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情境教学法在中学低年级篮球教学中运用

2017-03-10 03:46季武卫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20期
关键词:球星运球投篮

□ 季武卫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 上海 200062)

案例研究:情境教学法在中学低年级篮球教学中运用

□ 季武卫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 上海 200062)

在中学低年级篮球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篮球教学的效果?笔者以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具体的案例与分析,归纳总结了创设直观情境;选择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的事物场景来创设情境;改变器材、场地、规则;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创设进行游戏、组合和比赛的情境来提高篮球教学效果。

案例研究 情境教学法 中学低年级 篮球教学

1、问题提出

传统教学方法与模式在中学篮球教学课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了体育课学习气氛比较沉闷被动、单调乏味,学生学习篮球的动机和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使篮球这项体育运动很难真正地得到普及推广。因此,在初中篮球教学中如何运用新颖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欲望,真正地学会打篮球,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概念界定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借助图像展示、语言引导、运动情境、音乐伴奏等表现形式,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并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能够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六、七年级学生。

3.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归纳总结法。

4、案例分析

4.1、案例一

在课前,笔者在地上画了6列小方格,学生一上课就看到了布置好的场地,甚是兴奋。有的急着询问老师:这节课我们上什么内容。此时笔者笑眯眯地看着他们说:等会儿你们就知道了。当笔者在课中进行示范之后,学生都便抢着练习。笔者提供的练习要求是:人在线上走,球在格中落。于是,学生沿着直线走以明确移动路线,球落在格中以控制球与身体的距离,每格运一次球来培养学生运球的节奏感。这样反复多次练习之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行进间直线运球方法。

随后,笔者又利用6列小方格,创设“红绿灯”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集体与分组的行进间直线运球和原地运球练习,目的培养学生抬头运球的习惯。

案例分析:在行进间直线运球的教学中,一开始利用常规的示范法、讲解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学生能正确掌握按拍球的部位,但不能控制球的反弹高度、速度和角度,导致控球能力差。后来笔者经过反复琢磨,发现在直线运球中,对于初学者来说,运球姿势以及球与身体保持合适距离是比较困难的,但如果利用一列小方格来规范学生的移动路线和球的落点就比较容易了。如若通过此法来控制学生运球的节奏,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球感。因此,创设小方格的直观情境,就能让学生感悟到动作要领,降低运球技术动作的难度,让学生体验轻松学习运动技能的乐趣。利用方格的直观情境进行运球节奏感的培养,比以往的单纯练运球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4.2、案例二

第一次上课。在六年级学生学习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进行清楚地讲解和标准地示范动作,然后学生进行集体徒手模仿练习,再经过相互纠正动作之后,每个学生的姿势和出手动作就已经完成得挺漂亮了。可是进入持球的两人相互对投练习过程中,有多数女生的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明显变形,于是笔者开始感到有点儿困惑,并在训练场地上对学生来回强调肘关节不能下沉,而且注意蹬地伸臂曲腕拨指的协调用力。等到了分组进行在罚球线前投球时,笔者看见她们的投篮动作会千姿百态,有变成双手头上仍的,有单手去推的,更有不少女生投出去的篮球根本碰不到篮筐。由于命中率很低,这些学生渐渐失去了投篮的兴趣。而在旁边的男生尤其是个子较高的男生,由于投篮屡屡进球引来了阵阵呼叫声。笔者一看到如此情境就触动了一些启发:如果改变篮球框的高度和投篮的距离,是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次上课。笔者把篮球场布置成“篮球训练营”。在篮球场四周放置了一些球星的图片包括NBA球场比赛的图片,中间两个篮架间用绳子绑了大小不一的呼啦圈。学生一进入场地,就显得极其兴奋,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笔者看到此情景便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了NBA篮球训练营,跟着球星们学习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先看看球星们是怎样开展训练的吧。说毕便带领学生观看篮球场四周的“球星们表演”(即挂图)”,教师示范讲解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技术。随后组织“我也要当小球星”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开展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投篮的圈和距离。这时,场地上时不时传出 “球进了”的欢呼声,“我到这组来试一下”。然后,笔者告诉学生:等训练完毕,组织了评选“小球星”活动。如此激励让学生们互相观看同学的动作表演,对于做得好的学生,教师给予“小球星”奖励;做得不好的学生,进行动作纠正。随后学生开展合作练习,互相学习,请“小球星”们一起给其他学生纠正动作,改进动作质量。最后,安排分层比赛:小组内定点投篮比赛;小组内投篮积分赛;向老师或“小球星”挑战赛。整堂课学生都在积极的练习投篮动作,从近距离到远距离,从大的呼啦圈到小的,训练中学生们个个脸上都是洋溢着笑容,流淌着汗水。

