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问题与对策

2017-03-11 07:05翟国栋武晓华曹洪治李亚男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人才培养

翟国栋 武晓华 曹洪治 李亚男

摘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和基本职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教师投入精力不足、因材施教实现难度大、学生主动性发挥不够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可从加强组织领导与制度建设、搞好导师队伍建设、丰富指导的载体和形式、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抓好指导内容建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因材施教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立身之本,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端人才是当代大学的神圣使命,也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需要根据本科生的特点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国外引进的高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施行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一定优势,但因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总结优势,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切实提高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对于新时期密切师生交往,优化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改革,激励学生创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

一、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中的问题

进入大学后,不少本科生都存在目标迷失、迷茫困惑、专业模糊、决策困难等问题,迫切需要教师来指点迷津和引导上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应运而生。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指在本科生大学四年学习期间指定导师对其学业进展、人生规划、个性培养、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和生活等进行全方位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由高等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担任,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对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学时限制,与本科生建立了长期、稳定、密切的师生关系,可以因时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本科生解决问题,在学校教学管理、学生成长和教师自身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尽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有不少优势,产生了一定的育人效果,但因其在我国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三方面。

1.教师投入精力不足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少、学生多、生师比例大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中导师与学生采取的沟通渠道主要还是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而教师不仅要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任务,还要承担本科生实践环节、研究生指导和科研任务,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教师难有时间、精力经常与本科生面对面交流。因此,单靠导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主动性来保证全程导师制的效果具有很大的难度。此外,导师专长于某一领域,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要求导师解决学生的思想、心理、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导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且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缺乏必要规范,最终的结果是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指导,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2.因材施教实现难度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情况各异:有的如鱼得水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有的基础差有厌学倾向,有的存在严重的偏科,有的迷失了自我得过且过,有的对专业丧失信心,有的存在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等。由于未来志向不同,学生的需求与行为差异也很大:立志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关注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准备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忙着从事兼职和实习,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准备出国的学生重点攻读外语、多方申请。这些基础和需求差异,显然是目前以专业导论、通识教育、科研选题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为主要内容的指导鞭长莫及的,换言之,目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指导还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3.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师教生学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大多习惯于谆谆教诲,学生大多习惯于洗耳恭听。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老师确定目标而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探索的能力和主动联系导师的勇气,总是等着老师叫才去见老师,而导师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样导师和学生之间很难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双向互动关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对各方面的不熟悉以及对老师的畏惧,参与导师指导的频率相对较高,但多數学生还是被动的,缺乏主动提问、探索创造的行动。而对于高年级学生,相对来说比较油滑,很多情况是导师主动联系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即使是老师布置了任务,不同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还有一些学生自以为是,听不进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影响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效果。

二、解决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问题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

“全程导师制”追求的“全面发展”培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理性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高校师生只有形成“自由教育”“通识课程”“启发教学”等基础共识,才能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功用发挥提供文化土壤。因此,为切实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首先要成立学校和学院两级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领导小组,组织完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制度体系,组织协调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组织实施、评价考核等工作。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目的、导师聘任条件、导师工作职责、考核机制和考核结果的运用等,完善工作规程、工作日志、活动调查表及考核资料等材料,确保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有章可循,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再次,要制订师生沟通的必要工作规范,如要求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前两周内必须与导师见面,并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本人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学期的学习计划;每次师生交流活动要做好活动记录;学生每学年的评奖评优、入党等环节必须有导师的意见等。最后,为了发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优势,应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加大研究性、实践性课程和创新教学环节的比重;教学模式要向探究式、启发式、实践训练式转变,突出实践教学,使本科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收者变为积极的知识学习者和探究者;要重视教学研究,使本科教育改革和实践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2.搞好导师队伍建设

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德能为师、学能为范”的师资队伍。搞好本科生导师队伍建设既要增加导师数量规模,又要提升导师质量水平。从长远而言,要完全解决生师比例高的问题,必须引进更多教师,使生师比降低到合理的范围内。但引进教师是个系统工程,短期内难以完成。现阶段可以构建以导师为主导,研究生辅导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辅导低年级本科生的纵向链式学习科研团队,发挥导师在指导规划、指导学习、指导研究、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缓解教师紧张的局面。

