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特色研究
——以哈尔滨学院为例

2017-03-10 19:29:27孙红镱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综合大学哈尔滨应用型

孙红镱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城市综合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特色研究
——以哈尔滨学院为例

孙红镱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一些城市综合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走入了“同质化”误区。哈尔滨学院作为十五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联盟之一的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特色的构建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文章撷取十五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个案,阐释学科专业建设特色的内涵和构建路径,从而为城市综合大学特色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城市综合大学;学科专业建设;办学特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精神,2010年,江汉大学与广州大学、沈阳大学倡议建立全国十五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联席会议机制,共同探讨地方大学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1]目前,城市综合大学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但仍面临着定位不合理、同质化倾向、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部分城市综合大学的成功经验,厘清城市综合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特色的内涵,引导大学办出特色。

一、学科专业建设特色误区

当前,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激烈竞争,一些城市综合大学忽视了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盲目模仿其他大学的办学特色,不注重学科专业特色内涵建设,这样不利于办学特色的凝练,也不利于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

1.过度强调综合性的趋同问题

由于国家对大学在办学定位上缺乏宏观指导,一些城市综合大学与“985”“211”等重点大学在办学定位上出现了交叉,导致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办学特色上模仿甚至照搬照抄重点大学。一些学校的办学特色不能突出学科专业建设优势,如师范类院校没有很好发挥其教育学科专业应有的特色,存在“去师范特色”的倾向;行业类院校也存在“去行业特色”的倾向。抛弃固有优势学科专业的特色,盲目追求综合性大学的定位,这样没有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建设特色定位的办学特色,难以指导学校的建设发展。

2.过度强调地方性的趋同问题

目前,一些城市综合大学办学缺乏理性,过于注重市场意识,忽视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与发展规律,盲目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要,急于新办专业,追求规模的扩张,导致大学之间学科专业的重复建设,严重浪费学校办学资源,并且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

3.过度强调应用型的趋同问题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一所大学办学定位的问题。一些城市综合大学片面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忽视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重视某种专门技能的掌握,过多地追求实用性,而失去大学培养人才的根本特点,逐渐趋向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说,健全人格、高尚道德、良好素质、人文情怀以及敬畏学术等,都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因此,城市综合大学既要重视应用学科专业的发展,又要重视基础学科专业的建设,发挥大学塑造核心文化功能的作用,才能形成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二、学科专业建设特色构建

学科专业是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的基础和平台。学科专业建设是衡量大学发展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形成大学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办学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学科专业建设特色是决定大学特色的最主要、最深刻的因素,是形成办学特色的核心。学科专业建设有特色,学校就有特色。

(一)学科专业建设特色内涵

学科专业建设特色是城市综合大学办学特色的核心要素,是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城市综合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学科专业方向、学科专业队伍、学科专业平台等各要素。专业处于学科体系与社会需求的交叉点上,以学科为依托,大学根据不同领域的人才需要组织相关专业来满足。作为城市综合大学的学科,难以在本学科的学术领域占据制高点,要突出学科专业的优势,必须具有特色,因为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是水平的体现。纵观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专业,都是因为在该学科专业中取得独特成就而闻名。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学科专业的支撑,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密切相关。因此,形成学科专业建设特色就把握了城市综合大学办学特色的核心。

(二)学科专业建设特色构建

城市综合大学要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需要学科专业建设的引导,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需要,明确不同学科专业建设特色的科学发展方向。

1.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建设特色

城市综合大学在学科专业特色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开展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一些重点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学科专业特色,从而成为特色鲜明的大学的。因此,城市综合大学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进一步发展传统的优势学科专业,顺势而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通过对传统学科专业进行评价和分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选择具有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传统学科专业进行特色建设,将自身优势做精做强,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例如,宁波大学借鉴重点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理念和经验,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的龙头地位,以优势学科专业建设统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升办学水平,凝练办学特色,并在结合自身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三大优势学科专业群。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今年“双一流”大学学科评选中,宁波大学的“力学”学科成为十五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中唯一入选的高校学科。

2.行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特色

城市综合大学要重点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学科专业的行业特色,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学科专业培养方案,适应社会需要,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科专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例如,厦门理工学院提出,突出行业特色,建设成为特色、精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海西一流“亲行业”大学。该校主动贴近行业,紧密围绕行业导向和行业价值实现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并由此形成配套的学科专业管理体系与评价考核。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要以自身的研究为基础,强化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

3.地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特色

大学所处地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因素都是学科专业形成地域特色的先天优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城市综合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了“城市投资”“城市管理”“办在城市”“服务城市”的显著特点。城市综合大学要主动树立服务城市、服务全国的理念,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为地方经济产业提供智力支撑和人力保障,并在地方服务中获得学科专业建设的经验,促进学校建设发展。例如,金陵科技学院作为南京市属高校,明确提出“南京战略”,各个学科专业都立足南京,把南京作为服务方向、主要目标、优先发展的区域。只要学科专业能够融入城市发展,在所在城市走在前列,那么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才是高层次、高水平的,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的发展。城市综合大学的目标定位应该立足地方,甚至所在城市的街道、乡村、中小企业,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哈尔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特色探索

哈尔滨学院作为十五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联盟高校之一,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已经成为地方高等教育的生力军。针对办学过程中“同质化”倾向问题,哈尔滨学院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契入点,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全方位探索工程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并致力优先发展工科,突出艺术设计和教师教育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学科专业建设特色必要性分析

