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纵论诗人与批评家
——第六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综述

2017-03-10 19:39刘思妮晏杰雄
武陵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批评家诗人诗歌

刘思妮,晏杰雄

(中南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纵论诗人与批评家
——第六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综述

刘思妮,晏杰雄

(中南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2016年12月12日,第六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在安徽芜湖举行。论坛就诗人与诗评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建设性学术成果。与会批评家普遍认为,诗评家应有意识地建构批评话语,对诗人及其作品进行文学史定位,在追求主体风采的文学批评自觉中,与诗人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真正的批评家就是诗人的知音,是诗人走向社会大众的桥梁,是一种矫正文学写作的力量。重回理想的批评生态要求诗评家和诗人展开对话与同构。

诗人;批评家;良性互动;主体性;历史感;本体批评

2016年12月12日,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争鸣》杂志社、《当代文坛》杂志社、东西方诗人联合会主办,国际汉语诗歌协会、《社会科学家》杂志社、《云梦学刊》杂志社、《创作与评论》杂志社协办,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在安徽芜湖隆重举行。朱寿桐、谭五昌、燎原、杨四平、张光芒等来自澳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等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二十余位知名学者、批评家到会,《文艺争鸣》主编王双龙出席论坛。梁小斌、娄德平、梁晓明、田禾、查曙明等三十多位安徽省内外的诗人、艺术家与会。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家存教授、文学院院长储泰松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词。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发起人、北京师范大学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论坛创办的历程与宗旨,并着重对“新锐”一词的含义进行了重新定义。在一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诗人就“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纵论诗人与批评家”这一主题,展开了坦诚的对话与激烈的讨论,产生一批建设性议题成果。

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全球化和文学世界化,诗歌创作的开放性和复杂性空前呈现,传统裂变、话语歧义、精英主义、伪诗化、泡沫化、边缘化等诗歌新现象相继涌现,给诗评家带来阐释的困难与理解的焦虑。批评出现复制性、无序性及阐释的无效性,为中国当代诗坛提出一个重新审视“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的紧迫命题。与会者一致认为,会议主题具有强烈问题意识,在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中,诗评家与诗人的关系具有典型性,是核心问题。诗歌的文学纯度和创作专业性,使诗评家与诗人的关系尤其显得微妙、尖锐与突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有利于为批评与创作的关系树立健康的范式,促进诗歌创作在一个良性轨道上运行。

