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章
(黄冈师范学院 党委宣传部,湖北 黄冈 438000)
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共生共建
——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
张 章
(黄冈师范学院 党委宣传部,湖北 黄冈 438000)
地方文化是地方大学文化的土壤,它为地方大学文化的发展与成长提供基本元素和资源环境;地方大学文化凝聚地方文化精粹,引领地方文化发展,是地方文化的制高点。要努力通过体制机制的探索建构,推动大学文化和地方文化互动发展,努力促进两种文化的共生共建和共同繁荣。黄冈师范学院立足黄冈红色文化、教育文化和地方文艺,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校地共建为载体,努力建构以“红色薪传”“黄冈教育”“鄂东文化”为主体的学校特色文化体系,为推进和实现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共生共建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大学文化;地方文化;共生;共建;黄冈师范学院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一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现代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属性和功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如何在建设好自身的主体性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传承创新文化的职能,成为了当代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及实践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地方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无论是基于现代大学的基本属性和功能,还是从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需要出发,地方大学都必须更加注重面对和研究地方文化及其生态系统,进而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大学文化自身建设,努力促进大学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共生共建、共同繁荣。
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共生共建,是现代社会大学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特别是在当下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地方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两种文化的共生共建更是具有强劲的内生动力和需求。
首先,地方文化对大学文化特别是地方大学文化的衍生、繁荣和发展具有基础性的功能,地方文化是地方大学文化的土壤,它为地方大学文化的发展与成长提供基本元素和资源环境。因此,地方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地方文化的深层土壤,努力将自身文化建设自觉地融入到地方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在地方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资源宝库中攫取营养,在与地方文化共生、共荣中获得自身的长足进步和发展。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特定的文化范畴,它固然有着其自身特有的价值内涵,但更为重要的则在于它始终保持着与现实的、时代的文化思潮、现象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文化都不可能是一个孑然独立的文化体系,它总是会与特定的民族或时代的文化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地方大学区别于国家重点大学的一个根本点,就是它必须始终自觉地坚持植根于并服务于地方亦即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这也就意味着,地方大学文化与民族文化、时代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多地体现着大学与地方文化、区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每一所地方大学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特有的位置,没有也不可能有重复的位置。[1]从文化建设这一特定的视角出发,每一所地方大学教育与文化建设都应该具有其特定的个性。正是因为地方大学的教育与文化建设总是自觉地坚持植根于并服务于地方文化之中;地方文化丰富多彩的个性特质,决定了地方大学教育与文化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其次,地方大学文化凝聚地方文化精粹,引领地方文化发展,是地方文化的制高点;地方大学文化对于地方、区域文化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促进的功能。惟其如此,地方大学在植根于和融合于地方文化的同时,也必然地担负着引领、促进地方文化成长和提升的使命、功能。在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现代大学自从走出学术象牙塔之日起,就开始注重通过自身特有的教育形态发挥其对于现实社会的引导和引领的功能。大学对于现实社会的这种引导和引领的功能,其中就内涵着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引导和引领的作用和功能。特别是随着人们对现代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认识进一步增强,人们更加自觉地关注大学文化建设对于现实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进步的引导、促进功能。 在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定位上,一定要是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并促进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良性互动发展,而不是相反,由社会文化牵制大学文化,把大学文化降低到社会文化的层次。[2]这是一种典型的大学文化主导意识,论者十分明确地强调了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地方大学文化在区域文化中的这种特定的地位和功能,是由社会文化事业的内在特征以及地方大学及其文化的属性所决定的。在现代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活动,在内涵和表征上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层级性和层次性。而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以及相应的价值理念,则是一种文化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某一特定文化的走向和品位。惟其如此,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体系中总是居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大学是一种学者高度集中和以学术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和内涵的教育、文化机构,大学机构的这一根本属性,决定了它所从事的文化建设活动在特定的文化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和功能。
笔者所在学校黄冈师范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学校注重秉承和凸显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自觉地坚持扎根和服务于地方文化、努力实现大学文化和地方文化互动发展的思想理念,并努力在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较为成功的探索实践。
黄冈师范学院所在地黄冈,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十分鲜明。以禅宗文化、东坡文化、名人文化和地方文艺为主要内涵的鄂东历史传统文化,内涵深邃,源远流长;近现代以来,以黄麻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以黄冈中学为代表的黄冈基础教育蜚声中外,被人们誉为“黄冈教育神话”。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黄冈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提出要深度挖掘、提炼、开发黄冈特色文化资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东坡文化为特色的鄂东传统文化、以黄麻起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和以黄冈中学为旗帜的教育文化,成为了黄冈文化建设的特色和亮点。地方党委政府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建设活动。如定期举办东坡文化节,确立打造黄冈优质教育资源品牌战略,和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革命老区精神。鄂东地方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史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百年黄师赖以生存发展的温润的土壤,也是学校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几乎是在地方文化建设开始形成自觉特殊意识、品牌意识并积极付诸行动的同时,黄冈师范学院也开启了以鄂东传统文化、大别山红色文化和黄冈教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方大学文化建设。
