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建设的范式探讨

2017-03-10 16:38杨华龙靳莉哲李向文
航海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范式物流教材

杨华龙,靳莉哲,李向文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物流专业建设的范式探讨

杨华龙,靳莉哲,李向文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从科学研究范式的角度,分析了物流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对物流的认识过于简单、物流工程专业设置存在歧义、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专业边界不清等,探讨物流专业建设的范式,对物流教育教学中所涉及的人才、教材和器材整合与创新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促进物流教育教学界达成共识。

物流;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专业设置;范式

一、引言

我国和世界物流发展如火如荼,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关于物流发展战略与政策、社会物流发展、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的实践,已经远远超前于物流理论研究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物流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商贸业、制造业对物流发展与物流市场竞争的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爆发式增长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我国高校物流专业设置起步于21世纪初,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在物流基本概念、物流专业定位与属性、物流人才、教材和器材建设等方面仍未能达成基本共识,物流概念与理论体系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更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物流专业设置一哄而上,盲目扩大招生,专业建设摸着石头过河,教材建设滞后,实验实训条件不足。因此,探讨物流专业建设的范式,特别是对物流教育教学、人才、教材和器材的整合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物流学科研究与专业建设的范式

范式(paradigm)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nn) 提出并系统阐述的[1],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2]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认为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2]

研究范式是一门学科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工具,因而是一门学科必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范式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学科成熟的标志:只有当一门学科的研究者(至少是一部分研究者)形成了共同的范式,该学科才能从前科学时期进入科学时期。

物流研究的范式是物流领域统一的概念体系、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即公认的物流学科研究框架。物流学研究解决物流成本与效率以及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是货物与运输工具、物流网络(线路与结点)、流动过程,或者说是从供应链源头的资源协同、流程优化、货物单元。物流成本与效率的关系、物流成本和效率与服务质量的关系是物流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和永恒的矛盾。

物流研究的范式需要回答的问题和基本框架是:什么是物流研究的基本矛盾?效率与责任的均衡;什么是物流研究的基础?资源(网络)、流程、货物,人;什么是物流的基本方法或工具?分工协作体系的建设,分合之道。物流研究的范式可以归结为:以分工协作体系的建设为研究对象,以效率与责任的均衡为目标和价值,以物流系统的网络、流程、货物三方的组织方式为框架结构,以分合之道作为基本的方法与工具。[3]

物流专业建设的范式是物流专业设置的基本问题、标准框架、技术路线与科学方法的共识。框架内容是:学科属性、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即课程体系设计,表现形式是“三材”(人才、教材、器材)建设的标准与规范。比如,物流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物流标准术语与现代物流的认识、物流专业设立和课程设置及其与相关学科专业的关系等。

三、物流专业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1.对物流的认识存在问题

对物流概念与理论体系的认识决定了其学科性质与专业建设的范式。而我国物流的概念一直有分歧。国家物流术语标准对物流的定义: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4]在《物流基础》《物流概论》和《物流管理》等教科书中,将物流的产生看作是商流与实物配送分类的结果,我国物流术语标准虽然经过修订,但是对物流的定义还停留在一个实体流动过程的表述,使得人们觉得物流很简单,没有什么可以研究和学习的。

物流具有独特的特点:链条长,多角色,过程复杂;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包,涉及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难以标准化,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体验差;物流实践性强,物流理论往往具有滞后性;与其他学科专业边界模糊;最繁琐的工作与现代高技术应用、世界性难题并存。对于这些我们似乎估计不足,使物流认识简单化,表面化。

2.对物流工程专业设置产生歧义

工程类院系开办的物流工程专业,是学习制造,还是学习物流?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的矛盾,专业课师资的缺乏,结果导致:学了等于没学,学了不如不学。物流工程本质上应该属于工程学科[5],但是培养目标是什么,课程设置如何区分于其他工程专业,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和很好地解决。大部分物流工程放在工商管理或者经济管理类学院,其实是物流系统工程。

对物流专业调查研究结果与院系专业调整经验教训表明,物流工程(系统工程)很受欢迎,招生较好,物流工程专业系统工程方向办的相对比较好。而在工程类院系开设的物流工程专业却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的问题,由于不能与物流应用很好结合,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无用武之地,学生等于没有学习物流专业。

