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纳,马长松,蒲丽辉,汤淑红
(1.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国内护士老年护理能力研究现状
龙 纳1,马长松1,蒲丽辉2,汤淑红1
(1.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总结国内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及评估工具的现状,为提高我国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和加强老年专科护士的培养提供参考,以满足老龄化背景下日益增长的老年护理需求。
护士;老年护理;国内
人口老龄化不仅给社会、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且对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随着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老年专科护士人才数量缺乏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也对老年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因此,通过对国内老年护理人员护理能力及其评估工具现状进行探讨,以期对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1.1 不同场所工作的护士需要具备的老年护理能力
Harahan等[2]提出不同工作场所的护士需要具备不同的老年护理能力,目前的研究以长期照护机构护理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居多。由于长期照护机构的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相对不足,对护理的需求时间长,因此护士除了具备直接照护能力与多学科合作能力外,还需要具备管理、领导及健康督导的能力。Bedin等[3]通过观察3所养老院注册护士24小时的日常工作行为,提出长期照护机构的护士需要更多管理、临床护理、教育和伦理管理等多方面的技能。Harvath等[4]指出,长期照护机构中护理人员的领导管理能力可以有效稳定护理人员队伍,防止护理人才的外流。Chiba[5]探讨长期照护机构中护士需要两项必备能力,即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其中核心能力有行动力、倾听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协调性、思考力和沟通能力;专业能力有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理解对方和专业照顾知识。此外,老年人多以慢性病为主,因此居家护理具有重要的地位,Damron[6]在文献研究及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护士及社工在居家护理方面应具备的6种能力,即尊重多元文化能力、沟通能力、评估能力、计划与执行能力、家属教育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1.2 护士需要具备与疾病相关的老年护理能力
老年痴呆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给家庭与社会带来负担。Traynor等[7]通过对老年痴呆护理能力的文献总结后提出护士需要具备的10项技能,即了解痴呆、认识痴呆、做好有效沟通、帮助日常活动、促进支持性环境、伦理与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环境的干预、满足家庭照顾者的需求、健康促进与预防以及其他特殊的需求。此外,抑郁症作为老年人的高发疾病,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Brown等[8]通过调查护士对老年抑郁疾病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临床评估技能和临床沟通技能等,发现护士尚缺乏在老年抑郁方面的评估与护理技能。
王章安、刘慧等[9-10]将核心能力教学模式融入老年护理教学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兴趣以及在实践工作中需要具备的老年护理能力。赵慧莉等[11]将核心能力教学模式运用到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的老年护理教学中,该模式以老年护理工作的实际能力为导向,通过重组课程体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综合的能力测评工具,有效地提高了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同时,广东省将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引进到老年专科护士的高级护理实践能力的培训中[12],通过对49名老年专科护士的调研显示,培训后护士的能力评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且95%的学员非常满意培训课程的设置。
国内护士老年护理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主要针对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人员。李燕等[13]参照美国护理本科教育老年护理核心能力标准与课程指南,结合我国国情,明确界定了本科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老年护理核心能力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以确保本科毕业的护理专业学生能够在临床、社区及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必需的老年护理服务。张璐等[14]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理论,构建了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45个二级指标和64个三级指标,以期为高等院校和医院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王章安[9]通过对南宁市长期照护机构护士的质性访谈,初步形成了老年护理核心能力测评表,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48个二级指标,并经预实验验证了该测评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信度,但由于调查人群的单一性,结果的可推广性受到了一定限制。王容等[15]借鉴老年护理核心能力测评工具[9]形成了包含16个评价指标的老年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改良量表。朱小佳等[12]参考美国护理学院协会提出的高级护士核心能力和美国护理学家Hamric的高级护理实践模式编制了高级护理实践能力问卷,包括7个维度、34个条目,预实验Cronbach’s α系数为0.938。赵慧莉等[11]以美国老年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为理论框架,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老年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期望值量表,该量表包含3个维度、15个条目,Cronbach’s α系数为0.86,重测信度0.61~0.95。刘慧等[10]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调查问卷,共44个条目,Cronbach’s α系数为0.936。
作为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护士的老年护理能力培养和老年专科护士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国学者已经着手构建相关测评工具并进行了小范围试用,但是相对庞大的老年群体而言,目前的研究仍然是杯水车薪。因此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进一步规范老年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将老年护理能力延伸至护理各个专科的服务之中,为临床培养更多的老年护理实用型人才。
[1]Houde S C,Melillo K D.Caring for an aging population:review of policy initiatives[J].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9,35(12):8-13.
[2]Harahan M F,Stone R I.Defining core competencies for the professional long-term care workforce:a status report and next steps[M].New York: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omes and Services for the Aging,2009.
[3]Bedin M G,Droz-Mendelzweig M,Chappuis M.Caring for elders:the role of registered nurses in nursing homes[J].Nursing Inquiry,2013,20(2):111-120.
[4]Harvath T A,Swafford K,Smith K,et al.Enhancing nursing leadership in long-term car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Res Gerontol Nurs,2008(3):187-196.
[5]Chiba N H.The required competency of long-term care workers-A survey conducted at welfare facilities and organizations in Chiba[M].Tokyo:The 57th National Japanese Society of Social Welfare Conference Symposium,2009.
[6]Damron Rodriguez J.Developing competence for nurses and social workers[J].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2008,108(9):40-46.
[7]Traynor V,Inoue K,Crookes P.Literature review:understanding nursing competence in dementia care[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1,20(13):1948-1960.
[8]Brown E,Raue P,Schulberg H,et al.Clinical competencies Caring for late-life depression in home care patients[J].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6,32(9):10-14.
[9]王章安.老年护理核心能力测评指标构建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5):457-459.
[10]刘慧,沈军.298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的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2010,31(22):3015-3016.
[11]赵慧莉,王小玲,戴垚,等.老年科医护人员对老年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期望情况的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3):211-215.
[12]朱小佳,刘雪琴,吴杏尧,等.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在老年专科护士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5,22(1):4-8.
[13]李燕,宋洁.本科护理专业学生必备老年护理核心能力体系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8):549-552.
[14]张璐,孙建萍,宋丹.运用Delphi法构建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实践模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4):269-272.
[15]王容,邹密,王超,等.临床老年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改良量表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5,13(5):128-130.
G353.11
A
1671-1246(2017)02-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