与鄂东红色文化、教育文化、传统文化相呼应,黄冈师范学院先后建构起了以“红色薪传”“黄冈教育”和“鄂东文化”为主体的学校特色文化体系。“红色薪传” 党建品牌以“黄冈红色基因、薪火代代相传”为核心理念,以“十个一”活动为载体,着力凸显其红色文化的教育、凝聚、传承功能。“黄冈教育”文化以发掘、弘扬黄冈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文化为主旨,开展凝练、打造、提升黄冈教育品牌,推动黄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学校教师教育和教师人才培养等系列文化活动。“鄂东文化”则涵盖着鄂东名人文化、东坡文化和鄂东地方文化艺术的资源发掘、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建设实践活动。黄冈师范学院在扎根和融合地方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具有二个方面的显著的特征,第一,是把地方大学的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活动相结合,实现了大学文化建设与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三项基本路径的相互融通,实现了地方大学文化建设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养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三项基本目标。换言之,这种新的大学文化建设在内涵拓展和功能定位方面,克服了传统的学校文化建设单兵独进、游离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之外的倾向和弊端,在融合和服务学校教育科研中心工作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第二,通过组建机构、搭建平台、建立相对稳定的体制机制等方式,建构大学文化建设与地方文化建设合作交流、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学校先后建设了以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高级别的科研机构为平台,为面向和服务地方文化建设需求,开展校地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以开展相关学科方向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为目标,以多形式的科研、教学平台为载体,全面推进实施校地之间的文化合作。在学校方面,相关学科、专业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多种途径和方式在参与和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其中既有以鄂东文化为对象的学术研究,也有对黄冈特色文化资源的抢救、发掘,以及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开展的文化产业开发。与此同时,地方文化事业单位、部门和相关人士也积极参与学校相关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活动,为学校教学科研和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黄冈师范学院建构以“红色薪传”“黄冈教育”“鄂东文化”为主体的学校特色文化体系,在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的大学文化的同时,注重用高品位、高层次的大学文化引领地方文化,有力地引导和推动了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学校创立的“红色薪传”党建品牌,在继承、弘扬黄冈红色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提升了地方红色文化的内涵、影响和实践功能。2016年,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收到我校寄送的《黄冈师院报》(“红色薪传”党建品牌特刊)后,作出重要批示,对我校“红色薪传”党建品牌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于绍良,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伟年也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了学校“红色薪传”党建品牌的做法与成效。[3]立足于学校教学科研和文化建设需要及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黄冈师范学院建构的“黄冈教育”文化建设品牌,在推动黄冈教育文化和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智力支持和主导的作用。由黄冈师范学院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黄冈市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举办的“黄冈教育改革论坛”和“黄冈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联盟”,已成为具有广泛学术影响的区域性教育研究平台和载体。“鄂东文化”在鄂东名人研究、鄂东区域文化研究、黄梅戏曲研究和鄂东民间艺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广泛深入的影响。
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共生共建,源于地方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两种文化建设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需求,而这两种文化形态的共生共建和共同繁荣发展,则需要一种积极、健全的社会机制的推进和引导。在努力建构推动大学文化和地方文化共生共建、共同繁荣的社会机制的过程中,首先是地方大学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导功能,即在推动大学文化和地方文化相互融合、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和强化两种文化共生共建的内生机制,并努力通过实践探索加快建构相应的制度机制。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地方大学已经开始十分重视坚持从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作出基本的目标定位,并努力在这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实现大学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互动发展。那么在文化建设的层面上,如何根据地方大学文化生成的内在需求和特征,努力在扎根和服务于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大学文化自身建设,进而推动和促进大学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共生共建、共同繁荣发展,则是需要我们认真关注和积极探索的。一方面,在思想认识上,要进一步确立扎根和服务于地方文化、努力实现大学文化和地方文化互动发展的文化建设理念和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一些地方大学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努力通过一些基础性的制度机制建设,搭建地方大学文化和地方文化交互作用共建共荣的平台或载体,使大学文化扎根、服务于地方文化以及促进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互动发展的理念,能够在体制机制的保障下,在相应的教学、科研和文化建设的平台、载体中得以贯彻实施。黄冈师范学院前期的文化建设实践鲜明地体现出地方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共生共建、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态势和目标理念,同时在探索建构推动地方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共生共建的体制机制方面作出了成功的探索。当前,在国家政策机制的引导下,黄冈师范学院正在进行转型发展改革实践探索。学校通过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来大力促进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这些新的办学机制将会进一步促进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交流合作、共生共建。
其次,在努力建构推动大学文化和地方文化共生共建、共同繁荣的社会机制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基于自身文化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求、依托地方高校文化资源和学术支持,并努力地使之形成体制性、制度化机制。从整体上看,我国中、西部地区政府、企业在主动寻求地方高校文化资源和学术支持方面相对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地方党委政府和企业比较注重地方经济建设与高等学校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而这种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在文化建设发展方面则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在探索建构大学文化和地方文化共生共建、共同繁荣的社会机制的过程中,我们最为迫切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够更多地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呼应和大力支持。令人欣慰的是,在国家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的鼓舞下,中西部地区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正在来临。近期,在地方政府主导的“千企联百校”的活动中,我校与一些企业的项目签约,就已经有了一些具有文化元素或以文化资源开发为主体的建设项目。我们相信,这种新的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将会为建构大学文化和地方文化共生共建、共同繁荣的社会机制提供新的契机。
[1]郭峰,黄翠.地方大学办学定位摭探[J].临沂大学学报,2015(1)5-10.
[2]周挥辉简论大学文化自觉[N].光明日报,2007-02-07.
[3]黄冈师范学院校园网.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对我校“红色薪传”党建品牌给予充分肯定[EB/OL].(2016-07-21)[2017-06-23].http://www.hgnc.net/2016/read.jsp?id=95707086-64B2-473B-8480-0F63FE403545.
责任编辑 付友华
G641
A
1003-8078(2017)05-0006-03
2017-08-29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5.02
张章(1982-), 男,湖北英山人,黄冈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干部。
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开放性课题,编号:20160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