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营造:淮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思考

2017-03-09 22:36孙大军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宏村村落安徽

孙大军

(淮南师范学院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保护与营造:淮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思考

孙大军

(淮南师范学院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文化生态的保护与营造,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质量。安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保留了大批的传统村落文化遗存,呈现出徽风皖韵的独特魅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土地经营与开发概念大规模挺进乡村与田野,淮河流域的不少传统村落开始遭遇厄运,传统村落文化崩溃和消解的速度骤然加快。日趋单一化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警醒我们必须引入文化生态保护理论,从保持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借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成功实践,形成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高度自觉。只有坚持人本理念,关注村民的文化实际需求,持续进行传统村落文化改善活动,才是保护与营造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纾解皖人乡愁的可行路径。

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多样化;文化自觉;文化改善

近年来,纪录片《苍穹之下》、博士返乡日记《迷惘的乡村》、《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等反映乡村巨变的作品陆续问世,不断引起社会各界对乡村命运的关注。冯骥才、潘鲁生、胡彬彬等众多知名学者多年来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奔走呼吁,更让人感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迫在眉睫。如何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①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家园,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笔者仅就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保护和营造谈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文化多元: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的窘境以及区域化特征

文化生态保护与营造,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质量。作为一个以农业见长的大省,虽然经济发展速度不及沿海发达省份,但其境内却完整地保留了大批传统村落文化遗存,它们以其历史古老、建筑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名扬海内外,呈现出“徽风皖韵”的迷人魅力。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迅猛推进,土地经营与开发开始大规模闯入田野,大批传统村落面临了被破坏或渐趋消失的窘境,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生态环境在不断遭受毁坏,传统村落文化崩溃坍塌和解构消解的速度在不断加快②汪欣:《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个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已全面开展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安徽省近年来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已拥有国家级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入选国家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11个,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但必须正视的是,安徽传统村落即使在加强保护中,但其衰退趋势仍不可阻挡。因此,保护并营造好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真的是迫在眉睫。

一是传统村落大多几乎成为“空心村”①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176页。。安徽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现在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大都地处偏僻,交通阻隔,经济欠发达,依靠种自家地养家糊口已不现实,难改贫困面貌。在滚滚而来的市场化大潮中,面对改变自身命运的选择,传统村落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挣钱养家,农业已经不再成为村民维持生存的第一经济支柱,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传统村落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除了极个别保护利用较好的传统村落外,绝大多数安徽传统村落几乎成了“空心村”。

二是传统村落村民的宗亲关系日趋淡薄。作为务工大省,安徽的大量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年轻人的婚姻状况开始发生改变,婚姻观念日益开放,父母之命日益减少,自由恋爱谈婚论嫁呈上升趋势,通婚圈持续扩大,原先依赖的婚姻攀附宗亲关系已经发生巨大改变。同时,大量年轻人的外出,使原先以家族为单位、以村落为生存单元的聚合功能弱化,家族成员之间、村民之间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关系日益松散疏远,几世同堂现象几乎已然无存,宗族关系日益淡薄②程必定:《中国的两类“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思路》,《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8期,第4-11页。。

三是传统村落损毁趋势加快。传统的农耕历史,一直让安徽存留大量的传统村落。但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变革之际,安徽传统村落的去留正在面临窘境。保护村落,面临大量资金缺口,开发显然成为多数地方官员发展经济的战略需求。商业利益的强烈吸引、追求政绩的一时冲动,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人文精神、历史内涵、个性特色等内容完全被忽略,这些传统村落要么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变成瓦砾,要么成为现代材料工艺堆砌起来的商业仿古建筑,传统村落几千年形成的乡土建筑、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历史风貌等多遭毁灭,传统村落形成的多元文化特色丧失殆尽,一些传统村落已面目全非③王晶:《现代性背景下的村庄传统——基于一个宗族性村庄的调查》,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1年。。

四是传统村落文化深刻迁变。信息化时代,安徽传统村落居民的观念世界开始发生悄然变化,尊天敬神意识日益淡化,崇物拜金观念不断增强,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一些民间宗教组织渐成村民精神依托。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村民们的娱乐方式发生改变,原来人们喜闻乐道的露天电影、说唱艺术、地方戏等草根文化日益衰落,电视、网络以及智能手机开始涌入乡村。现代科技媒体的强势浸入,使得农村的小传统逐步让位于大传统。国家引导社会,城市引导集镇,集镇影响乡村,成为安徽传统村落文化变迁的主要趋势④郑萍:《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东郑庄的人类学个案分析》,http://www.channelwest.com.。

