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现状分析与展望

2017-03-11 07:02王海文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需求展望现状

王海文

摘要:在全球文化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呈现新的特征,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未来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应在全球化视野下,立足于我国文化贸易实践的基本状况,从人才供求结合、专业化培养、社会合力协同等方面推动文化贸易人才培养迈入新阶段。

关键词: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现状:展望

在文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可谓迅猛。以与文化经济密切联系的创意经济为例,早在2011年世界创意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就达到创纪录的6 240亿美元,在2002年至2011年间增长了一倍有余;这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8.8%。发展中国家创意商品的出口增长势头则更为强劲,同期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2.1%。高速发展的文化创意经济急需大量具备国际视野,能够从事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意设计、生产经营以及跨国贸易营销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专门人才。其中,文化贸易人才需求因全球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以及投资急速扩张的需要以及强力推动而备受关注。

一、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状况

相比世界发达文化经济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日本等,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在结构、人才、渠道、竞争力等多方面尚有很大差距。而要加快推进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和长期繁荣,并使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当前在国家深入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基础正在发生積极的变化。而人才需求基础的变化也为当前及未来我国文化贸易人才的培养、培训及相关就业、发展拓宽了空间。总体来看,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规模大,缺口也大,且正处于结构优化、需求单位多样化以及地区和行业分化明显的发展阶段。

首先,文化贸易人才需求基础不断夯实。需求基础主要体现在产业基础和消费基础两方面。从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的产业基础看,经过多年快速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开启了升级转型的调整期,由政府主导逐渐向市场主导转变,不仅体量和规模继续壮大,而且结构也在持续优化,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其关联效应强的特征得以强化,由此不仅吸纳和带动愈来愈多的从业人口,而且催生出许多新的职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3 940亿元,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3.9个百分点。不断夯实的文化产业基础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重要动力和支撑,为文化贸易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的消费基础看,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一般占居民总消费的20%至30%,而我国2014年这一数据仅为10.6%,文化消费的缺口和差距巨大。在当前国民消费方式进入大幅转型阶段,我国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将被全面激发,文化消费的缺口将得以快速弥补。而这一方面创造出大规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人口,另一方面却需要大量的文化贸易人才扩大文化消费的市场空间和可能。此外,从政策层面看,顺应全球文化经济发展的形势以及我国经济结构优化、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中央及地方均加大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2014年是相关政策制定和发布最为密集的一年,不仅在总体和宏观上推出了支持政策,而且还涉及企业、行业等领域,其中对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此处需要特别提及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将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由此空前强化了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的政策扶持力度。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改善了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面临的环境,拓宽了人才需求的视野和范围。一方面,从文化贸易体量看,2003年至2013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从60.9亿美元攀升至274.1亿美元,年均增长16.2%;文化服务进出口从10.5亿美元增长到95.6亿美元,年均增长24.7%,开放水平显然在不断提升,无疑需要大量直接从事文化贸易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开放水平的提升强化着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的广度和高度,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人才培养和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的短期和长期状况存在差异。短期看,当前我国文化贸易体量的快速壮大客观上需要大量文化贸易人才的跟进,然而由于在文化贸易人才培养方面的欠账以及社会对文化贸易专业人才认可的缺乏等原因,人才供需缺口短期内依然会增大。在强劲人才需求和供求失衡引致的较高薪资待遇的吸引下,国际贸易人才、文艺人才等转向文化贸易领域,但是对于专业性强、交叉复合特征突出的文化贸易相关岗位而言,仍然存在转型期长、综合素质不能很好适应等问题。长期看,随着社会对文化贸易认识的加深以及对相关职业岗位的认可,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等将出现明显分化,文化贸易人才供给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特别是以高等教育为主的文化贸易人才的协同培养,应该成为满足我国文化贸易人才的主要渠道。

再次,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单位也呈多样化发展。目前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最主要的主体是相关文化企业,其中国有文化企业占比大,而相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文化贸易专门人才需求占比较小。而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类型文化企业的发展,文化企业所有制结构、文化企业管理方式以及文化贸易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的企业结构、人才知识结构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单纯掌握经贸知识以及拥有文艺才能均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而既懂经济又懂文化和艺术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则备受欢迎。同时伴随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及“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深入实施,政府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在推动文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因此对文化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会大幅增加。而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却面临较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在社会急需大量文化贸易人才的情况下,不仅专门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数量极少,包括中国传媒大学以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更重要的是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国际文化贸易专业被调整消失,难觅踪迹,因此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坚实的专业规划基础和保障,由此加剧了文化贸易人才供需失衡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贸易人才培养,自然需要有相当数量的文化贸易专业人才加入到人才培养的大军中,而这显然是一个短板。

