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 薇,杨瑞峰(通讯作者)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州 448000)
凤形象之历史流变与“楚人崇凤”*
芦 薇,杨瑞峰(通讯作者)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州 448000)
“凤凰”这一形象,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祥瑞富贵的象征,更是国人最为崇拜的图腾之一。我国现代的“凤”之形象与古时相比,有了非常巨大的改变,这是由于“凤”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而产生的历史流变,而在凤形象的历史流变中,格外重视“凤”的楚地文化影响最为深远,“凤”之飘逸自由是楚文化的直接反应,也同时影响了凤形象的历史演变。
凤形象;形象演变;历史流变;楚人崇凤
凤的本意是凤鸟,后因凤凰合体,而逐渐成为了“凤凰”的简称。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凤为百鸟之王,其中雄者称凤,雌者为凰,通称凤凰。凤是我国远古图腾时代崇拜的神鸟,象征为有圣德之人,与龙、麟、龟一起,并称“礼记四灵”。《尔雅》郭璞注凤的形象为“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凤形象的应用以楚地为最,楚地“凤”的形象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1]。
凤是传统中华文化中的瑞鸟,主要象征的寓意是天下太平。“凤”的甲骨文和“风”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风的无所不在,同时也象征着风的灵性和力量。根据现代学说的分析,从起源角度上来讲,凤凰实质上是古代先民的鸟图腾崇拜,从形象上来看,凤的形象融合了不同氏族所崇拜自然物的特征,结果出现了“凤凰”这一美的图腾[2]。上古时期先民对凤——或者说对全部鸟类——的崇拜,起源于先人从原始的渔猎生活状态向农耕文明转变时,对候鸟季节性南北往返的原始认知。先人已经开始认识到对农耕文明而言,区分天时有怎样重要的意义,此时能够伴随季节南北往返的候鸟,相当于告知天时的“使者”,令难以解释其中科学道理的先民感受到了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因此可见,如河姆渡文化遗址、仰韶文化宝鸡北首岭遗址等开始进行农耕的文明遗址中,均出现过以鸟为主题的彩陶。而拥有相似图腾崇拜的氏族部落相互征战吞并,取失败部落图腾的特征融入到自身图腾中,最终出现的,就是最原始的“凤”的形象[3]。
1.原始时期
在原始时期,“凤”的形象主要出现在彩陶上,并且其形象完全没有统一性,往往展现出振翅欲飞、低头啄食、站立观望等形象,其中能够明确的看出包括鸡、燕子、大雁等其他鸟类的形象特征。这一时期的凤尚无华美的冠和翎羽,形象十分抽象,甚至可能出现二头、细长如蛇的身体、异常短小的翅膀等状况,能够认识到其作为图腾形象的抽象化特征[4]。
2.夏商周
夏商周时期仍然处于原始的、相对严厉的奴隶制社会中,单纯的图腾崇拜逐渐转为了对中央统治集权的尊敬和畏惧,因此原本作为精神象征的图腾,也被统治者加以神化和美化,龙、凤、麒麟的祥瑞内涵均源自于这一时期。神鸟“凤”因此被视为天下太平的象征,其中被刻意添加了至高无上的政治含义。此时凤的形象社会意义显然远高于审美意义,往往只出现在青铜器、玉饰上,显然是仅为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士人王侯提供的。
3.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凤”的形象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根据现在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物可以看到,在陶器、丝织品、锦缎、漆器、梳妆镜背面等都有所使用。此时凤的形象中,已经固定有了非常华美的羽冠和尾翎,而凤的图案重视连续性,尾部下垂,昂头四顾,展示出自信而骄傲的状态。与此同时,凤的形象也开始逐渐与各类云纹、菱纹共同使用,且不分主次。另外,在这一时期,凤的形象也开始更加强调美感,“凤”这一意象有从统治者集权象征,向有着深刻寓意的文化符号方向转变的意味[5]。
4.秦汉六朝
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有所提及,说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风(丹)穴,见则天下大安宁。”并且引用黄帝的臣子天老的说法,指出“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颧颡鸳思(腮),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可以说凤的形象已经得到了基本的确定[6]。其形态开始更加重视动态的灵活性,展现出凤姿态中的高雅、飘逸与自由的特点,兼之汉末六朝时期佛教兴起,凤的形象受到佛教超然物外的思想影响,变得更加飘逸超脱。如汉代逐渐将漆器中的凤纹变得写实化,相较于以往注重弧线忽视腿部的凤纹,改进后的凤纹形象多了几分无所畏惧、傲然。
5.唐代
唐代经济迅速发展,工艺美术技术和整体政治环境都格外开放大胆,因此凤的形象不仅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其形象也更加具有“天朝上国”自信与尊贵的特点。此时凤的形象更加华美,同时与外国流传进国内的文化、艺术品装饰手法和工艺特色相融合,最终展现出的“凤”的形象变得更加具有繁复华丽的特点,其线条的使用和色彩的装饰,也变得更加具有自由性。此时凤的使用也变得更加富有生活感,其形象开始符合现代的审美观。而“凤”形象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其中展现出的意蕴更加具有自由亲切的特点[7]。
6.宋代
宋朝在面临积贫积弱的政治和军事弱势的同时,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全国普遍崇文,文人自有根骨的同时,也追求物质上和精神文化上的享受,而此时瓷器技术、纺织技术等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令“凤”形象的使用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技术上的进步赋予了更加强大的表现力,因此在这一时期,“凤”的形象变得更加细腻典雅,在使用的过程中,展示出更加丰富绚丽的色彩和更加流畅优雅的线条特征,其中应用的规则几何纹样更少,整体特色更加高雅、优美,并体现出宋代特有的清新柔美的艺术风格[8]。如宋代人们开始喜欢吉祥图案,“凤戏牡丹”、“喜相逢”等程式化的表现方式。
