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敏,王亚岩,刘春艳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儿科,吉林 四平 1360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即单核巨噬细胞体系急性增多型病症,由EB病菌引起感染导致的急性感染类病症,除了EB这一病菌以外,还具备许多病原体能够生成相似的症状[1]。文章对本院医治的传染型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开展病原学检验,对其不同病原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住院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46例,对该46例患儿进行病原学检测,均符合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①临床特点:咽峡炎、发烧、淋巴结肿胀、血异型淋巴细胞(≥10%)。
②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出了肺炎支原体抗体(MP)、巨细胞病菌(CMV)、衣原体抗体阳性(CP);单纯疱疹病毒(HSV)、腺病毒(RV)。
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46例,其病原体分别是巨细胞病毒(CMV,19例)、肺炎支原体(MP,14例)、单纯疱疹病毒(HSV,10例)、衣原体(CP,2例)和腺病毒(RV,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病原学多样,46例病例中以巨细胞病毒感染居首19例(41.3%),其次为肺炎支原体14例(30.4%),单纯疱疹病毒位于第三位21.7%。
发烧的发生率为(39例)84.7%,咽峡炎(39例)73.9%,鼻塞(24例)52.1%,双扁桃体见白色膜状物(20例)43.5%,淋巴结肿大(14例)30.4 %,肝肿大(12例)26.1%,脾大(10例)21.7%,皮疹(10例)21.7%,眼睑浮肿(8例)17,4%。巨细胞病毒感染也以发热、肝脾淋巴结大为主,且以肝大、淋巴结肿大更明显;肺炎支原体发生的感染以发烧与淋巴结肿胀等为主,且很多伴随呼吸道相关的并发症;单纯疱疹病毒以发热皮疹明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即单核-巨噬细胞体系急性增多型病症,婴幼儿群体内比较普遍,特点即不规则发烧,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周围血液中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异形淋巴细胞占10%以上。在临床症状颇为相似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历中,90%以上由EB病菌引发,其余10%叫做传染型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2]。相比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发病年龄不定,潜伏期更长,3~6周,相对于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升高等临床表现均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不典型,因不同病原体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2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20%。患儿EBV感染后,其T细胞及B细胞免疫紊乱[3];同时,患儿感染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后,体内各种T细胞免疫均出现紊乱。CM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最常见病原体。(CMV)感染它与EB病毒(EBV)同属疱疹病毒科DNA病毒。CMV可感染全身多种细胞,发病时亦可累及全身多脏器,CMV的组织嗜异性与宿主的年龄和免疫状态有关,本组资料显示巨细胞病毒感染也以发热、肝脾大、淋巴结肿大为临床表现,以淋巴结肿大为主,其次肝大表现明显;淋巴结是抵御CMV的一道重要防线。MP感染后B、T淋巴细胞本身的免疫功能发生混乱,症状的关键要素并非病原体自身,而是淋巴细胞。MP对呼吸道组织有嗜异性,故MP感染后,呼吸道症状多见。单纯疱疹病毒(HSV)属于疱疹病毒亚科,趋向于感染人的外胚层细胞。多数病毒先侵范皮肤、粘膜,故临床表现以皮疹表现突出。
综上所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病原学多样,以CMV最常见,其次为MP等。临床诊断该病时,应尽量查明病原体,为合理抗感染去除病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夏 骏.4种病原体感染后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状态检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9):2009-2011.
[2] 陈枝梅.巨细胞病毒致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J].临床医学,2011,31(9):78-79.
[3] 黎 玲.肺炎支原体感染致肺外损害75例报告[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3(4):356-357.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7年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