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治 平
文章冠天下,蜀学垂无穷——祝贺中华孔子学会蜀学研究会成立
余 治 平
中华文化琳琅满目,博大精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大中国广袤疆域内的几乎每一寸山河、几乎每一拨人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巴蜀大地,秉承天地之灵气,吸纳日月之精华,上风上水,山川秀丽、壮美,物产丰盛、富饶,人口兴旺、繁多,哪朝哪代都会涌现出无数文人才子与英雄豪杰。
蜀学是“巴蜀文化之结晶”“中华学术之宝藏”。其源远,其流长,蔚为大观,世所公认。有道是,汉初“文翁兴学”,开启“蜀学比于齐鲁”之势;北宋“三苏”讲学,成就“冠天下而垂无穷”之盛;晚清蜀学,则在“以复古求解放”中蓬勃发展;及至近代,蜀学也在“讲新学兴新风”中再放异彩。即使在民国之后,巴蜀文化依然能够获得迅猛发展,涌现出刘师培、郭沫若、蒙文通、贺麟、唐君毅、萧萐父等一批学术大师。
蜀学尤其值得表彰的是两宋时期,四川学术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唐末五代之时,中原各地长期战乱,唯独西蜀局势稳定利于安身活命,于是,东部衣冠士族纷纷入蜀避难。至北宋,蜀地已经人口密集,文教昌盛。皇祐二年(1050 年),守蜀田况在成都建经史阁以弘扬学术。吕陶《经史阁记》曰:“蜀学之盛冠天下而垂无穷者,其具有三:一曰文翁之石室,二曰高公之礼殿,三曰石壁之《九经》”(《成都文类》卷三○)。可见,蜀学的兴盛首先得益于经典文献幸免于兵火战乱的破坏而能够完好保存。从西汉初成都的文翁石室,到东汉末补修石室以为孔庙,再到五代蜀人先后将《周易》《诗经》《尚书》《春秋》《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榖梁传》刻于石壁,儒门《九经》悉录灿备,奠定了蜀学繁盛坚固的文本基础。
蜀学几乎从一开始就与儒学密切关联,自古蜀学大家几乎皆为儒学大师。广义的蜀学似乎还应该包括周敦颐、程颐等著名理学家在巴蜀大地的学术活动和著述撰作。蜀学发展到南宋,崛起了张栻、魏了翁所代表的“南轩学派”和“鹤山学派”,影响所及,远超出了巴蜀地域,而波及全国。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动辄有“易学在蜀”“天数在蜀”“宗教在蜀”“史学在蜀”“方术在蜀”之类的说法。蜀学因为能够凸显出四川鲜明的地域特色,而足以与齐鲁之学、洛学、关学、楚学、徽学、闽学等相比肩或抗衡,而成为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
舒大刚教授早年曾在吉林大学师从金景芳先生治经学,后来在宋代文献、儒学文献校勘整理与思想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著述丰硕,贡献卓越。近年来又竭力呼吁建立儒学一级学科,蜚声学界,影响巨大。由其领衔编纂的四川省委省政府文化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巴蜀全书》,致力于全面调查巴蜀历史文献,系统整理巴蜀精品文献,科学保护巴蜀善本文献,表现出对蜀学的深刻认同和蜀学研究的强烈使命感和担当感,精神可赞,值得推崇。相信蜀学研究会在舒大刚教授的领导下,一定会做出更大的成就以告慰先贤,嘉惠后学。
希望蜀学研究会能够走出四川,包容天下,与我们董仲舒研究会加强交流,增进合作,携手并进,共同为繁荣儒学、发展儒学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7 年4 月28 日,成都
余治平(1965-),男,江苏洪泽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会长,董子学院、董子研究院、董子讲坛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