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巴比妥钠与蓝光照射应用在难治性或迁延性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2017-03-10 15:35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71期

周 燕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湖北 武汉 430200)

临床治疗难治性或迁延性新生儿黄疸患儿时,多以药物方法为首选,并且对患儿施以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所产生的临床效果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苯巴比妥钠结合蓝光照射的应用优势更加突出[1]。对此,该次筛选该院治疗的63例难治性或迁延性新生儿黄疸患儿作研究对象,对患儿施以苯巴比妥钠与蓝光照射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难治性或迁延性新生儿黄疸患儿63例,以不同方法作为依据分组:研究组32例,女18例,男14例;出生后8 h~27 d,平均(9±1.68)d;参照组31例,女16例,男15例;出生后8 h~28 d,平均(8±2.47)d、纳入、排除标准:63例均确诊为难治性或迁延性新生儿黄疸患儿;黄疸发生在出生后24小时内;足月患者机体血清胆红素超过221 umol/L,早产儿超过257 umol/L;63例患儿均排除相关病史,如:染色体病、红细胞增多症等。比对两组上述各项资料,发现并无突出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施以蓝光照射,方法为:医务人员把患儿的双眼、会阴处使用黑布完全遮住,将其放置蓝光治疗箱内,箱内温度保持在30~32℃,蓝光辐照度均值500 LW/cm2,控制波长在425~470 nm,按照患儿黄疸变化,适当调整蓝光照射的时间,且控制在24~48 h,照射期间给予机体补充液体。

1.2.2 研究组

施以苯巴比妥钠与蓝光照射,方法为:蓝光照射治疗方法和参照组一致,同时给予患儿口服5 mg(kg.d)苯巴比妥钠,分成2~3次服用,持续服用5天[2]。

1.3 效果评估

医务人员仔细查看并记录下两组“血清总胆红素值”,并评估临床效果,发现患儿巩膜黄染、皮肤完全消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正常,即“显效”;患儿巩膜黄染、皮肤有所缓解,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相对安全,即“有效”;患儿上述症状、指标无任何改变甚至加重,即“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有效率比对

行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32例:显效20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有效率96.88%(31/32);参照组31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9例,有效率70.97%(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血清总胆红素值比对

治疗后,研究组32例:血清总胆红素值(106±10.26)umol/L;参照组31例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值(139±12.47)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目前,临床以苯巴比妥钠与蓝光照射治疗难治性或迁延性新生儿黄疸患儿,效果确切,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苯巴比妥作为肝酶诱导剂中的一种,能够进一步促进机体肝细胞内大量微线粒体直接生成葡萄糖醛酰转移酶,从而提升整个Y 蛋白于患儿机体肝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加大机体肝细胞内生物膜的通透性,使得没有结合的胆红素快速、安全地进到肝细胞中,最终降低机体血清总胆红素水平[4]。

此次研究行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血清总胆红素”等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苯巴比妥钠联合蓝光照射的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的蓝光照射。且研究组1例“无效”、参照组9例“无效”,这很可能与患儿机体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活性相关,还应深入探究,以查清具体病因。

综上所述,为改善难治性或迁延性新生儿黄疸患儿的病情,在临床救治工作中,建议选择苯巴比妥钠与蓝光照射方法,可在提升机体有效率的基础上,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可推荐。

[1] 李国苍.间断蓝光照射联合妈咪爱、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48例[J].中国药业,2014,23(4):89.

[2] 孙红芹.新生儿黄疸应用蓝光治疗效果分析及不良反应临床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30(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