1.地方文化艺术建设的需要

作为副省级省会城市,哈尔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特殊的冰雪、音乐、湿地、啤酒等文化,特别是打造世界冰雪文化旅游名城,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哈尔滨学院立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需求,正旨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为促进地方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名城提供服务。

2.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需要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从全国来看,市属本科高校绝大多数以师范教育为基础建立起来,也都承担师范教育的使命,支撑所在城市的基础教育师资。哈尔滨学院发挥(小学)教育学科专业优势,培养高层次师资,为哈尔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

哈尔滨作为省会城市要打造成国家先进制造业、绿色食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通用航空产业和健康服务业“五大基地”,在龙江全面振兴发展中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哈尔滨学院发挥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优势,培养大批软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食品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学科专业建设特色可行性研究

哈尔滨学院作为副省级省会哈尔滨市属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其发展离不开地方,依托地方的存在而存在,伴随地方的发展而发展。学校秉持“融合共生”理念,在服务地方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在人才培养中彰显城市大学功能,致力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艺术学、教育学、工学学科领域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

1.艺术学学科专业建设特色

哈尔滨学院以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学科专业为龙头,依托艺术设计专业和摄影专业两个省级重点专业,构建文化艺术类学科专业群。

在三十余年办学历史进程中,倡导“创新与技能并重”的教学理念,创办了省内最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艺术、服装设计、装饰艺术、平面设计、摄影以及动画等专业,积淀了深厚的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经验,形成了“课堂教学—实验室训练—工作室科研—社会实践—项目研发”的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四千多名高素质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优秀毕业生自主创立了“麻雀”“力天”“城市人家”等设计公司。

依托高水平的省级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专业群共享的艺术实验平台,构建“设计艺术工作坊+工作室”的教学科研体系,形成“前校后厂”校内实训模式,突出产学研用相结合,聚焦冰雪文化、黑土文化、龙江文化传承与再造,承接省内外重大文化艺术项目,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大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高水平艺术成果丰硕,比如,我校教师创作的冰雪艺术题材作品获2014年百家金陵全国画展金奖,是我省中国画获得的唯一最高奖项;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全集·黑龙江卷》属国家文化工程项目,是龙江工艺美术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又如,近五年学生创作的冰雕雪雕艺术作品,连续获多项国际、国家金奖;师生创作的动漫及工艺美术作品获得多项国家金奖,并得到推广应用。

艺术学学科专业形成了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和软硬件方面的明显优势,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重要的艺术设计创意人才培养基地和艺术品研创基地。

2.教育学学科专业建设特色

哈尔滨学院以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心理学、音乐学、体育教育等构建了教师教育类学科专业群,探索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基础教育需求衔接的“互动合作、共享双赢”的培养机制,共建哈尔滨市G-U-S教师教育联盟和教师教育实践基地,主动对接和适应基础教育,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区域基础教育的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具有深厚的师范教育积淀和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

小学教育学科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点,开办以来培养了近七千名毕业生,已成为黑龙江省小学教育发展的领头羊,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特色与优势。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试点项目,是我省仅有2项中之一,取得了丰硕成果。建设了哈尔滨学院附属小学,共同建设小学教育学科专业。

3.工学学科专业建设特色

结合应用型转型,哈尔滨学院优先发展软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工学学科专业,培养为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软件工程学科专业坚持“技术、工程、管理三位一体,教学、研发、产业三者统一,政府、学校、企业三力合一”的“三三一”办学理念,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深合作层次,拓展合作领域,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联合成立校企联盟理事会,构建联合培养新模式。软件工程学科作为省重点建设学科,依托软件(服务)外包研发中心,与东软集团等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研发了系列成果,在服务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彰显优势。

地下工程学科专业是我省首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并获批“黑龙江省地下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该学科专业与哈尔滨地铁集团签约合作,开办“地铁订单班”,定向培养工程类应用型人才。依托寒区地下工程技术研究所,瞄准哈尔滨规划建设的地铁工程,进行结构设计方法分析、施工技术与安全等方面科研攻关,在助推城市建设中发挥优势、显现特色。

四、结束语

对于城市综合大学来说,面对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要创新办学理念,集中优势资源,与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现状及其发展规划相适应,构建学科专业建设特色。城市综合大学不仅要将一流大学作为长远发展目标,更应该明确加强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目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一流学科上有所突破,办出自身的学科专业建设特色,从而形成办学特色与竞争优势。

[1]储著斌.城市大学科学发展的理论观照与实践探索——以全国十五所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

[2]张云霞.新建城市综合大学学院评价研究——以江汉大学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4).

[3]王清远,等.城市型大学与所在城市的融合发展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6,(12).

[4]杨明娜,等.校城融合下城市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实践研究——以成都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6,(8).

[5]罗斌.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与特色创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6]陈德喜,等.地方特色大学建设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7]张忠家,张相乐.大学特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TheProfessionalDisciplineFeaturesforCityComprehensiveUniversities——A Case of Harbin University

SUN Hong-yi

(Harbin University,Harbin 150086,China)

The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into the stage of mass education. Some city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make the mistake of being homogeneous. Harbin University,as a member of the league 15 sub-provincial city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With the cases of the league,the connotation and construction approach are expound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

the city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the school characteristics

2017-10-15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BB1317057。

孙红镱(1970-),男,山东德州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管理研究。

1004—5856(2017)12—0138—04

G647.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2.032

李新红

猜你喜欢
综合大学哈尔滨应用型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综合大学师范教育的身份认同
——从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变革的角度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小主人报(2016年2期)2016-02-28 20:46:43
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思考——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第15次会议闭幕词
教学与研究(2016年1期)2016-02-28 01: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