一、批评家与诗人应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批评家与诗人应相互尊重、相互发现,努力在二者之间建构一种良好的对话关系。著名诗人梁小斌即兴发言,阐述了批评家与诗人的关系,认为真正的批评家就是诗人的知音,对一个诗人作品的研读实际上就是遇见诗人的心灵;批评家是诗人走向社会大众的桥梁,其工作非常重要,呼吁诗人增加对批评家的了解。《文艺争鸣》主编王双龙对诗人重申几个古老的话题:第一,灵魂。诗的背后是灵魂,诗人立于诗,最重要的是灵魂,而不是修辞。有人专注于在修辞上做文章,而不是去丰富自己的内心,没有让自己的内心充满高贵和自由的精神。第二,“诗”字怎么写?是言字旁,右边加上个“寺庙”的“寺”,所以诗应该和寺庙一样充满神圣感,而现在有些诗人,恰恰遗失了这些。第三,生存。任何一个诗人都要在史诗中生存,诗人的内心世界可能和世俗世界是不相容的,所以诗人是痛苦的,如何在最大程度上给自己精神以自由是诗人面临的问题。武汉大学荣光启教授认为,批评应该作为一种矫正文学写作的力量,诗人与批评者的关系就应该是歌唱者与倾听者的关系,批评家应拒斥和诗人之间互为利用的关系,让当今批评家与诗人的关系重回比较理想的正轨。山东大学孙基林教授认为,批评家应该对批评的根据和批评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要自觉地防止极端主义,批评要回到多元的批评生态之中,只有这样批评才是真实的、可信的、与诗歌文本进行良性对话的。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庄伟杰教授强调了诗歌批评与创作的互动与同构关系,认为批评家要与诗人和文本构成平等的对话关系,张扬自身的主体性要建立在对诗人和文本进行有效阐释的基础之上。《诗江南》杂志主编、著名诗人梁晓明表示,有些批评家一辈子就研究一两个诗人,进而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这种工作也是值得尊重的。他把批评家与诗人的关系形象地分为三类:第一类关系像灯与塔的关系。批评家就像塔,诗人是灯,批评家把灯举得更高,使灯的光芒更远。第二类关系像路与鞋的关系。比如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的关系。海德格尔不为诗人荷尔德林服务,反过来用其作品丰富和方便自己的哲学,作品成为一种更好的阐释个人思想的例子。第三类关系像导师与学生的关系。这是最理想的。批评家是引领式、导师型的,他清晰地指出创作者身上的优点并且使之发扬这种优点。南京理工大学黄梵以诗人批评家的身份解读诗人与批评家的关系,认为诗人与批评家并不存在冲突与对立,而是沟通与互补的。浙江传媒学院赵思运教授做了题为《创作型批评家的优势与困惑》的发言,认为诗人与批评家并不存在角色的冲突,而正相反地在走向综合化。南京大学张光芒教授以女诗人翟永明为例,阐述了当今很多女诗人对女性主义批评话语的不满,反映出批评家对女诗人诗歌的解读与批评存在一种主观主义倾向。批评家用女性主义视野去解读女诗人作品,女诗人用女性话语框架对自己作品进行调整,造成了一个不好的循环。当批评家在面对女性诗人诗歌创作的文本时,恰恰要忘掉它的作者是一个女性,我们在谈女诗人时也要忘掉性别只留文本,此时诗人与批评家的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才能逐步走向健康。西南民族大学罗庆春教授谈批评家如何处理与少数民族诗人的关系,认为一个有良知的、真诚的汉族批评家应该能够了解和把握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并做出有效的阐释和批评。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需要得到汉族批评家的关注,汉族批评家对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也应有深刻到位的理解,汉族批评家是可以和少数民族诗人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的。批评家们应该超越民族的界限,对各民族诗人的创作进行深刻的阐释与批评,从而赢得少数民族诗人的尊重、信任与认可。

二、批评家应树立自身主体性

批评家要有自己的风采,批评家与诗人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学会互相尊重,互相认可对方的独特价值,才有可能对诗人与批评家的关系问题做出真实而有效的判断。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寿桐教授做了题为《批评的风采从何而来》的发言,认为诗人要有自己的形象设计,同样地批评家也要有形象的建构意识。批评家要强调批评的本体意识,要有意识地建构自己的批评话语,并充分自信地展示自己文体的魅力、风采与力量,通过有效的批评阐释赢得诗人的尊重与信任。批评家不应向诗人进行任何意义上的妥协,而应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与尊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远清教授采用学术对谈的生动方式阐述了他对新诗批评家的认知,把诗评家分为四类,首推有学问又好玩的批评家,同时对诗评家素质提出要求,认为应具备四个基本素质:一是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二是要有逆向思维精神。三是不满足于人云亦云,要敢于挑战权威。四是要自出机杼自成风骨。赵思运认为,一个真正的诗评家应该有他的独立性,有独立的发现能力和批判能力。批判型的诗人在创作中总是存在困惑,其理性与感性总是处于某种不调和的状态。创作型批评家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样的优势应该被好好把握。个性的独立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的行动,二是独特的发现,三是独立的批判。我们要允许一部分诗歌批评与具体的诗人和作品没有关联,但要有一些对文学史负责的东西。浙江大学蔡天新教授认为,诗歌批评家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批评家,一种是又写诗又做批评的批评家。认为如果从语言形态来看的话,可能前者更接近诗学论文的状态,但后者的文字更倾向于内心,更值得倡导。岭南师范学院张德明教授在发言中强调,批评家要进行自我价值的确认,要确立自己的主体意识,要尊重自己批评的权利,对诗人的创作进行有效而深刻的阐释与批评,同时,诗人也要对批评家批评的权利予以尊重。广西师范学院罗小凤教授强调批评的独立性,认为诗歌批评与诗歌写作应该是对称又独立的。批评家在写作时要保证独立性,要有彰显批评文体的意识,也要体现自身的审美特质,这样才能充分彰显批评的风采,赢得诗人对批评家的认可和尊重。庄伟杰认为,诗人创作和诗歌批评应该弘扬主体性,一个没有主体性的诗人和一个没有主体性的批评家都是值得质疑的。他们不单应该发出个人的声音,还应该展示个人风采。评诗、论诗都是一种冒险的精神旅行与心灵旅行,要说真话,弘扬主体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批评家的尊严。孙基林认为,批评家应更看重客观性与个人生命体验的高度统一,批评也是批评家体验生命的一种方式。内蒙古大学赵娜老师以蒙古人写汉语诗为例,强调诗歌批评家的视野问题,认为合格的诗歌批评家要有一个文化的还原和一个远望的理想,要能认识到诗人的跨文化背景和神性空间。蒙古诗人写诗有几个特点,第一,他们写诗时的身姿是趴着的,面对的是汉语诗歌、西方诗歌、蒙古族传统这三座山峰,但骨子里一直都存在英雄主义、成吉思汗的精神;第二,他们也有对现代的反思;第三,他们的诗歌是有灵魂的,体现在萨满教、藏传佛教两个方面对其诗歌的影响。这些东西使他们对自然有着神秘体悟,除了与世俗对话外还有与神对话的空间。