二、文化自觉:文化生态保护理论与安徽传统村落的实践策略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由美国学者朱利安·斯图尔德提出,他将生态学原理引入到文化研究之中,发现了文化与环境的因果关系,并对生物性基础、文化形貌与自然生态环境三者关系予以系统梳理,给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⑤[美]朱利安·斯图尔德:《文化变迁论:多线进化方法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他把对文化的认知上升到生态学的高度,并注重通过文化要素、生态要素、以及人的要素相结合,这种方法,对研究传统村落文化研究的学者多有启发。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来研究村落文化生态保护,受到了诸多学者的青睐。

面对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生态破坏给自身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于是,文化生态保护理论很快成为人们应对生态危机的理论良药。正因为如此,日趋单一化的安徽传统村落文化发展趋势,要求我们从保持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引入文化生态保护理论,通过西递宏村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生动实践案例,引导人们对安徽的传统村落生态加以保护利用,从而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⑥车震宇:《传统村落保护中易被忽视的“保存性”破坏——以西递、宏村为例》,《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年第7期,第20页。⑦董建波,李学昌:《20世纪江浙沪农村社会变迁中的文化演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4-35页。。

时空参与是宏村西递给游客们感受天人合一境界的一大要素。宏村和西递的村落文化生态呈现的是安徽南部农民的聚居场所、宗法制度、伦理规范、习俗惯例、信仰崇拜等文化形态,反映出了中国乡土乡民共同秉持的价值追求。时间上看,是数代人历朝历代累计繁衍生活在一起;从空间上看,古徽州男人早年外出经商,妇人留守在家养儿育女的人文生态,必须选择一个生活相对安全、方便的地方。所以小桥流水、白墙黑瓦的自然生态,诗书礼仪传家的儒教传统,人文相亲、尊重自然,构成徽州村落生态文化的主体。西递宏村的古村落、牌坊和远山近水等民俗文化,彰显出西递宏村的乡土精神和人文信仰,呈现出异地时空独特的美。

身体感知是西递宏村吸引游客的不二法宝。感知自然、感触民俗、感受文化,是人类绵延生存的一种生物性能力。凡是去过西递宏村的游客,首先是映入眼帘的群山环绕、小桥流水的环境感知,其次是徒步穿行于一个个青石板铺就的道路街巷,近距离感知村民的民俗生活,感受村落里的一些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以及家居陈设,近距离欣赏精细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近距离感悟西递宏村的建筑文化、楹联文化、祠堂文化、雕塑文化、宗教文化、科举文化、民俗文化等。徜徉在几千年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宗法、民俗文化事象缩影之中,游客们感受到儒家温柔敦厚的教化,会有强烈的内心震撼。

自然生态保护是西递宏村至今善存的关键所在。作为空间存在的传统村落,它必然包含着诸多地域性文化元素。黄山、九华山、皖江、淮河等名山大川,就是安徽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景观的结晶。同时,文化生态还表现为一种时序存在。比如说徽文化、新安文化、建安文学、桐城派文化等,都是一定历史时期安徽文化积淀的集中展示,具有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西递宏村是难得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传统村落原始风貌、建筑、街道、装饰以及水系,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园林等古建筑,成为展示徽文化的“活化石”。西递宏村之所以能够保存得这么好,这与徽州人的生存理念有关。徽州先人及其子孙后代们一直怀有敬畏自然、保护生态、敬天保民的思想,从不轻易改变山川风貌,从不随意砍伐自然植被,从不轻易动土拆迁,保证了西递宏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并熔铸为一个集多种环境融合发展、协调自适的文化生态,催生出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菜、徽州茶道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重申文化多样性是我们人类的值得重视的共同遗产,必须从当下以及后世子孙的利益来加以认真考虑。西递宏村等传统村落文化的保存,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典型的文化样板,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更多的是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西递宏村居民们代代继承并践行的生态保护策略,值得传统村落保护部门以及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研究者关注。

