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诗歌中的“三不朽”人物

2017-03-10 23:30:33胡发萍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功业归隐陶渊明

胡发萍

(信阳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三不朽”人物

胡发萍

(信阳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陶渊明(365?-427)一生主要生活在田园里,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被誉为伟大的田园诗人。但综观其全部诗歌作品,其归隐前后的13首诗歌引用22个“三不朽”人物入诗。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前后虽然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一直没有忘怀世事,也没有完全遁世无闷,其思想中始终怀有强烈的“三不朽”情结。

陶渊明;诗歌;“三不朽”人物;思想

陶渊明的十三首诗歌引用了“三不朽”人物。其中归隐前的五首诗——《荣木》、《劝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饮酒》(其二十),分别引用了孔子(四次)、樊须、董仲舒、班固四个人物。归隐后的八首诗——《命子》、《神释》、《乞食》、《拟古九首》其二、《詠二疏》、《詠三良》、《詠荆轲》、《读山海经》其十三,分别引用了陶叔、陶舍、陶青、陶侃、陶茂(陶渊明祖父)、陶逸(陶渊明父亲)、孔伋、三皇、韩信、田子泰、疏广、疏受、奄息、仲行、针虎、荆轲、管仲、齐桓公十八个人物。这些人物都曾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精神。关于“三不朽”的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叔孙豹的话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唐人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对“立德、立功、立言”的概念作了详细的解释,并说“此三者虽经世代,当不朽腐。”这就是著名的“三不朽”。“‘三不朽’的核心精神是积极用世,不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是以治世为其基本目标,以对社会有益为其归宿。这一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引导着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现实,自觉肩负起历史与社会的使命,他们或以自己的德行与边功辅君助臣,谋求治国平天下之大业,或是发愤著书立说,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后世。“三不朽”思想,对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不仅普遍,而且深入骨髓。”陶渊明诗歌引用“三不朽”人物,表明他也不能超越这种影响。他虽然生性崇尚自然,但他所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诲,不能不在他的思想中发生重要作用。追求有些功业成就,声名不朽,这一思想时常萦绕于胸中,常常使他心神不安,构成他深刻的思想矛盾。

一、归隐前诗歌中的“三不朽”人物

陶渊明的功业理想,从其诗歌引用的“三不朽”人物可见端倪。元兴三年甲辰岁(公元404),陶渊明40岁,在《荣木》诗中说:“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陶渊明集》逯钦立注:“先师”指孔子。孔子以“朝闻道,夕可死”的执著精神专注于修身。《史记·孔子世家》又说“孔子貧且贱。及长,尝为季氏隶,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蓄息,由是为司空。”又“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返鲁”。由此可见,出身于贫民阶层的孔子既经历了艰苦的道德修养历程,又先后辅佐鲁国国君——昭公、景公、定公,使鲁国强大起来,终“乃因史记作《春秋》”,实现了人生的“不朽”。陶渊明一句“先师遗训,余岂云坠”表明他对孔子的仕途经历非常熟悉,并以孔子锲而不舍地以“礼乐仁德”治理国家激励自己:“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论语·子罕》言:“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陶渊明反用《论语》意,是说即使四十岁没成名,这就不足畏服了吗?结合诗人目下的年龄,言仍有成名时间。“脂我名车,策我名骥。”以驾车驱马喻准备前进,建立功名。“千里虽遥,孰敢不至。”道出了前进的艰难和决心。逯钦立按,晋元兴三年二月,刘裕起兵勤王,推倒桓玄。陶渊明本年夏季东下为刘裕镇军参军,此诗写东下前的情怀,可谓信心满怀,无所畏惧,壮志凌云!清代吴瞻泰辑《陶诗汇注》说:“脂车、策骥四语,正是迈往图功,有孔席不暇暖之意。”清查初白著、张载华辑《初白菴诗评》卷上评语:“‘脂我名车’四句,先生岂忘用世者!”

