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参与式教学方法与问题分析

2017-03-10 06:34西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动手数学课堂

李 西

(合肥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6)

参与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它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平等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参与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从而达到探索方法、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开发思维、创新学习的目的。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特征。因此,参与式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并明确地将参与式教学列为中小学的三大教学方式之一。

1 参与式教学的含义

参与式教学即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交流合作来完成教学,它由“参与”和“教学”两词构成。“参与”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参加到里面进行活动,不仅要参加到里面,还要在其中扮“演员”进行活动。根据参与主体的心理意愿的不同,可将参与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主体自愿参与到其中就是主动参与,与之相对,主体被迫参与的就是被动参与。参与式教学要力争做到所有参与者都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一词是由“教”和“学”组成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但其含义在不同的论著中却也不尽相同。参与式教学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会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探究创新。强调教师将自己的主导地位下移到学生,重“引导”而轻“灌输”,在给学生传授相应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再学习,从而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教学模式。

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当中 。整个参与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行为的参与,还包含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参与。通过学生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设定,使学生找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方法,明白自己想要学什么,想要通过什么方式去学,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体现为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当中。该方法摒弃了传统的教师掌控课堂,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该方法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组织学习,课堂相互讨论,积极发言,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接受者变成了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教师从课堂教授的主导者变成了课堂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从教师的控制中摆脱出来,开始了主动的自我控制。整个参与过程中,课堂打破了以往单调的单向沟通方式,变成为热闹的双向沟通方式。

总之,所谓“参与式教学”就是在课前、课堂、课后的整个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问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

2 初中数学参与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成功运用,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学习活动的科学设计,更取决于合理组织与实施。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是衡量参与式教学是否有效或有效性高低的主要参考依据。教师只有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有利于提高学习活动质量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参与度高、活动性强的学习氛围,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一位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顺利实现参与式教学的目标。

2.1 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质效

对于参与式教学法而言,其核心就是多变互动以及积极参与,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的核心是课堂的互动性,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能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在课上互动的环节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内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讲授《中位数、众数》时,单纯从计算角度看,中位数和众数非常简单。只要知道数的大小, 会数数, 就能够计算它们, 但作为一个统计概念,它就不那么简单了。因此教学的重点不能够放在怎样找(计算)中位数与众数上, 而应放在对概念含义的理解上。为此,教师呈现如下的问题情境: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 经理月工资是12000; 副经理月工资是10000; 职员A月工资是6000;职员B月工资是5000;职员C月工资是4000;职员D月工资是3500;职员E月工资是3500;职员F月工资是3500;杂工月工资是2000。

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情况?

第一步让学生讨论;

第二步教师提供信息: 经理、职员C、职员D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该公司员工的收入情况。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5500元。月平均工资5500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5500元, 说明公司每月将支付工资总计5500×9元。职员C:我的工资是4000元,在公司算是中等收入, C的工资是40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恰有4人的工资比他高, 有4人的工资比他低), 我们称它为中位数。职员D: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为3500元。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为3500元, 出现的次数最多, 我们称它为众数;

第三步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为什么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数比中位数高得多?

第四步教师呈现概念;

第五步学生讨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自特征是什么? 如果要选用它们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你认为它们各自在什么场合下使用比较合理?

设计思路分析: 显然, 学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概念,主要目的不是会计算它们的值, 那样做是把统计当作算术(代数) 来教了。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需要它们;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能够有效地使用它们等, 而这一切只能在情境中学, 只能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情境分析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

2.2 合作学习

美国威廉﹒格拉塞把合作学习又称为“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影响。而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解决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合作学习其优点就是同伴间更容易交流,更容易协作,更容易达成共识,课堂更能引发生成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引起共鸣,改善人际关系。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而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教学中,本节课,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先出几道计算题,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先找一找,这4道题目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引导,然后各组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为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强调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学生的合作交流是否有效,与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地位就越突出,学生才会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合理搭配成员。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第二,精选合作内容。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要求适时而用,不可滥用。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合作交流,有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合作交流,只适合教师讲解、演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进行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合作性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无法下手不公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假思索、轻而易举就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合作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第三,要明确合作任务书。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所需的时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第四,关注学困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一般情况下,学困生在活动中处于弱势群体,发言权往往被优生所拥有,作为教师,在小组讨论时,要时刻关注学困生参与活动的状况。