7.元代
元朝尚武,因此体现在工艺品上,也有草原文化和武人特有的积极进取、追求大方、粗犷、豪迈的特色。元代青花瓷的使用和发展,体现出整个时代的刚劲厚重的风格。在元朝,凤的使用主要用于女性饰品和装饰物中,又由于民族特点的影响,更加重视奢华的享受,因此金银饰物上的凤的数量比较多。元代凤纹在表现上还大都注重艺术性,有时人们会在瓷器中随手画上明快流畅、浓淡得意的图案,如元代凤纹罐。
8.明清
明清时期的“凤”纹样的整体变化较少,其形象基本上已经完全定型。而此时“凤”的使用规格也不再仅限于深宫后妃,在明清时期,虽然龙的形象同样只能够由皇帝使用,但凤的形象也可以由一般女性来使用。尤其是女性(正妻)出嫁时,如果当地家庭贫困、生活水平不高,无法为出嫁的女儿购置金银饰物时,全套的凤冠霞帔必须由当地政府部门为出嫁女性准备。虽然往往只是借用的,但“凤”这一形象的使用确实体现了从庙堂到一般民间的转化。
楚俗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其主要代表的精神包括四方面,其一是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其二是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其三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其四是崇尚武装、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以中原商周文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特有文化。实物资料研究表明,楚文化源自于中原,在西周时期其个性特征尚不明确,仍然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西周早期伴随第一次扩张军事行动,其文化开始受到“蛮夷”文化的影响。楚文化在精神上强调无碍于物,给人自由、生动的想象,因此对“凤”的崇拜有着更加明确的现实意义[9]。
楚地的文化形态在初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早期,由于受到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影响,而导致了楚地从奴隶制到封建专制过渡的过于迅速,其文化艺术中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对神灵的崇拜,在艺术创作中有着对宗教艺术的原始崇拜,因而在创作过程中,也更加注重自由、狂放、优雅、浪漫的基调。而楚地“人”与“神”之间的界限并不分明,也令楚地对“凤”的认识中,掺杂了更多的“人”的意识。因而楚人的“凤”形象的创作中,体现出了更加优美轻盈,展现出更加自由的特征,同时更加面向生活,在自由飞扬的同时被赋予了更多人性的光辉。如楚人崇凤的表现之一——郧阳凤凰灯舞,它又被人们称作为凤凰舞,具有大量风土文化综合特征以及汉民族文化特征,在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研究价值。
在楚文化中,“凤”的象征意蕴要比“龙”更加强烈。由于龙纵然可以行云布雨,但终究是一种神通广大、有爪有角、带有猛兽的危险感的神话生物。而楚人对“凤”的印象中,远没有对“龙”的疏远。楚人将“凤”视为至善至美的化身,在凤的形象上赋予了楚人特有的崇尚自由、高贵、正气凛然的特点。与此同时,凤的形象也被楚人极致美化,其色彩中体现的浪漫主义和姿态中展现的凛然正气,也对中原文化中“凤”的意蕴改变起到了很大的影响,现代对凤这一形象中寄托的情感,大多源自于楚地文化对凤的推崇。
综上所述,在我国,“凤”是一种被民间过度美化的神明,在我国的漫漫历史长河中,虽然其形象经过了多次演变,但均象征着美丽、尊贵、高洁等美好的寓意,在其整体演变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从单纯的图腾崇拜,到象征美好精神的文化意象的转变。凤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化现象,被赋予了美好的象征寓意和文化内涵。楚地的整体文化特征直接导致了对凤这一高雅柔美、尊贵端方而又飘逸自由的形象深有好感,楚人对凤形象的塑造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凤这一形象的整体变迁。但无论怎样改变,“凤”这一形象均与龙形象相联系,代表着我国精神上的壮美、高贵和自由,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必不可缺的部分。
[1]张华.楚地凤图腾原型探原[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2(12):39-41+53.
[2]马筑生.论西南民族民间龙、虎、凤型童话[J].昆明学院学报,2013,35(Z1):14-17+29.
[3]何伟.楚文化里的服饰艺术[J].艺海,2013,12(11):255.
[4]赵爱武,尹晓婷.也说“九头鸟”[J].语文知识,2013,4(5):30-32.
[5]刘建明,任婷.楚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凤形象中的建构[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9-12.
[6]陈朝晖.湖北凤文化资源开发的当代价值——兼谈“楚人崇凤”的孝文化传播[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141-142.
[7]赵盛国.楚庄王崇凤情结的现代启示[J].荆楚学刊,2015,16(5):11-14.
[8]赵闻馨.由闽东畲族女性服饰色彩看凤凰崇拜[J].大众文艺,2016,6(23):85.
[9]李莎.从“楚冠”来看楚人崇凤、崇巫[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35):219-220.
K892
A
1009-1890(2017)04-0088-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楚凤的‘源’与‘流’研究”(项目编号:17YJC760010)。
2017-10-16
芦 薇(1995-),女,江苏扬州人,荆楚理工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学生;杨瑞峰(1974-),男,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平面视觉传达设计。
周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