三、诗歌评论应建立历史感

诗歌评论不应仅局限于对作品进行分析的通俗意义上的诗歌批评,而应倡导更具历史感的批评:一是文学学术意义上的批评,包含对文学历史、诗歌历史的学术把握;二是理论意义上的批评,包含关于诗歌文学理论的独立追求。荣光启认为:批评对文学写作者应起到引领其具有一种历史感的作用,诗人处理好个人才能和历史传统的关系非常重要;批评应该提醒新诗写作者的文体自觉意识。作为文学遗产,批评不仅仅是给作家带来影响的宣传,更是一种学术研究,它的重要性是给文学创作指明方向,提升作家队伍素质。今天的诗人很多时候有一种未来主义倾向,非常憎恶图书馆、博物馆,憎恶历史与传统。也就是说对前辈诗人采取一种简单粗暴的否定态度,这是不可取的。新诗的传统非常重要。对于批评家来说,脱离语境而进行的超语境批评也是不可取的,对诗人的批评应该结合相应的历史语境。黄梵强调批评家的重要职责在于对诗人进行文学史定位,而不仅是对诗人的某一个或某一些文本进行简单解读,如此批评家的价值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梳理诗人创作历史线索的任务主要由批评家来完成,他要把诗人很多的胡言乱语逻辑化,并赋予强有力的说明,找到其创作的线索、谱系,呈现其清晰的逻辑关系。批评家的任务不是解释诗歌,而是在完整的谱系中找到诗人的位置和作品的位置,给予其一个适当的历史解释,然后在当代环境中阐释其诗歌作用。这个可能对诗歌链条、序列的形成非常有帮助。天津社会科学院王士强谈及诗评和时代的距离问题,他认为,诗人不但要有能力保持对黑暗的凝视,还要有能力感知在黑暗中朝向我们又无限地与我们拉开距离的目光。我们以为自己在经历当下但并没有真正地进入当下。当下不过是在一切经历的事物中未被经历的,对这种未经历之物的关注就是同时代人的命定。在这种意义上,成为同时代人也就意味着向我们未曾经历的当下的回归。所以如何真正地经历,如何真正地在场,进入我们这个时代,这才是真正的问题。对于诗歌批评从业者这是一个挑战。著名诗评家燎原的发言题目是《批评之于诗歌文本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他针对部分嘉宾过于强调诗人灵魂的作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批评家过度强调灵魂是空洞的,甚至是无聊的,批评家应对诗人的创作进行具体的阐释。诗歌创作技巧非常重要,只有有了形式和技巧的保证,诗人的表达才会是真实有效的。张光芒认为一个真正出色的批评家应该全方位地进入诗人的诗歌世界,对诗人的文本进行透彻的、全方位的把握,做到超越性别主义立场的有效批评,而不是主观化的贴标签式的简单解读。