最后,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的地区和行业正在呈现分化态势。从地区看,经济发达省市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走在了前列。它们不仅拥有与文化贸易密切相关的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和要素,而且有着良好的文化贸易渠道和平台,如北京、上海、深圳均建立了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同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推动下,拥有发展文化贸易更加独特的优势,由此吸引更多的文化企业于此创业创新,文化贸易人才在此流动汇聚,进一步加剧了文化贸易人才需求地区分化的态势。从行业看,新兴文化行业不断涌现和壮大,如动漫网游、数字出版以及“互联网+”催生和推动的文化行业,其人才需求大幅增长,而与此相关的文化贸易人才在行业和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也备受欢迎。以北京为例,作为我国文化中心,自2006年以来,文化贸易额从12.65亿美元提高至2015年的30.28亿美元,年均增长10.2%。其中,动漫游戏出口、图书版权输出和电影出口始终位居前列,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数量居国内之首,由此成为文化贸易人才需求以及人才集聚的重要地区。

二、应对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存在的问题

面对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不断增强以及人才缺口亟须弥补的迫切形势,必须正视满足文化贸易人才需求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到破解的思路和途径。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状况符合文化贸易发展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应对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的过程中,人才培养和人才供给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在于高校,在于与文化贸易相关的高等专业教育。因此探讨我国高校文化贸易人才培养成为应对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的重要切入点。

首先,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规模严重受限于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数量。前文提到的开设院校数量少,自2007年始,只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国际文化贸易本科专业,且规模小,不仅难以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更不能适应社会对文化贸易人才的需求。这种情况近年来不仅没有改观,反而因为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而受到严重影响。国际文化贸易在2012年本科目录调整前为目录外专业,属于探索性质;2012年本科目录调整后,被归并到贸易经济中。本来有着广阔发展前景和较好发展起色的国际文化贸易专业在调整中消失了,虽然专业的承继性尚在,但是却带来了专业概念被扰乱,人才培养受阻等影响。

其次,满足文化贸易实践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深谙经济规律和文化规律,熟悉国际市场规则,懂得文化资本运作,掌握文化管理规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现有人才培养缺乏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模式创新,相关培养过程局限于有關专业资源和基础,如依托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等进行单学科培养,或有其他经济类等专业课程介入,但是高水平复合交叉的整体培养体系和特色化培养模式尚未全面形成。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层次有待提高,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虽有,但是规模更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文化贸易高端人才需求。

最后,文化贸易人才培养尚未充分体现其交叉学科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在人才培养的协同性方面有待加强。事实上,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是推进科学发展和实践繁荣的重要途径。而国际文化贸易所涉学科众多,其研究领域并不狭窄,专业更不窄。开放条件下艺术文化经济领域的繁荣不仅将促进国际文化贸易研究领域的拓展,更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各部门的协同合力,从而真正将人才培养立足于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分类培养,避免文化贸易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发生错位和脱节的可能。

三、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的几点展望

未来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应在全球化视野下,立足于我国文化贸易实践的基本状况,从人才供求结合、专业化培养、社会合力协同等方面推动文化贸易人才培养迈入新阶段,从而为我国文化贸易的繁荣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展望其未来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文化贸易人才供需失衡的状况长远看将在总体上得到缓解,局部人才结构不平衡仍将长期存在。人才供需失衡的状况一方面反映了人才市场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则体现出人才所需领域的变动和发展。对于文化贸易而言,随着相关产业基础、消费基础的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效应的显现和强化以及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包括人才在内的资源和要素必然会加速向该领域的转移和汇聚,特别是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考虑,文化贸易人才供需失衡的状况将获得化解的新动力和新途径,因此总体上失衡将得到缓解。但是目前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的单位更加多样化,地区和行业呈现分化态势,这种状况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的自然结果。反映在人才结构上,在保持人才供需总体平衡的情况下,因结构优化调整而形成的结构不平衡是可以接受的,它将成为我国文化贸易人才需求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其次,科技的发展和多元化贸易主体的繁荣将极大拓展文化贸易人才孕育、成长的空间,推动文化贸易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科技对于文化贸易以及文化贸易人才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互联网为例,其蓬勃发展己然改变着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着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主体的生活方式,当然为文化贸易以及文化贸易人才的塑造和培育也带来了创新和变革的力量。恰因互联网,不仅创新和拓宽了文化贸易模式,而且催生出各种新的职业和从业人群。其中文化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如小微文化企业、个体创意人才、威客极客的诞生等等受益于互联网科技,大大拓展了文化贸易人才孕育、成长的空间。尤其是文化生产与消费双向互动性的加强,也在推动着文化贸易人才供需及时有效地对接,极大改变文化贸易人才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失灵的现象。

最后,我国文化贸易人才将迎来交叉复合、专业培养、协同创新的需求满足和提升阶段。在信息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既需要体现其独特优势,同时又要防止人才培养一劳永逸的思想。未来国际文化贸易人才,一方面将更加尊重文化贸易及其人才培养规律,充分体现交叉学科属性,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特色化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档次;另一方面,强化专业区分度,与其他相关专业既要联系,又要区别,体现文化贸易专业的独特定位,同时针对具体行业,加强文化贸易行业人才差别化培养,并推动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创造协同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推动我国文化贸易人才供需迈入新阶段。

[责任编辑:李文玲]

猜你喜欢
需求展望现状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