3.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专业界限不清

物流专业设置与定位和“三材”建设没有达成共识和形成基本规范,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课程设置没有清晰的边界,培养计划没有形成一个范式。具体表现是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两个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交叉,内容重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前后顺序不尽合理,层次逻辑不清。

4.理论与实践脱节

物流基础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最难讲的课程,但现实中反而变成最容易讲、谁都能讲的课程,其结果是学生学而不得,对后续物流专业课程不能形成支撑。从对招收的本科为物流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的考察来看,由于学生既有的对物流很多错误理解需要纠偏,还不如那些本科未学物流的学生好带一些。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不科学,其背后的原因是师资力量的匮乏。由于不了解物流及其与工程的关系,原来工程科学专业背景不能与物流专业有机结合。物流实践中的基本常识教学内容没有涉及,比如对于SKU、TEU、订单分批、波次划分、黄金货位等,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竟然不知所云。毕业设计、论文设计天马行空,不结合物流实践中的问题,基本概念不清,命题不成立,应用场景错误,不知道解决什么问题,为了建模而建模,导致错误的目标函数和研究结论。

5.教材内容相对于物流发展滞后

近年来物流教材建设一直由中国物资出版社和各大高校出版社主导。在重点院校,由于考核机制的原因,物流教材建设不受重视,低水平重复,相互脱节,不成体系,一些教材不知所云,错漏百出。明显的例证是在物流教材或者物流信息技术教材里面最简单的条码技术,很少有讲清楚什么是物流条码,在供应链与物流过程如何标识物品信息的,EDI技术也很少提及关于运输和物流的应用标准,往往把物流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成计算机基础或者信息技术教科书。对物流新现象、新技术、新趋势、新模式在教材中没有及时反映,物流信息平台、无人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O2O、众包物流等高技术、新概念更是少有提及。

6.物流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

物流实验室设备由实验设备提供商、物流软件厂商主导,成为形象工程和教具摆设,物流实验和实践教学不受重视,实践教学基地流于形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

四、物流专业建设的范式

1.重新认识和定义物流

物流=物+流,不只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流动的过程,包括资源、流程、单元,有流向、流量、流速,包含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各种活动。物流是一个生态系统,是随机而动的,需要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社会和哲学层面去研究和认识,也不能不重新思考和重视物流文化。物流不只是需要管理,而且是一种系统工程,需要工程师素养[6]。而且需要从物流生态、物流哲学的角度,对物流基本概念进行辨析,重新认识物流与供应链。

物流概念定义和内涵应该是: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服务于供应链且创造价值。为了满足客户需求,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低成本、高效率、安全、低碳地把物品从供方到需方的采购、供应、生产、订单、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回收、废弃、结算、信息处理的过程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技术方法,以创新的商业模式,智慧地管控与运作。

2.物流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定位

不管培养目标有多少种版本,多么华丽的描述,说到底物流工程专业就是培养物流工程师,能够设计和实施物流工程技术方案,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就是培养物流运作管理人才,能够对物流过程进行管理学四要素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7]。

由于前述物流的特点,仅仅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难以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各行各业、不同业态对物流人才的需求[8],物流专业方向应该是开放式建设与发展,根据各个学校学科背景和所属行业及历史积淀,开办特色物流专业方向。如商业物流、农业物流、企业物流、军事物流、工程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物流信息化、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物流保险、跨境电子商务、港口物流、航运物流(多式联运)、铁路物流、航空物流、公路物流、医药物流、食品物流、危险品物流、建筑物流,等等。

3.物流专业与相关学科专业的关系

物流工程(工程专业)与物流工程(系统工程)的关系:虽然二者名称相同,但却是两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一个偏硬的工程,一个偏软的系统工程,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所不同。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有交叉,比如,生产运作管理中的车间生产线布局、高级生产排程、零部件采购策略、物料搬运,与物流息息相关。工业工程与其他工程专业的关系:工业工程研究如何将各种工程用系统工程等技术方法进行工程化优化。工程物流与物流工程的关系比较明确:工程物流是物流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物流工程与其他物流相关工程专业(机械工程、汽车车辆工程、包装工程、道路桥梁工程、船舶工程、港口工程)的关系是既平行又涵盖的关系。物流工程(系统工程)专业方向对于各个细分物流行业的特色物流专业,相当于工业工程专业与其他专门的工程专业的关系。工业工程学科和专业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非常成熟和强大,物流工程专业建设应该很好地加以借鉴。工商管理和经济学与物流管理的关系是支撑与被支撑学科专业的关系。