元兴二年癸卯岁(公元403),陶渊明39岁,作《劝农》诗,末章言:“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董乐琴书,田园弗履。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诗中首句引用孔子与樊须,出自《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樊须字子迟。”孔子执著于悟道和传道,樊须既好学尊师,又能冲锋战场,与孔子对话人生的善道和生存问题,成为孔子弟子中颇有影响的人物。第二句“董乐琴书,田园弗履”引用董仲舒入诗。《汉书》记载:“下帷讲诵,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仲舒遭汉承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秦所统壹,为群儒首”。他一生不治家产,专于修学著书,因通晓《春秋》而闻名于西汉。董仲舒凭借自己刻苦勤奋,也最终实现立言不朽的宏大理想。班固“为郎,典校秘书,专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或讥以无功,又感东方朔、扬雄自谕以不遭苏、张、范、蔡之时,曾不折之以正道,明君子之所守”。出身于名家望族的班固,刻苦努力、精勤修炼,甚至遭受打击与讥讽,终写成《汉书》这部巨著,实现立言不朽。陶渊明对他们三人的事迹了然于胸,在此诗中引用这三人,虽旨在“劝农”,但仍有赞叹和佩服他们实现了“三不朽”的人生理想之意。汪洪度曰:“此章歇后语,言若能超然投迹,如孔如董,即不稼穑,投迹高轨,我敢不敛衽以敬赞之哉。”袁行霈在《陶渊明集笺注》中曰:“如能超然于衣食需求之上,投足于孔子、董仲舒之高尚之路,虽不务稼穑,敢不尊敬赞美乎?”两位学者都明确地道出了陶渊明对孔子、董仲舒、班固实现人生“三不朽”的钦佩层面的涵义。渊明此年在另一首诗《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又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与《劝农》一诗意近。两首诗为何极言“劝农”和“志长勤”,是由于诗人处于乱世,无法如孔子、董仲舒、班固那样“耽道德”、“乐琴书”,是其退而求其次的生存选择。

陶渊明归隐前处于青壮年时期,他在诗歌中引用“三不朽”人物入诗,意在表达强烈地建功立业理想。另外,陶渊明这一时期直抒理想的诗歌及其仕宦经历,也侧面印证了他建功立业的渴望。

二、归隐后诗歌中的“三不朽”人物

东晋义熙元年乙巳(公元405),陶渊明41岁,在社会的动乱、官场的“违己交病”和“性本爱丘山”的矛盾抉择中,归隐田园,此后的诗歌,诗人不断地引用“三不朽”人物入诗,表明诗人虽选择归隐躬耕,但仍心系功业情结。

义熙元年丙午岁(公元406),陶渊明42岁,即归隐后的第二年,作《命子》诗,颂赞先人功业,表现出浓厚的功业思想。诗人从陶唐氏咏起,歌咏了陶氏一族历代有丰功伟业的人物。分别是周代的司徒陶叔——“穆穆司徒,厥族以昌。”汉代随高祖创业的愍侯陶舍——“于赫愍侯,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书誓山河,启土开封。”汉景帝时的丞相陶青追随陶氏先人——“亹亹丞相,允迪前踪。”特别热情地赞扬晋大司马长沙公陶侃——“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其心,而近可得!”渊明在还赞扬祖父陶茂守道惠民的功业——“直方二台,惠和千里。”怀念父亲——“于穆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念先祖之功业,诗人自感惭愧,焦灼不安——“嗟余寡陋,瞻望弗及。”因此,他寄希望于儿子,为儿子命名、选字,他“卜云嘉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尔。”《礼记·曲礼》:“毋不敬,俨若思。”郑玄注:“礼主敬。”“俨,矜庄貌。人之坐思,貌必俨然。”可见,“俨”与恭谨严肃地守礼做事相关,即是儒家的风范。“求思”即向孔伋子思看齐。子思即孔子的孙子,受业于曾子,师传孔门家法,著《中庸》一书,传述儒道,被后世誉为“述圣”,在儒学传承中,是一位颇有地位的人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轲,邹人也。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渊明对儿子的期望,不仅要有儒家的风范,而且还应以儒家的圣贤作榜样。整首诗,诗人从歌咏先祖到寄希望于长子,热情的赞扬和殷殷的期待,汇聚一起,其主旨是浓厚的功业理想。

