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雅卓,周 静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国内认知诗学研究十年述评(2007-2016)
——基于CNKI刊载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唐雅卓,周 静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认知诗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门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读文学的交叉学科。认知诗学自创立以来在国外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在我国外语界却发展缓慢。文章通过文献检索的办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CNKI(2007-2016)十年间刊载的314篇有关认知诗学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研究成果稳步增长,文献来源范围广泛,研究领域类型多样,涉及理论定义、文学解读、视角分析、内容梳理与学术研讨等多方面内容。同时指出当前国内研究存在诸如理论研究尚待深化、文学解读视角单一、跨学科延伸性研究欠缺等不足之处。最后对认知诗学这一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动向进行了展望。
认知诗学;国内研究;述评
认知诗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文学研究的认知转向,是一门将语言学和文学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新兴学科。“认知诗学”术语源自Reuven Tsur利用认知心理学范式对诗歌文本的分析,他认为认知诗学就是要努力发现诗性语言或文学批评是如何既受人类信息的处理过程所限制又如何被这一过程所影响。Stockwell认为,认知诗学最大的优点是将文学的哲学探讨与批评实践两方面相结合。总之,认知诗学研究是运用认知科学相关理论解读文学文本,是一种以文本为导向的阅读模式。
随着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文学批评等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认知诗学研究获得了新的理论动力。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认知诗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Tsur的认知诗学,通过运用早期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对诗歌进行综合性视角分析。第二阶段以Freeman、Semino和Cupeper为代表,将认知诗学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探讨文本特征。第三阶段以Stockwell为代表,认为认知诗学研究可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上,提出以文本阅读为研究目的,强调文学阅读的语境和读者的体验性。认知诗学研究经历了从意义构建到情感分析最后转向批评性研究的发展阶段。
目前国外对认知诗学的定义、发展阶段、研究范式及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国内还鲜有研究且主要集中在国外已有成果上,缺少本土化构建和创新思想。因此,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知网刊载的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对国内近十年(2007-2016)认知诗学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的梳理。
本研究中的数据来源于CNKI全文数据库和硕博论文库中以“认知诗学”为关键词检索到的从2007-2016年十年间国内期刊刊载的认知诗学相关的期刊文献和硕博论文,不包含认知诗学相关研究的专著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现拟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两个层面加以评述,即从宏观上对文献研究总体发展趋势和文献刊发期刊进行分析,从微观上即理论、体裁、视角、内容与学术会议等五个方面分别阐述十年间国内“认知诗学”的研究现状。
以“认知诗学”为关键词,在CNKI上检索2007-2016年认知诗学相关文献共314篇。可见,十年来国内学者对认知诗学的研究关注度不够高,研究力量较薄弱,本土化过程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好地了解认知诗学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按发表时间统计,绘制了2007-2016年国内认知诗学研究发展趋势图。
图1 2007-2016年国内认知诗学研究发展趋势
我们把314篇认知诗学相关文献的发展趋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2010年。在此阶段,认知诗学相关研究逐年递增,呈稳步上升的态势。从2006年的2篇文献增长至2009年的14篇,并于2010年保持稳定;第二阶段:2010-2013年。此阶段相关研究显著增长,于2013年到达巅峰。2013年相关文献数量约为2010年的4.5倍,为2007年的32倍;第三阶段:2013-2016年。相关研究出现滑落,从2013年的峰点下降至2012年的研究状态。
纵观2007-2016十年间国内认知诗学研究发展趋势,从总体上看,由2007年最少的2篇稳步增长至2013年的峰点,除近几年(2014、2015)有所下降之外,基本上呈稳步增长趋势。虽然2013年后相关研究有所下降,但从整体上看仍保持在稳定的状态。这说明认知诗学研究受到国内学者的日益关注与重视,目前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为进一步了解国内认知诗学的研究状况,将十年间认知诗学研究相关文献刊发来源分为外语类期刊、高等院校学报、硕博论文及其他期刊等四个部分。用柱形图统计了十年间314篇认知诗学相关文献的刊发情况。如图2所示:
根据图2,有104(33.12%)篇文献刊发在外语类期刊,92(29.30%)篇文献刊发在高等院校学报,46(14.65%)篇硕博论文,还有72(22.93%)篇文献刊发在其他期刊上。对这四类刊物深入探析后发现,认知诗学相关研究多刊发在如《外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学刊》及《中国外语》等外语类核心期刊,其中发表在《外国语文》上的文献为49篇,占15.6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等高等院校学报中认知诗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在逐年递增。国内各大高校的硕博论文中也有对认知诗学相关研究,四川外国语大学更以10篇研究数目居多。《语文建设》《语文学刊》《文教资料》等中文类期刊及其他非专业型期刊上也可以发现认知诗学研究成果。其中,外语类期刊、高等院校学报上刊发的文献及硕博论文总和占所有研究文献的77.07%,说明认知诗学相关研究近十年来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尤其受到高校学者专家的推广,其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图2 2007-2016“认知诗学”相关文献刊发刊物分析