案例分析:笔者发现,在教授六年级单手肩上投篮的内容时,大多数女生成了学习困难的群体,她们在篮球投篮学习中,一次次地投球但却很少能进筐,学生渐渐地失去对投篮练习的兴趣。课后,通过交谈笔者发现女生平时很少接触篮球,对投篮动作很不熟练。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篮球训练营”,向球星们学习技术动作,争当小球星。同时,设置不同大小的篮圈,缩短投篮的距离,降低投篮难度。女生们再次练习投篮时,体验到单手肩上投篮进筐的成功与喜悦,练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六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出发,以情境教学模式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球篮的投篮内径,必定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投篮命中率,这样就会更大地激发学生练习篮球的积极性和兴趣,也能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在运动中所得到的乐趣。以自主练习与合作练习为手段,让学生们在玩中乐、玩中学,让学生在投篮课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4.3、案例三

在初一年级的学习行进间胸前传接球的第三次课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进行熟悉球性练习、复习两人一组原地传接球,“8”字形跑动跨步接球和迈步传球练习,以及学习两人一组行进间传接球等等练习之后,再进行分层练习,A组结合比赛巩固提高传接球能力,B组两人一组开展行进间传接球练习。另外,笔者改变三对三比赛的规则,规则有两个:(1)不能运球;(2)不采用投篮得分,改成击打篮球柱,击打一次得一分,先得到5分者获胜。除此之外,其余规则不变。因为不能运球,无球队员的跑动就会更加积极,持球队员也不会轻易出手,而是主动抬头寻找同伴,用传球来带动进攻,队员之间跑动多了、传球多了、配合多了。比赛结束后,笔者问道:现在你们应该明白在比赛时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运球了吗?A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老师是想让我们多传球、多配合,对吧?老师:是的,篮球是团队运动项目,你们的个人能力都不错,但比赛时过多的依靠个人能力,缺少配合,就很难取胜。而传球恰恰是串联三人之间配合的纽带,我们这节课学的就是传接球,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训练形式培养和提高你们的团队配合意识与配合能力,希望你们能够学以致用啊。

案例分析:在校园篮球活动中,学生团队配合意识还较为薄弱;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设定一定的限制条件来帮助学生。在教学篮球对抗比赛中,掌握了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后,老师采用了限制运球的办法,逼迫队员之间多传球,无球队员就会想办法接应被困队友,这必将要求他去跑动,并在跑动中寻找接球的机会。传球时,持球队员会主动抬头寻找同伴,无形中学会了观察场上情况,发现本队优势,从而选择更有利于本队得分的进攻手段,于是团队配合意识就在跑动和传接球之中悄然而生。传接球的次数增多,队员之间的交流也随之增多,队员之间的信任与默契也在交流过程中慢慢地建立起来。如此,学生不仅掌握了运动技能,还明白了团队协作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首先,在中小学篮球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可行的、有效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其次,在篮球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和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领会和掌握运动技能,有利于学生篮球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最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篮球基本技术,在教学中掌握篮球实战技术动作。

5.2、建议

情境教学法可以作为篮球技术教学的一个辅助教学方法,并不是所有的篮球基本技术动作都适合运用这种教学法,运用情境教学法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内容,切记不可生搬硬套。而且在设置情境时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要及时从学生中得到反馈信息,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董杰.境教学法在中学篮球课堂中的运用研究[M].青少年体育,2015,8.

[3]谭朕斌.篮球教学理论与实践探析[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

G807

A

1006-8902-(2017)-10-ZQ

猜你喜欢
球星运球投篮
比投篮
完形填空一则
我最喜欢的课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今天你投篮了吗
嫁个伪“球星”
投篮王和盖帽王
扁平化的球星
扁平化的球星
球星版“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