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风莲?张春乐
【摘 要】 由于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和自身能力的欠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存在着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片面性、人际交往方面的抗拒和畏惧倾向性、就业方面的悲观性和艰难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进一步改革学校教育,实施有针对的培养策略;大学生自身要多方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存在问题;原因;培养策略
现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与以前有了很大不同,由以前的精英型教育轉变为大众化教育。这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题尤为突出。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我国大学生增强社会适应性不仅决定着自身发展,同时也制约着社会的前进步伐。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存在问题的表现
在当前社会的这个大环境中,社会复杂多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与之相伴随着的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增多,所有的现状都致使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方方面面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1、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存在片面性
大学生从学校迈入社会,往往会出现认知方面的各种问题。从学校迈入社会,意味着对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一个综合考察,也意味着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和承担各种不同的社会责任,但是大学生却很难适应,对自身角色的责任意识尤为欠缺。
2、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抗拒和畏惧倾向性
大学阶段是学校和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步入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方式、交往对象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其特点上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大学生在高校里是一种群体性的生活,但是步入社会,则是以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存在着。在接触很多新的人群的时候,大学生总是会害怕与担忧。
3、就业方面存在极强的悲观性和艰难性
上学期间,大学生主要以接受知识为主,实践能力较为欠缺。这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很难适应,出现多方面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就业方面,大学生深受很多不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很难就业。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适应性问题,是由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所导致的。主要是学校方面原因和个人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当然具体的方面所涉及的内容特别多。
1、学校教育体制和模式存在弊端,辅导员角色定位不准确
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上大幅度扩大,办学层次逐渐上移。我国改制后,高校在设置、类别、分布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同时,我国在重点院校和研究生培养上也有很大空间,都是我国的教育现状中好的一些方面,但是我国的教育还有许多的问题。
(1)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传统教育和以学科为中心的分割知识的教育模式。第一,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一种教育者讲述,受教育者倾听的一种模式。在教育中,注重了知识的灌输,但却忽略了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第二,高校以学科为中心的分割知识教育,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我国的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不到位。全球化趋势、社会经济转型、高校扩招、网络化的普及和发展,都在不同程度影响着大学生,使其具有新特点。因此,这也对高校辅导员的辅导工作做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当代大学生智力水平较高,接受能力强,思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大学生不容易接受别人,心理素质偏低,承受能力较脆弱,大学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除了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充当心理健康的疏导者或咨询师,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树立正确三观。
2、大学生自身各方面能力欠缺导致社会适应性较差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在现如今的社会里很难适应,大学生自身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欠缺。因为这些方面能力不足,所以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时很难适应。
(1)部分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大学生在与人进行交往时,往往会出现许多的交往障碍。这些交往障碍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以自我为中心。其二,社交自卑。其三,社交猜疑。总之,由于这几方面的交往障碍,使得大学生很难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这也就形成了大学生在交往方面特别不适应。
(2)实践能力欠缺,这使得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时举步维艰。大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侧重关注知识方面的学习和积累,却忽略了动手实践能力,其原因很多。首先,大学生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关注度并不够。其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虽然自己可支配的时间比较多,但把自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但不感兴趣,不去关注和培养。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时则很难就业。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能力,大学生自身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
三、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策略
大学生资源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如果无法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激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则显得特别重要。
1、改革学校教育,实施有针对的培养策略
(1)解决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题的根本在于教育体制的彻底变革。高校应该适应市场的需求,调整完善灵活设置专业,切实做到为社会需求、为学生成才服务。在专业调整中,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入了解社会对各专业的人才需求,为高校设置专业提供有力依据。
(2)重新定位学校辅导员角色。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趋势,现代辅导员需要具备战略性思维的同时,也担起了多重角色。第一,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第二,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疏导者。第三,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引领者。第四,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培训师。
2、大学生要通过自身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1)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不同的情境下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加强自身的社会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大学的各种社团,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己的重要组织,具有联系广、凝聚力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对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沟通技巧,培养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特殊群体迅速熟悉社会规范,加快其社会化进程,使大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迅速融入到社会中去,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首先,大学生应该正视交往中的一些心理障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主要包括,以自我为中心、社交自卑、社交恐惧、社交嫉妒、社交猜疑等。其次,大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应该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最后,大学生应该全方面积累人际交往经验,修炼人际交往技能。
(3)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第一,我们应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我们要打好基础,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创新型人才,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知识与经验。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要成为创新型人才,要不断学习,获取新的知识,优化知识机构。第二,激活智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大学生要有丰富的知识,只有通过继续的学习,不断地增加并更新自己的知识,从而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
如文中论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表现在方方面面,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高校和大学生自身都需要高度重视,高校要彻底变革教育体制,而大学生则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多变的社会大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最大限度的奉献社会,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黄晓波,李卫东.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杨红兵.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职业规划研究[J].高教研究,2006.12.
[5] 徐静.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作者简介】
张风莲(1991-),延安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格教育与青年发展研究.
张春乐(1993-)女,陕西富平人,延安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