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发挥党委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把社区教育切实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社区教育协调发展,着力补足农村社区教育短板。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服务社区居民学习。”《意见》特别强调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以整合促优化,以优化促发展。由此可见,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加强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必须高度重视资源整合,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是解决社区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育领域中,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校概念是“共同体”理论追溯的源泉。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他认为“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而沟通乃是他们达到占有共同的东西的方法。”学校不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场所,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组织;学校教育实质是人们之间相互交往互动的社会活动,学习共同体是其开展活动的形式之一。日本的佐藤学教授认为学校可以作为学习共同体,在这里不仅是学校的学生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和相互学习,教师同样可以,甚至可以推广到家长和社区居民,事实上这里可以是一切愿意学习者的场所。鉴于已有专家对学习教育共同体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教育共同体应有相同的教育模式,具有共同愿景的教育从业者群体组成。这些社会教育从业者包括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社区教育模式的建构,优秀社区教育经验的提炼与推广以及社区教育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等。针对社区教育而言,社区教育共同体是由区域内的社区学院、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不同个体,以提高社区居民核心素养和促进社区居民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分享合作,均衡发展为基本原则,改变以往各个主体办学的分散和割裂状况,盘活域内教育资源,整合融通域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组建而成的互动、合作、分享的教育互助组织。
目前,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在不少地区都已经在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社区教育工作现实的弱势性,造成了社区教育工作推进中的一些问题,影响了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整合与完善。具体问题如下:
(一)国家政策保障不足。政府对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推进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这些制度操作性并不强,针对性强的政策保障相对缺失。现实中重政府的纵向行政管理,轻各部门间的横向合作与交流现象比比皆是,最终导致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浮于表面,效果不佳,也没有建立起资源整合、部门协作等重要的推动机制。
(二)资源整合程度不高。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共同体建设的实质内容。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成员单位既是资源的使用者,也是资源的开发者。然而事实上,由于社区以及社区内部各单位利益诉求的不一致,导致他们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一般仅限于本社区或本部门,未能达成有效沟通与资源共享,举办的教育活动缺乏辐射力。即使部分社区间已有初步合作,但其达成的共享层次和水平亦比较低,合作单位间的资源整合水平不高,多以社区课程、师资互助等软件资源共享为主。
(三)教师的素质有待提升。首先社区教育师资数量不充足,他们大都从普通教育系统转岗至社区教育系统,数量严重不足,这给社区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带来了问题。其次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给社区教育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带来限制。第三职能定位模糊,社区教育的人员构成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人员;二是教学人员。这两类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定位模糊,职责不清的情况,容易互相推诿,影响了社区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社区教育理念滞后。教育工作的本质就是推动人的身心发展,社区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自然也责无旁贷,与普通学校教育不一样的是,社区教育因社区的不同,他们各自拥有着自己的特色资源,这些特色资源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但现实中与此不相匹配的是不少人甚至包括部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不足,认为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应该是各级社区培训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忽略了其它社区教育资源,诸如学校、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在资源紧缺的同时又导致了资源闲置。
(一)完善社区教育制度建设。就目前而言,社区教育可以概括为有规章制度无法律法规,社区教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社区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社区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一个体系,立法保障不到位,那么社区教育发展也就失去了根本支撑,当前社区教育发展形势再好,也终难持久,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镜中月水中花。社区教育制度保障主要包括社区教育从业者职业准入机制、社区教育从业者待遇保障制度、社区教育从业者激励制度等。政府应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投入,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薪资待遇和福利待遇。完善社区教育工作者在培训、进修、各类补贴等方面的激励制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考核力度,努力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工作能力,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各项能力的稳步提升。
(二)加强资源共建与共享。社区教育开放和共享的实现,须打破各行业、组织之间的壁垒,充分挖掘社区教育的各项资源,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组织资源整合、协作交流,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共同体的需要建设改变目前这种政府主导有余,学校参与热情不高、社区运行无力、居民认可度不高的现状,需要大力挖掘社会组织的资源,加强教育主体与社区主体的双向交流与互动,促进教育与社会的深度融通,使社区教育真正在社区落地深根开花,最大程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
(三)强化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普通教育相比,社区教育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等特殊性,并不要求人员的固定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灵活统筹利用存量资源,以现有社区教育队伍为基础,建立社区教育人才资源库,根据教学需求和教师学科背景和专长进行有效的调配。各社区教育中心也可以通过内培外引的形式,在建立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选聘合适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规模稳定、结构合理的社区教育兼职教师队伍,为社区教育提供智力支撑。
(四)注重社会需求和品牌建设。社区教育必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等不断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就是我们的目标市场,偏离了社会需求,社区教育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源。所以,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必须符合社会需求,适应社会需求进而甚至能引导社会需求,如此方能提升社区服务目标市场的能力。社区教育共同体还必须做好自己的市场定位,依托现有资源,努力进行市场开发和项目开发,推进品牌建设,打造社区服务品牌。针对不同情况,采用差别性策略,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社区教育的自我提升和蜕变。
[1]仲红俐.社区教育视角下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探析[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08.
[2]陈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内涵特征与构建原则[J].职教通讯,2015年第34期.
[3]李伟林.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