2.3 自主探究学习

随着教育的不断创新,新课改和教育部对初中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学习“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先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沿其中一个角对折,以这个折痕为斜边,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吗?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很快就得出了结论. 另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室外实践活动进行。又如在统计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

3 初中数学参与式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

3.1 教师对参与式教学方法认识不到位

参与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多种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当中。但由于教师对参与式教学方法认识不够,导致该方法在使用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认为参与式教学仅指的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使用此方法时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只保证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而完全忽略了参与式教学的连贯性。使得学生不重视课前参与到准备课堂所学知识、课后参与到对所学知识复习巩固的机会,使参与式教学去头去尾,失去了系统性和连贯性。

(2)认为参与式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反映。在该思想的指导下,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反映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回答的答案仅停留在“对”“不对”“可以”“不可以”等简单的应对。导致学生认为答案过于简单,刚开始时积极性高,而随着课堂的展开,失去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达不到参与式教学的目的。参与式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被动的适应教师、被动的响应教师。

(3)认为参与式教学就是三五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达成共识、展示反馈这么简单。为此,每节课都把课桌摆成“圆桌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有的甚至为搞形式。效果极差。尤其是大班教学,这种形式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高高兴兴。但是效果欠佳。其实,参与式教学注重发挥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而“餐桌式”“圆桌式”等只是做到小组合作的形式而已。

(4)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参与式教学对每位教师形成思想渗透,使很多教师都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以,每节课都想方设法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当然,这不是错误,参与式的确有很多优点,但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以及不同的教学条件,不同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3.2 参与式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有效性缺失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改变学习方式为主题的“动手操作”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同时它也是参与式教学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动手操作”的理念也越来越被老师们的理解和接受。诚然,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存在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

(1)有了动手操作但缺少数学思考。有的教师简单地把“动手操作”中的“动”理解为动一动、摆一摆、做一做,只停留在身体动作方面,根本不顾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活动。动手操作只有与动脑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此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数学对象并非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因此,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是停留于实际操作层面,而未能在头脑中建构起相应的数学对象或者说建构起相应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的话,就根本不可能使数学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其实,数学思维的发展才是数学知识建构的更高层面。因此,在动手操作中相对于具体地操作和活动而言, 我们更应该强调“活动的内化”, 不能让动手操作过程完全替代了数学思维过程, 而应该把操作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2)有了操作过程但缺少数学提升。动手操作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有不少教师认为既然动手操作是让学生经历过程 , 那么动手操作就是“过程教育,不用太在乎结果”。于是就产生了动手操作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错误认识。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知识, 才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 动手操作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由操作, 他们只能就事论事, 就操作而操作, 没能从操作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提升。

(3)有了动手操作缺少教师主导。有的教师认为, 动手操作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由操作,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 由学生自己发现知识, 建构新知。还需要增加必要的研究成分, 做到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达到共享成果的局面。

3.3 课堂调控能力不足

在实施“参与式教学”中,曾发生教师没有按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现象。 课下沟通发现, 教师在课前没有对教学过程的时间进行很好的设计, 导致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式教学” 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是不要备课,恰恰相反,授课教师需要课前进行充分准备,为课堂确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同时提供的材料要适合教学活动或者课前让学生收集材料,教学一定要围绕目标进行,避免单纯追求热热闹闹的氛围,忽略了学习目标。教师没有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是课堂控制力不够,没有考虑到分组教学的环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进度,调控课堂节奏,保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4 没能激发学生的有效参与

“参与式教学”深层次的理论基础应该有激励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即当人们在涉及到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时都希望受到激励,这可以给人以成就感,满足人的归属和受到赞许的需要。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好学生侃侃而谈,后进生不知所云的情况。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否则就会造成形式重于内容, 不能对课堂教学产生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对学生给予恰当的鼓励,在成果展示中,无论效果是好是坏,都要给予肯定,认可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结论,这将给予他们极大的自信,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是得到证实的。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当学生讨论在最激烈、最高涨的时候,要关注学困生、不善表达和发言的学生,在保护自尊心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此时的肯定对这些后进生来讲,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点灯光,对他们内心动机转化具有重要影响。此外,选择恰当有效的活动形式,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普遍参与。

[1] 徐巧英.参与式课堂教学原理与技能训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2] 董彩云.参与式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黄小生. 谈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7,(5):149.

[4] 王静.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2.

猜你喜欢
动手数学课堂
我也来动手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动手画一画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动手演示找错因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