五、物流专业“三材”建设的建议

根据以上对物流学科研究和专业建设范式的讨论,针对物流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对物流基本概念、学科专业特点和专业建设的初步认识,提出以下建议。

1.师资选拔与培养

通过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物流师资培训与研讨班、挂职锻炼、调查研究报告,使物流老师成为行业专家,乃至物流行家。具体途径包括参加各行业物流协会组织、承担科研项目特别是物流教改项目、编写讲义和教材、参加物流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引入企业导师制度,使物流行业专家进课堂。

2.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

物流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息息相关,是物流专业建设的核心。原来有工程学科专业背景的学校院系的物流工程专业偏向硬的、有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方向;尽量区分物流工程(系统工程)与物流管理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求同存异,整合原来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地开设新的课程和编写相应的新教材。为了真正做到物流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物流的应用场景,学以致用地解决物流工程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培养满足物流需求的人才,建议组织力量专门进行物流专业教材建设和重新整合、设置课程。

3.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专业共同课与教材建设

物流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流控制论(自动控制技术)、物流工程力学、装卸搬运工艺、工程物流、交通运输工程学、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物流人因工程。其中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课程与教材主要针对物流应用场景和问题需求,如TSP、VRP、LRP、PDP、货位优化、订单分批、高级生产排程APS、车船排队模型等。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惯例,普遍认为物流是被动地为供应链服务,物流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在新的技术条件和商业模式下,物流可以重塑、甚至颠覆供应链,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催生了去中心化、去规模化、去边界化的新业态。物流研究与课程设置可以另辟蹊径,源头创新,从产品如何适应人和物流的需求入手,开发物流人因工程课程和教材,或者简称物因工程、流因工程。

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电子商务物流、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物流信息管理、物流项目管理、物流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物流组织与管理、物流标准化。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迅速,内涵丰富,有许多新概念和创新的商业模式,人才需求巨大,是未来的趋势,建议单独开设课程。还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分工合作建设网络共享课程与立体化教材。

4.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环节

由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编写《物流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指南》,进行物流模拟实验教学流水线和实训基地与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引进世界顶级的物流软件,物流专业课程、实务类物流课程在沙盘或实用的物流软件系统上模拟、演练。安排实训周,专门进行物流模拟软件实训,让学生寒暑假进行物流市场调研。

5.毕业设计和论文环节

为了避免闭门造车,理论脱离实际,应该带着科研问题和企业实际与社会需求选择和设计题目,可以到实习单位带着问题调查研究,案例采用真实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向社会和企业公开征集论文题目。

物流在我国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专业,需要齐心合力不断研究探索,特别是物流研究和专业建设应该尽快达成共识,形成范式,推动其健康发展,培养满足物流产业需求的人才。物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包,涉及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关乎每一个人,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物流这个最艰苦的工作与其中的世界性难题及现代高新技术应用并存,涉猎面非常广泛,物流教师应反思物流教学存在的问题,共同深入探讨和达成物流科学研究和专业建设的范式。

[1]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芳.美国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研究:意义、问题领域及启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 王彦丽.2016第八届中国物流信息化大会在长春召开[N].现代物流报,2016-07-08.

[4] 赵静.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1):157.

[5] 杨华龙,滕川川,徐奇.基于校企“3+1”定向培养的物流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15, 32(1): 33-36.

[6] 张大成.走校企合作之路,开展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 2011(3): 136-137.

[7] 赵淑雯,吴占坤,刘航.高等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22-123.

[8] 吴静激.以市场为导向的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0(28): 6-7.

2016-10-12

辽宁省本科重点建设(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项目 (ZG201410);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089);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辽教办发〔2015〕115号);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课程体系改革项目(2015K13)

杨华龙(1964-),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流工程与管理研究。

642

A

1006-8724(2017)01-0089-04

猜你喜欢
范式物流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