宋永初三年庚申(公元420),陶渊明56岁,作《拟古》九首组诗,其二说:“辞家夙严驾啊,当往志无终。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此诗中的“田子泰”,《三国志·魏书·田畴传》载:“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董卓迁帝于长安,幽州牧刘虞欲奉使展节,遂属田畴为从事。畴至长安致命,召拜骑都尉,固辞不受。”田畴在汉末大乱时,以刘虞使者的身份赴长安奔问皇帝行在,完成使命召拜不受,陶渊明称赞他为乱世的节义士雄,袁行霈说:“此诗可作为言志之作。渊明不甘心于闲居,其‘猛志’有时流露,此诗以田畴为‘士雄’,最能见其志之所在。抑渊明亦欲为‘士雄’耶?”从整首诗的内容分析,陶渊明引用田畴入诗,确有借田畴的节义之举言己志的倾向

陶渊明归隐后的诗歌所引用的人物,流露出内心潜藏的功业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在其他诗歌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义熙十一年乙卯岁(公元415),陶渊明51岁,作《责子》诗:“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自己功业无成的不安一直藏于内心,眼见自己“肌肤不实,白发两鬓”、“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已让诗人备感焦虑,而五个孩子又都无意于诗书和文章,诗人更是挂念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这是焦虑的叠加。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虽是避世隐居,但也并未进入忘怀得失的境界,仍希望孩子们读书上进,积极用世,走建功立业的道路,充分表明“三不朽”的功业理想在渊明心中的深刻印迹。

宋永初元年庚申岁(公元420),陶渊明56岁,作《拟古》九首,其八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张掖在今甘肃境内,幽州治所在今河北蓟县,一地在西北,当时为苻氏所建的前秦,建都长安;一地在东北,当时为慕容氏所建的前燕,建都蓟城。陶诗中表现的

壮怀有收复失地、重建统一之意。渊明的壮志应不是随意而发,很可能与太元八年(公元383)淝水之战的胜利有关。史载太元八年,苻秦号称百万雄师进攻江南,但被东晋大将谢玄、谢石率领的军队于淝水打败,这是东晋一朝对抗北方少有的一场胜利。淝水之战的胜利,东晋人心大振。《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记载:“五尺童子,振袂临江,思所以挂旆天山,封泥函谷。”小孩都被激发产生统一北方的念头。陶渊明此时正是弱冠之年19岁,年轻气盛,必然因大战的胜利而心生凌云壮志。56岁这年他还作了《读史述九章》,其中《屈贾》诗:“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进德修业”语出《易·乾·文言》,“进德”指修养品行,锻炼情操;“修业”即诵读经典,增长知识。《曲礼》郑玄注:“业,谓篇卷也。”可见,“业”指书籍。读六经就是进德修业,其目的是“将以及时”,为世所用,建功立业。陶渊明在诗中歌咏屈、贾,实际也表达自己的志向,他的志向以稷、契为目标,实在不低。

综上所述,陶渊明归隐前后,虽然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诗歌中引用的“三不朽”人物,展示了他固有的思想:诗人一直没有忘怀世事,也没有完全遁世无闷,其思想中始终怀有强烈的“三不朽”情结。

[1]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陶渊明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司马迁.史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5]班固.汉书·董仲舒传[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6]李梦生.<左传>译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钱逊.<论语>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孙静.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9]池万兴.<史记>与民族精神[M].济南:齐鲁书社,2009.

[10]胡发萍.忧虑、勤勉的陶渊明[J].信阳学院学报,2017(1):79-80.

I206.2

A

1009-1890(2017)04-0091-03

2017-09-29

胡发萍(1972-),女,河南信阳人,信阳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文学。

董柯

猜你喜欢
功业归隐陶渊明
《汉纪》对汉帝功业次序的重构及其意义
你好,陶渊明
从《诗经·大雅》看周德的建立
草堂归隐
宝藏(2021年11期)2021-01-01 06:17:24
天宫院
现代艺术(2019年8期)2019-09-10 07:22:44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中华诗词(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从白居易诗歌中的“麒麟阁”看白居易的思想倾向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1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