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击文本的视域变化研究

2017-03-10 12:19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24期
关键词:技击视域军事

□ 刘 晶 王 征(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02)

技击文本的视域变化研究

□ 刘 晶 王 征(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02)

技击一词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他有不同的解释。明确技击在军事技击、民间技击和竞技技击三个不同视域中的变化过程对推动当代技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处于不同视域背景下的技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技击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导致视域的变化。

技击 技击文本 视域变化

1、前言

文本指文件的某种本子(多就文字、措词而言),亦指某种文件。说明技击文本是指技击的文件。技击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荀子》中。在《荀子·议兵》中有两处提到技击:齐人隆技击;故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惠之武卒。《汉书刑法志》中有: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备,秦昭以锐士胜。

对于技击文本的视域变化研究,需要明确视域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对视域的解释是:通常是指一个人的视力范围,因而它是一种与主体有关的能力,它是有限的。但“视域”又可以是无限的,随着主体的运动,“视域”可以随着延伸,对主体来说,“视域”的边界是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在理清楚基本概念后,就要回归本源,将技击放在不同的视域中进行相关的分析,那视域应该分为哪几个维度?在这几个维度中技击是怎样发展的?它又是怎样从一个视域中发展到另一个视域中的?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技击的起源和概念的文献在各期刊上常有出现,对技击的发展、目的和构成要素的研究也较多,技击是沿着军事和民间两条线索发展起来的,但是很多学者对技击在各个视域中的研究这一领域还涉足很少,并且缺少将各个视域中的技击文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相关研究。本文将带着上述问题,沿着历史的足迹,尝试给予拙解,以期明确各个视域下技击的形成变化及发展趋势。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收集、查阅有关“技击”的文本文献,并参阅有关专著、科技期刊和有关的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文献,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为本课题获得客观、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2.2、逻辑推理法

对收集到的关于技击的文本资料进行整理,通过比较、归纳、分析等逻辑方法得出本文观点。

3、人的需要促进技击的发展

“无论是对自然的改造,还是对社会形式的选择,都是以人类自身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或发展的需要——为标准的。”既这种说法之后又说:“在人类复杂的活动中,似乎有一种内在的隐藏很深的规律性的机制,它不仅引起和规定着人类活动的质和量,而且制约和决定着基于人类活动的‘人类发展’的质和量。这就是隐藏在人类自身深处的那种‘需要——创造’性。无论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还是人类的思维活动,无不是一种由需要引起的、经思维调节的创造性活动。”这就说明技击的产生和发展也必然是源于人类的需要。

4、视域分类

4.1、军事技击

(1)军事技击的产生。

技击是杀敌的技巧,奴隶主、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首先习练技击,抵御外来人的侵略。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保家卫国,命令军队开始习练技击,出现了军事技击。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赋予了技击不同的解释。技击不再是为了生存所产生的人与兽斗及人与人斗的防卫技能,而是转变成为一种军事技术,是杀敌的重要手段。

(2)军事技击的结构。

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孟康首次对“齐人隆技击”中技击做了注释“兵家之技巧,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利攻守之胜也”。在孟康的注释中说明了技击的上位概念是“技巧”;同时也肯定了技击“兵家”之军事性质。孟康注释的只是概述军事技巧包括有:利于攻守的操练兵械、活动手足、和制作机关等活动。并没有说明操练哪些器械、怎样活动手足等详细具体的问题。

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了更为详细的兵技巧。在班固的记载中把远距离的射法、短兵相接使用的戈法、剑道以及徒手手搏和当时的蹴鞠等都归属为兵技巧。军事技击只是上述兵技巧中的一份子。怎样把兵技巧从这些技巧中区分出来,自然涉及到军事技巧的种差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刘宇峰教授和方金娴学者对军事技击的种差进行了研究。勇力表述了军事技击具体的杀敌方式:冷兵器时代描述车站常用勇力一词。勇力专门用于描述车右的作战方式;而车右用的是“戈殳戟酋矛夷矛”等“柄以木”的兵器,只有“短兵接”近距离时使用,说明勇力一词专门用来描述士兵有别于射的持械杀敌方式。勇力和击斩的使用有力的说明了技击是士兵手持“柄以木”的兵器近距离杀敌的技巧,同时排斥了弓箭这类脱手兵器的使用。

(3)小结。

通过上面史料分析得出人由最原始的为了从野兽身上得到自己需要的毛皮和肉食用来取暖果腹繁衍后代,不得不与野兽进行殊死格斗到确保人民的生命、国家的安全,思想的转变,技击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延伸出了新的功能,由原来的捕猎到现在的战阵杀敌,促使新的技击结构出现。

4.2、民间技击

(1)民间技击的产生。

军事技击主要用于军队中,军队中老年体弱的军人退伍,这些退伍军人大规模流入民间,军事技击也会随之大规模流入民间,民间技击大规模出现。随着国家逐步统一,战事减少,军事技击的作用逐渐减弱。依附于军队、为实战服务的军事技击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弱,军事技击出现脱离军事实用的倾向。军队中用于实战的那部分技击减少了,用于观赏、娱乐的那一部分技击相应增多,民间技击大量出现。民间技击沿袭军队技击,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同时也有改变的地方。