十年来,认知诗学相关研究受到学术界的日益关注,文献数量稳步增长,所涉及领域越来越广。现拟从微观视角即理论和应用两层面对认知诗学的概念界定、内容转向、视角分析、文学解读和学术探讨等五个研究领域进行探讨。文献研究领域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从理论层面来看,十年间国内学者对认知诗学的研究包含以理论探究为基础的概念界定及探讨与其他学科相关性的内容转向上,分别占总研究内容的12.10%及19.75%。这说明目前国内对认知诗学的研究还停留在探索阶段。
对认知诗学在国内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是熊沐清、蒋勇军及赵凤秀等学者。熊沐清(2008)通过对认知诗学相关著作进行述评,率先提出认知诗学可作为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界面。苏晓军(2009)对国外认知诗学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庞玉厚和刘世生(2009)把认知诗学与生态诗学进行区分。蒋勇军和杨谨旖(2009)尝试对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进行论述。许景城(2011)、霍洪涛(2011)、周淑莉(2012)、何旻泽(2013)等学者就认知诗学的研究进行述评,并分析了认知诗学的概况。尹祥凤、罗凌云和詹声斌(2012)将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探讨文学隐喻的认知功能。徐兆星(2014)对认知诗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视角的优势和局限进行探讨。刘春伶(2010)对认知诗学的哲学基础进行论述,高原(2013)将西方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接受美学进行比较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后现代语境中的认知诗学学科定位和发展前景进行探讨。赵秀凤和叶楠(2012)提出跨文化视域中认知诗学的本土化研究构想,张叶鸿(2015)对认知诗学与跨学科文学进行研究。赵秀凤(2016)通过对弗里曼的认知诗学思想进行解读提出认知诗学与生态学研究结合起来的构想。
对理论层面中内容转向进一步分析,发现涵盖文学教学应用、翻译分析、书评书介及文学解读对比分析各方面。其中,以教学应用研究和文学解读研究为主,分别占25%及36%。如:认知诗学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姜淑芹,2010;王允曦,2013;李丹,2014;张晶薇,2014)、外国文学阅读(曹鸿娟,2015)、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翻译探讨(李丹,2012)及英美文学汉语译本的教学认知转向研究(龙玉梅,2015)。还包括从认知诗学视角对《翻译学批判性导论》的评介(侯林平,2012;蒋丽萍,2013)以及对文学研究的认知转向——斯托克威尔《认知诗学入门》简介(杨绍梁,2015)。
从应用层面来看,十年间国内学者对认知诗学的研究包括文学解读、视角分析及学术探讨等领域。其中文学解读研究占25.48%,视角分析含28.66%,学术探讨为14.01%。
认知诗学应用在中英文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的文学解读中。认知诗学对中文诗歌的解读颇多,但鲜有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解读。如: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唐诗宋词(蓝纯,2011;李坤,2013;夏艳萍,2014),对杜甫、柳永、李煜及李清照等著名诗人或词人或是对著名的如《雨霖铃》及《西江月》《天净沙》等诗词的解读(马梦,2014;马菊玲,2014;刘向红,2016)以及对现当代诗人郭沫若、鲁迅等诗歌的再读(邓宇,2012;苏芹,2015)。有且只有一篇对小说的解读即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莫言的作品(吴艳,2014;刘颖,2014)。认知诗学对英文文学体裁的文学解读比中文多一半,涉及诗歌、小说、剧本及散文等各个方面。如: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英语诗歌(李金妹,2012;王亚磊,2016)、《人生颂》的解读(祖利军,2008)、雪莱《西风颂》的解读(陈晓兰,2013)、视觉诗“The Red Wheelbarrow”解读(裴少文,2013)和T.S.艾略特《荒原》的解读(陈阳芳,2010;黄川眉,2011;江婕,2014);还包括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分析诗人爱伦坡的内心世界(商滔,2012)、海明威“冰山世界”的解读(王洁,2014)以及从认知诗学视角对戏剧剧本分析——以奥尼尔《送冰的人来了》为例(涂雨晨,2015)。可见,认知诗学广泛地应用在中英文各类文学体裁的文学解读中。且认知诗学应用在英文类文学体裁分析较中文多,范围更广,类型更丰富。
十年来国内学者从多个视角对认知诗学的应用进行探讨,应用研究中常用范式有:概念复合(高剑妩,2009)、文体前景化(李慧,2011)、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特征(李伯利,2012)、音形义互动(姬瑜,2013)、生态主题分析(朱斐斐,2013)、视点(郭甜,2011;王佳,2012;赵梅鹃,2013;刘秋成,2014)、图形—背景(邹智勇,2012;张俊凌,2013;马菊玲;商海萍,2014)、原型理论(秦亚男,2012)、空间叙事探析(杨虹艳,2013)、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刘碧滢2012;王博,2013;郭强,2014;唐倩,2014)、可能世界理论(田霞,2014)、转喻(王天翼,2015)、指示词研究(杨玉兰,2015;司晓红,2014)、世界理论(张婷,2014)、成长脚本(王勃,2015),等等。可见,认知诗学由于缺乏自身理论的支持,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范式对文本进行解读。
为了促进认知诗学研究的发展,我国还举办了认知诗学高层论坛及英语研究专家论坛等各种学术论坛,且每届论坛都有不同的研究主题。如2008年以“文学与认知”为主题;2010年以“文学*认知*语言教学”为主旨;2012年,以“认知诗学与跨学科研究”为主要探讨方向;2014年以“实践中的认知诗学”为议题;2015年以“多维视野中的认知诗学”为主题;2016年以“认知诗学*认知文学研究:当前热点与探索”为主题。这些议题的变化,说明国内对认知诗学的研究成果显著且越来越深入。
从宏观上看,十年间国内认知诗学研究从总体上呈递增趋势,研究方法不断完善、内容不断丰富,受到学术界尤其是外语界学者的重视与推广;从微观上看,无论是认知诗学的理论研究还是相关的应用研究都在不断完善并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当前研究仍然存在理论研究尚待深化、文学解读视角单一、跨学科延伸性研究较欠缺等问题。因此,以后的研究应从以下方面完善:
1.深化对认知诗学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当前国内学者对认知诗学的概念定义建立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大部分只是对国外研究的归纳概述,没有形成体系,且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认识待深化。表现在对文学体裁的分析中,因为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运用认知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等认知科学的范式对文本进行分析。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应统一相关概念的认识,深化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2.促进认知诗学本土化研究。认知诗学作为一种以文本导向的阅读模式,为文本解读提供了新视角,其研究常与文学结合。十年间认知诗学理论为中国诗歌等文学体裁提供了新的解读方向。就认知诗学在中国的发展,可通过利用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诗学的交汇,实现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转型,推动西方认知诗学的多元化和本土化。
3.提高跨学科研究理解研究。认知诗学以认知语言学的诸多范式为基础,作为文学研究相关的理论,在方法论和研究对象上不可避免地与认知语言学、认知文体学及认知叙事学有某种程度的重合。随着研究方法的多样以及国内外学术水平的提高,认知诗学的研究定会日趋多样化。从单一领域扩展到各个领域,通过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不断融合和渗透实现跨学科多元化发展的总态势。
由于研究力量有限,本文只对CNKI上的文献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没有涉及到论文集及学术型专著。纵观国内2007-2016年十年间认知诗学的研究,发现无论在研究数量、方向、内容和类型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以说认知诗学的国内研究从萌芽走向探索阶段。在肯定国内认知诗学研究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认清研究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待完善之处。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国认知诗学的研究会取得更多、更喜人的成果。
[1]Tsur,R.What is Cognitive Poetics?[M].Tel Aviv:The Katz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ebrew Literature,1983.
[2]Stockwell,P.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 NewYork:Routledge,2002a.
[3]蒋勇军.试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J].外国语文,2009,(2).
[4]刘文,赵增虎.认知诗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5]苏晓军.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J].外国语文,2009,(2).
[6]许景城,张文凭,姚明军.国内学者专家对认识诗学的述评[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学,2011,(5).
[7]熊沐清.多样与统一:认知诗学学科理论的难题与解答[J].外国语文,2012,(2).
[8]徐兆星.优势与局限——对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视角的认知诗学的思考[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12).
[9]赵秀凤,叶楠.跨文化视域中认知诗学的本土化研究构想[J].外国语文,2012,(1).
[10]赵秀凤,黄洁.后现代语境中的认知诗学学科定位和发展前景[J].外语学刊,2013,(5).
[11]周淑莉.认知诗学研究的动态及空白[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5).
AReviewoftheStudiesontheCognitivePoeticsinChina(2007-2016)——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Periodical Papers Published in CNKI
TANG Ya-zhuo,ZHOU J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Cognitive poetics,started since 1970s,is the interdisciplinary us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ognitive science to interpret literature. Since its establishment,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e rich abroad but the development is slow in China. With the literature retrieval method,this review analyses the 314 literatures on cognitive poetics published by CNKI (2007-2016)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 respectively. It finds out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growing steadily,the document resource is wide,the research scope is multiple and the topics concern theoretical definition,perspective analysis,content summary,and academic discussion. The problems,such as theoretic depth inadequacy,simple literary perspective and lack of interdisciplinary,are pointed out.
cognitive poetics;domestic research;literature review
2017-06-13
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4)247号。
唐雅卓(1994-),女,湖南永州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诗学、认知文体学研究;周 静(1973-),女,副教授,主要从事认知诗学、英语教学研究。
1004—5856(2017)12—0095—04
H030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2.023
李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