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酶链反应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和进展

2017-03-10 15:35朱恒燕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71期

朱恒燕

(中国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医学领域新兴的一种检测技术,通过体外DNA模拟技术来模拟体内DNA,实现对相应DNA的复制,经过变性、延伸及多次循环后,可较大倍数的增加DNA片段数量,对截取的DNA作相应的技术检测,大体包括:多态检测、基因重组分析及其序列检测等方面,是对DNA分子进行检测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此种方式较为敏捷、迅速、可靠性大。但是传统的PCR技术也时常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出现少许非扩增性异物、引物聚体等,若是常规的PCR技术还会出现浪费成本的情况,在技术感染的部分容易发生感染的情形,致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1]。为了改善PCR技术,专家学者一直在不断探索,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已经探究出多种PCR技术检验模式,定量PCR、荧光检测PCR及实时检测PCR层出不穷,PCR技术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在遗传学检验、生物学检验及基因检测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1 PCR在寄生虫检验中的应用和进展

疟原虫是引起疟疾的一种重要病原体,若发生疟疾将会产生颤抖、发热、大量出汗等症状,传统的检测方式是通过涂抹薄血片来进行定量检验,这种方式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检验的结果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此种检验方式并未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索,发现了一种对恶性疟原虫检验的方法,通过PCR可以进行检测,并且这种方式快速、简单、准确率较高,经过长时间的试验,发现其应用价值极高,适合广泛的推广应用[2]。一些专家选取样本进行比对,发现PCR技术的敏感度、准确度比传统检验技术高出多倍。

若人们不甚食入了带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海鲜,将会引发华支睾吸虫病的发生,传统方式进行检测此种疾病时,经常会发生误诊的情况,因为这种寄生虫的体积较小,不易检验。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此种疾病的检验方式进行多次探讨,发现这种寄生虫的抗原位置较为复杂,不同于常规的寄生虫,容易发生交叉变异的情况,因此,要积极地寻找灵敏度较强的检测方法。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专家发现荧光PCR技术能够检测此种寄生虫的位置,能够有效提高检测此种疾病的准确率。

2 PCR技术在病毒检验中的应用和进展

乙脑病毒是较为常见的病毒之一,经常是由于蚊虫的叮咬,而迅速渗入人体,进而引发乙型脑膜炎的发生。通常利用ELISA技术来检测此种病毒,并且检验效果较高,但是一些患者,产生IgM特异性的时间较晚,对此种检验方法产生排斥现象,故血清检测仍有较大的片面性,并非适合所有的患者。一些患者提取样本进行实验,发现通过RTPCR技术在12小时内就可以完成对此种病毒的检测,并且检验的方法较为简单,节省时间,与此同时,这种检验方式的准确性较高、可靠性较强,适合乙脑病毒的检验,目前,PCR技术已在此种领域进行广泛应用,通过荧光PCR技术的动态检测,更能够准确定位核酸体外的位置,应用前景极为广泛[3]。

在实验探究时,经常采用ELISA技术来检测乙肝病毒,但是这种传统的检测方法准确率较低,经常出现假阳性的特征,致使检验出现错误,影响专家学者的判断。然而新兴的FQ-PCR技术能够弥补ELISA技术的不足,检验的灵敏度极高,检验的环节较少,成本较低,方法并不复杂,深受专家学者的青睐,值得广泛应用。

3 PCR技术在细菌检验中的应用和进展

细菌的种类较多,引发的传染病种类也较多。肠道若感染了霍乱弧菌将会引发肠道感染病,会使患者出现较为强烈的反应,例如:呕吐、脱水甚至死亡,应引起人们的注意。传统的检验方式包括血清检测、动物细菌培养、分离等,随着长时间的探索,对霍乱弧菌有了更为广泛的认识,发现可以采用分子生物的方式进行检测,专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了一种新兴的PCR技术,FQ-PCR技术的准确性较高、灵敏度较大,并且比传统技术更易操作,在临床医学上值得广泛应用[4]。

实验室通常是应用常规的微生物检测方式来检测结核杆菌,需要培养此种细菌,等待其分裂再进行测定,耗费的时间较长,若想要快速检测,此种方式并不合适。若应用PCR技术则能弥补这个劣势,使用此种方式,DNA能够在体外进行自动排序,5小时之内就能完成对结核杆菌的检测,PCR技术便捷、迅速,经常运用于临床医学的检测。

[1] 鲍盛杰,李海雁.聚合酶链反应检验法在阴道炎患者阴道细菌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6(11):65-66.

[2] 许丽霞,黄剑芳,刘集鸿.细菌培养与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在细菌性痢疾检测中的应用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85-87.

[3] 龚弘局,金家贵,程 曦.聚合酶链反应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和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1):88-91.

[4] 刘 智.聚合酶链反应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和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6(0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