(2)民间技击的结构。

军事技击向民间技击的衍化、发展,必然会发生改变,否则就不叫发展,是继承。民间技击在使用手段、使用目的和使用者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给民间技击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太平盛世的到来,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干预民间的习武活动。民间禁武始于秦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尽收天下兵器,以图王朝永固。但是由于秦朝的统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色,广大农民在秦王朝的统治下,纷纷“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这是当时民间习武活动的一个特点。隋唐的禁物活动,从整体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在边远地区,尚武是无法禁止的。例如《蛮书》卷七记载有南诏(今云南省内)一个奴隶主政权仍然“造剑法,锻生铁、取迸计、如是者剑、烹钠之、剑成,即以犀装头,饰以金碧”。浪人诏能铸剑,尤精利,诸部奚落不如,谓之“浪剑”。既然有私造武器,则必然有民间练武,禁是禁止不住的。元朝的大多数时间里严禁民间私藏兵器和习武,禁止民间集会。如《元史·刑法志》卷一五零载:“诸神庙仪仗,只以土木纸丝代之,用真兵器者禁。”禁武的严格和民间需求(自卫、杀敌)使用兵器杀敌的技击必然丢弃使用兵器的方法,转用拳打脚踢的方式进行防身杀敌,弃器使拳是技击的被迫选择。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中指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脚,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故存于后,以备一家。浅解:这一段开门见山地指出学习拳法在战争中的意义它虽不是直接参与战争的技艺,却具有增强战斗基本活动能力,以及作为初学武艺的基本功夫等基本作用。从而阐明了撰写和保存 《拳经捷要篇》的动机和意义。以备一家,含有把拳法作为兵学中的一个门类的意思,即拳术与技击合并。

古代由于战乱的频繁和军事需要,兵器不断涌现,其种类不计其数。随着从事者的改变使用动作的目的也发生了改变,吴殳在其枪术著作《无隐录》中说道“枪在游场以困死人枪而无伤为至善”。具有代表性的如:形意拳是脱枪为拳的代表。吴殳在《手臂录》中指出:兵器是手臂的延长,拳术的发展使技击的杀敌目的弱化,但使技击的使用手段包含了拳术。

(3)小结。

技击是一个发展的事物,它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有新的功能和结构产生,适应当前的社会。民间技击源于军事技击,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不仅继承了部分军事技击的特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优势,淡化了军事技击的弊端。

其演变发展道路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历代的禁武之风,促使民间习武活动改变了以往的活动形式。时代价值由军事上的需要转换为自卫健身和个人间的比武较技,确立了民间技击的牢固地位。在其后民间技击在使用手段上包含了拳术,不再局限于手持器械;技击的目的不在是致死而是变为困死人枪、点到为止。从这一点上说明,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会带动着事物结构和功能的转变,所以民间技击不在是以战场上杀敌为主,而是转变为打败对手,擒住对手,以寻求自保;其次,二者的表现形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军事技击侧重士兵手持器械进行近距离的击、刺;民间技击侧重个体间徒手进行近距离的拳打、摔拿。

4.3、竞技技击

(1)竞技技击的产生。

技击在随着历史的脚步发展的过程中与教育出现交叉,与体育的目的趋同,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将技击的全部内容划归到体育的范畴,却将大量的技击内涵排除到技击之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被正式的列入体育的范畴,受这一历史条件的影响,新中国以后技击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套路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人对人搏斗对抗阶段。

(2)竞技技击的结构。

当今的武术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其目的主要是以增强体质,强身健体为主。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搏斗对抗和套路运动。虽然二者在技术上仍没有失去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和套路运动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征,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搏斗运动收到了体育竞赛规则的制约并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目的是在竞赛中获取得分。

《武术》(体育系通用教材)中说:“攻防技击性,是武术运动的主要特点。即使是套路运动,在它的动作和练法中,一般也都具有攻防技击的意义……由于攻防积极性 这一特点的存在,因而使人们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能过掌握一些格斗的攻防技术,为国防建设服务。”可见套路运动无论在动作还是练法中,还包含着技击的成分,只是由原先的两人格斗变为单人面对假想敌进行的练习。谚语“练时无敌如有敌”说的就是要求练武时心目中有个假想敌,每一招式都讲究攻防意识。

(3)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开始追求更高的境界。这种更高层次的追求促使技击新的功能出现——观赏性、娱乐性,促使技击娱乐身心功能的出现,使技击原有结构发生了变化。相对于军事技击和民间技击而言,技击的使用手段更加广泛,将军事技击和民间技击的使用手段囊括在内;竞技技击主要通过比赛的形式表现出来,且具有自己的竞赛规则;最后竞技技击的技击目的弱化,比赛只是为获取高分、赢得比赛胜利。

5、结论

技击从产生、发展到现在,经历着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背景下给人们留下的解释和注释也不尽相同,这在人们看来它在不同的视野下是不同的,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出于这种解释或者是理解,我们就无法正确的去认识技击,也没有办法正确的理解当代技击的发展。本文经过上述的行文,通过对不同视域中的技击文本展开了分析,现对比分析归纳如下:

不论是军事技击发展到民间技击,还是民间技击发展到竞技技击,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技击的功能和结构变化所引起的。

[1]王先谦.荀子集解[M].中华书局,1988.

[2]章韶华,王涛.需要—创造——论马克思主义人类观研究[J].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3]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将百龙.林鑫海.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5]杨向东.十八般武艺考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6(1).

[6]松田隆智.吕彦,阎海译.中国武术史略[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G812

A

1006-8902-(2017)-12-ZQ

猜你喜欢
技击视域军事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