从质量而言,本科生导师不是每个人都能担任的,而要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如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工作投入等。坚持质量标准,建立本科生全程导师的遴选机制,使选拔出来的本科生导师既能寓生活哲理于学术交流中,又能将治学精神反映在日常生活中。除此之外,要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形成导师工作交流研讨机制,不断提升导师专业知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持续不断地改进指导效果,增强育人为本的教育责任观,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丰富指导的载体和形式

在指导载体方面,首先,本科生导师的指导工作本质上说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延伸,因此,要将导师指导本科生的“指导课”纳入课程计划,将它作为落实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关键抓手,弥补以往只采用面对面交流指导渠道单一和指导工作缺乏规范的不足,更好地督促导师完成必要的指导任务。其次,导师可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对一、二年级学生,导师重点以专业导论课为契机,开展专业启蒙教育;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对三、四年级学生,导师以大学生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为依托,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在指导形式方面,既要完善和改进传统的座谈会交流形式,还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交流方式。首先,可以定期组织读书会、讨论会等,有针对性地列出参考书目让学生查阅,并完成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再在师生会面时汇报读书进展并与导师交流探讨,通过有准备的交流和讨论,师生很有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导师工作的内容,同时有助于增强教师辅导的针对性和稳定性,更能增强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其次,可以采取非正式的生活化的交流方式,如教师组织学生踏青、共同参加运动或娱乐项目等,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最后,通过微信群、短信、电话、邮件、QQ等多种形式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等,将指导工作化整为零,增强指导的效果。

4.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

目前的导师考核评估体系包括导师日常指导记录情况、学生思想认识和行动改善情况、学生问题及解决措施、学生成长进步情况及学生评价等,其中学生成长进步情况中学习成绩占很大权重,包括学生学期成绩不及格率、学生专业排名变化指标、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获奖及违纪情况、公开发表论文数量、考研情况等。要以问题为导向完善导师考核评估体系,将导师如何导、导什么、导的结果以及学生的个人成长情况作为重要评估指标。

要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的责任,落实好本科生导师的教学业绩考核要求,对指导成效显著、学生满意度高的优秀本科生导师进行表彰和奖励。除此之外,全程导师制的实施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高校应设立专项经费,加强监督管理。

5.抓好指导内容建设

以目标为导向,强化导师职责意识,抓好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指导工作:大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处理个人思想和情感的方法、确定人生理想和目标规划的技巧。导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让本科生少点迷茫、少点徘徊,多点进取、多点信心。导师可通过大学校园里学生正反典型案例,使学生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参观实验室和介绍专业情况、课程设置、就业状况等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文化科技活动等,监督其学好基础课,帮助其制定长远可行的大学规划。大二阶段,着重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创新性教育、个人生活思想情感培养上入手。导师的关注和督促能矫正学生的错误心态,端正其学习态度,并能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上为学生答疑解惑。大三阶段,着重从专业知识、科研素养、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人生规划培养上入手。导师的职责是依托科研选题训练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环节,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查阅文献、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以及申请专利等。大四阶段,主要从职业规划、人生规划上入手。导师在承担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做好学生深造、就业、出国等的指导,使学生顺利步入社会。

6.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以学为本”已成为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顺利实施不仅要加强高校制度和教师指导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并接受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积极参与,自觉将它作为学习中的重要组织部分。要做到这点,首先应在学生中宣传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公布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信息、实施动态,以及本科生導师的角色和定位、导师开展指导工作的渠道和方法以及实施的成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意义。其次,要明确学生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中的主体地位和应做的工作。最后,要树立学生通过本科生导师制成才的榜样,吸引学生主动寻师问道,主动将本科生导师作为学业发展的导师、职业规划的导师、生活指导的导师。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抓手、有考核的导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单向传授模式,实现了教书育人理念与学生反馈的有机融合。做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关键,是充分挖掘教师在全程辅导中的积极性和学生在成长成才道路上的主动性,为此,相关方面应各负其责,从组织领导、政策机制、队伍建设、载体形式、交流渠道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切实提升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李文玲]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人才培养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