四、诗歌评论应具备文学本体性

朱寿桐指出文学应该有四种本体,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一是创作本体,二是学术本体,三是批评本体,四是运作本体。文学批评家应该在文学批评本体中追求自己的风采。赵思运认为,无论是创作性的东西还是理论性的东西,都是文字,而文字是有生命的,它是从一个人的生命中分泌出来的。诗歌批评也是一种特殊知识,这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独特的语式和范式。诗歌的特殊性和诗歌批评的特殊性都要兼备,诗歌批评的概念、推理和演绎也有特殊性。二是诗歌的节奏、气味与其他体裁没有可比性。蔡天新认为,诗歌关乎灵魂也关乎羞耻,在强调灵魂和强调羞耻之间应该采取一种辩证的、综合的态度,好的诗歌或者是好的批评,其共同点就是要有所发现。孙基林重提了批评是什么的问题,告诫大家重新回到批评的常识领域,强调批评的自觉性。认为批评具有独立性,也具有创造性。对于批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认识,说明批评不是作品与诗人的附庸。庄伟杰把诗歌批评与诗歌创作当作写作实践,认为它们都是一种诗性智慧,诗性智慧按维柯的说法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从事诗歌批评的人最好也要会写诗,今天很多学者的诗评文章太单调枯燥,缺少中国传统古典诗性思维。吴投文教授提出诗歌批评文章的经典化问题,他表示当前很多诗人的诗歌文本经典化了,但诗评家的批评文章还没有进入经典化,诗歌文本的经典化与诗歌批评文章的经典化应该处于一个良好的对等状态,这样才有助于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的繁荣。王士强重点提到了诗歌批评价值何在的问题,认为在当前混杂的诗歌语境下,重新思考和强调诗歌批评的价值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把诗歌批评的价值梳理和阐释清楚了,批评家的批评行为才具有合理性,诗人也才会充分尊重诗歌批评的价值。浙江大学蔡天新教授认为,真正的诗人应该具有文学批评的修养,诗人只有具有了系统的诗学理论和诗学主张才能成为大诗人。这个观点是很有针对性的,针对当下很多诗人只写作而不加强诗学理论修养,导致创作缺少系统性和力量感。没有表达力的智慧不是智慧,表达力应该包括修辞在内。想看看诗人到底水平如何,其实可以看看他的随笔或者批评一类的东西。还指出“浪漫主义的诗歌接近于音乐,现代主义的诗歌接近于绘画”。音乐性特别强的诗歌是很难被翻译的,如果是画面感比较强的,在世界诗坛就容易传播,对于诗歌画面感给予更多关注有助于新诗更好地走向世界。

为给批评家与诗人的新型关系提供个案展示和现场演练,本次论坛还举行“新归来派诗人刘剑诗歌研讨会”,六十余名与会批评家、诗人从理论场的学术思考即时转换到创作场操练,对安徽诗人刘剑近年的诗歌创作进行专业研讨,与诗人刘剑进行现场诗学对话。古远清、庄伟杰、燎原、孙基林、杨四平等几位批评家担任主持人与评议人,梁小斌、张岩松、田禾、梁晓明、大卫、韩庆成、刘以林、唐文立、北魏等诗人从诗人与时代、诗人与阅历、诗人与世界的关系等角度对刘剑诗歌进行全面阐释。与会者从诗歌文本出发,对刘剑创作给予好评,将其视为新归来代表诗人之一,认为丰富的经历和生活阅历是他诗歌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曾经的“隐逸”铸就当下诗歌语言的宽度和生命的厚度,其诗歌具有单纯而清澈的语言、错综复杂的文体和哲思并存的底蕴,意象的选择昭示了现代诗歌的理性,在现实的孤独和彷徨中完成了诗歌的在场性。

(责任编辑:田 皓)

I207.2

A

1674-9014(2017)06-0120-05

2017-08-27

刘思妮,女,湖南邵东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晏杰雄,男,湖南新化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批评家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