置。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情况构建能力递进的模块化的衔接点。考虑一定的发展与递进,形成专业的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多层次的综合情景,完成一定的高层次教育培养,强化技能与素质的全面提升。
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由一次考试成绩“论英雄”转变为多次的阶段考核。对于主观化、片面化的一次成绩,不能全面反应学习效果,很容易让学生忽视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只是急于寻求结果,忽视了思考分析、操作训练,而陷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重视过程评价和阶段性评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网络课程的在线教学考核更应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从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自我学习能力的自测评、在学习团队中的贡献评价等都反应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均应反应到课程评价之中。对于阶段性评价更应考虑每次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把每一次的在线预习测试、单元测试、中期测试、期末测试适当加权平均,得到的分数会更加接近学生真实学习水平,还可让学生养成及时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的习惯,以此调整学习方法。对于《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成绩评定应综合考虑学习过程情况,如资料收集整理打分、小组讨论汇报打分、学习单元预习测试分数、阶段考核、团队打分等多方面,以不同加权系数来衡量权重,最终得出合理评价分数,使学生更注重学习的平时积累,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课程的在线学习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高职专业网络课程的在线教学应用,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强化专业技能培养,才能使之更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1]张敏.数字化教学与传统课堂整合策略的研究[J].内江科技,2017,(7):84.
[2]汤婕.高职网络课程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29-230.
[3]陆远蓉.微信平台在高职移动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职业教育,2017,(4):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