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铜盘中学 马琼孝
数学概念的形成,尤其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训练主要是呈现概念的外延,以突出概念的内涵,使学生能深刻、准确地理解掌握概念。如在学习平方根的概念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变式训练。
例题:16的平方根是___________。
此题主要是理解、掌握平方根的概念。但本节课还介绍了“正的平方根”和“负的平方根”这两个概念,学生往往区分不开,所以进行如下变式:
变式1:16的正的平方根是________。16的负的平方根是________。
这节课的教学时,还介绍了符号的表达式,在应用时学生对符号式和文字表达理解不够深刻,又进行了变式。
变式2:的正的平方根是________。
大多数学生得到的答案为4,这正是学生没有理解好符号与文字表达的关系的具体体现。在学生出错的基础上讲解,此题要经过两次运算,先算等于4,再算4的正的平方根等于2,学生大大加深了对符号表达和概念的理解。
变式3:已知a的平方根是±05,则a=________。
再次进行变式训练3学生对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更加灵活,同时也培养了数学的逆向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理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它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变式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公式、法则、定理中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本质规律,使学生能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如在学习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时,我通过下列3个判断题强调了定理中的关键要素:过半径外端、垂直,让学生真正理解定理。
(1)经过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3)过直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又比如,对完全平方公式的新课讲授时进行如下的变式训练:
计算:(1)(x +2y )2=___________,
(2)(3 a-b )2=___________,
(3)(- x + 2y )2________,
(4)(- 3 a- b )2=________。
这些训练由浅入深,实实在在的增强了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内化理解,提高了对公式熟练应用的程度。
如在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教学时,我设置了这样一组变式题目:
例题: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 A(-3,0)、B(1,0)、C(0,-3)三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从例题出发,进行了下列变式训练。
变式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一次函数y=-x-3的图像与x轴、y轴的交点A、C,并且经过点B(1,0),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变式2:已知抛物线经过两点B(1,0)、C(0,-3)。且对称轴是直线x=-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对变式1,先让学生比较它与例题的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再思考怎样转化为例题求解,然后讨论怎样求A、C两点的坐标。对变式2,引导学生抓住“对称轴是直线x=-1”利用对称性,求点A的坐标。这组题目最终都是通过设二次函数一般式,利用三点法建立方程组来求解。通过这组“多题一解”变式训练,抓住本质,触一通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在平行四边行形的判定定理3的教学时,设置了这样一组变式题目:
例题: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OB、OD的中点,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分析,完成此例题)
变式1:若将例题中的已知条件E、F分别是OB、OD的中点改为点E、F三等分对角线BD,其它条件不变,问上述结论成立吗?为什么?
变式2:若将例题中的已知条件E、F分别是OB、OD的中点改为BE=DF,其它条件不变,结论成立吗?为什么?
变式3:若将例题中的已知条件E、F分别是OB、OD的中点改为E、F为直线BD上两点且BE=DF,结论成立吗?为什么?
变式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H、G、E、F分别为线段BO、DO、AO、CO的中点,问四边形EGF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变式5: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个点;G、H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已知AE=CF,DG=BH,上述结论仍旧成立吗?
例题主要是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判定来证明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这组变式中E、F位置由线段上变为直线上,由特殊性规律变为一般性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分析能力。由两点变为四点层层深入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可见,这组变式题“变”的过程中在逐步加深,让学生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应用,同时极大的挖掘题目的有用性,达到精讲精练,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解题方法的变式训练也就是“一题多解”,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知识,思想方法来思考解决同一个问题,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
例题:求证: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至少用三种证法)
证法1:把两个腰连上去,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上面的小三角形和大三角型相似可以证明梯形为等腰梯形。
证法2:在梯形内侧作高线,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通过证2个三角形全等可以证明梯形腰相等。(角角边)
证法3:在梯形外侧作高线(连成个长方形),同样可以证2个外面的三角形全等得到梯形两腰相等。(角边角)
通过不同角度的证法,既熟练了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又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活了思维。这样的例子在中学数学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希望老师们能挖掘教材,深入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数学变式训练不是为了“变式”而变式,而是要根据教学或学习的需要,遵循认知规律而设计,其目的是通过变式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技能技巧,完成“应用——理解——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认知过程。因此,教学中数学变式训练设计要巧,要有艺术性,要把握变式的度,要有目的性,要起到引导、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