三、文化改善:文化人类学视域与安徽淮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生态营造

1937年,梁漱溟在其著作《乡村建设理论》中这样描述过乡村: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和主体的,其制度、礼仪、工贸等莫不如此①《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0页。。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国民,农耕文化对农业大省安徽的影响要更为浓厚和持久。在推行城镇化建设的今天,安徽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正面临三重矛盾:一是消费时代大众通俗文化选择与精英倡导高雅文化之间的矛盾;另二是国家主流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之间的矛盾;三外出务工人员都市蚁居观念与村落留守人员固守家园观念的矛盾。三重矛盾互相纠结缠绕,影响了当今安徽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建设。认识到当代传统村落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关心传统村落居民的文化需求,从根本上进行文化改善活动,才是保护与营造好安徽的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纾解皖人乡愁的一个可行路径。

文化人类学认为,理想的文化生态,应该是集多种环境融合发展、协调自适的。传统村落的文化改善活动,就是要优化生态环境,丰富文化多样性,促进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产生符合新农村建设,适应新农民需求的,宜于人居的新型模式②[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郭凡、邹和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营造好安徽的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必须重视文化的传承工作。安徽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最大遗产,无论是传统技艺、乡风民俗还是青山绿水、村落建筑,都刻画着安徽农村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鲜明印记。所以传承保护好安徽传统村落文化十分紧迫。现在传统村落正遇到新农村走向城镇化的大建设之际,如果不注意保护,很多传统村落都将消失,难以保持传统村落的多样文化品性。因此,安徽传统村落要科学编制传统村落保护中长期规划,充分注重把传统村落的独有资源、生态地貌、个性特色等多样性内涵融入到美好乡村建设之中,注重保护村落赖以生存的山林田地、河湖沟渠、天然植被等自然生态,尊重和选择多元文化模式和多种村落生态环境,保护好村落民居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特有布局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生活习俗,如服饰、方言、饮食、婚丧习俗、节令习俗等,实现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历史和现时的点线面保护方式,不搞统一规划,不做复制建设。坚持传承传统村落文化与建设现代新农村生活相结合,与建设美丽乡村文化相结合,与发展文化旅游业相结合,促进乡村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传统建筑认领保护制度,对空壳空巢的村落进行内容补济,发掘盘活遗产文化、徽派园林、宗族文化、祠堂文化等传统村落文化资源。遴选项目传承人,传承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乡规民俗、历史传说、节庆礼仪等传统村落文化,建立精准“文化扶贫”机制,调动和吸纳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和发展中来,使传统村落具备文化遗产保护、观光、居住、文化体验、度假休闲等功能于一体,不断改善村民生活,留住村民,留住手艺,避免空心化,提高传统村落的再生能力。

营造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安徽必须重视创新工作。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形态变迁也是传统村落必将经历的一个过程。必须认识到,当前推进的乡村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并不矛盾,而是通过乡村城镇化建设来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创新传统村落文化,为传统村落文化创造永续空间。当然,这种创新绝不能借“创新”之名牟利,而应通过创新赋予传统村落文化以新的生命①赵之枫,杨俊丰:《村落历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北京市昌平区长陵镇康陵村村庄规划为例》,《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2008年。。一是重视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充分挖掘安徽传统村落作为农耕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根据不同的村落特点,探索建立民俗客栈类、摄影影视类、文化教育类、服务民生类、民俗活动类、文博展示类、教育基地类、名人故居类等十余种传统村落业态,将安徽的传统村落作为乡村体验游、摄影绘画艺术村、农业生态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基地。二是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体系。坚持“政府主导、村民自治、部门协调、社会支持、专家指导”相结合的组织体系,试水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力量、社区主体、村民、第三方生态独立监察审计”的五位一体的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命运共同体,实施整体保护、重点保护、活态保护、特色保护并重的保护体系,建构多业态发展、多价值挖掘相结合的利用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进行数据挖掘和整理,科学开展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利用传播工作。三是创新营造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营造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需要建立社会共同投入的机制,变“输血”为“造血”,构建“投资—经营—维护”良性机制,加快村落房地确权步伐,把“保护”与“活化”有机结合,确保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营造有强大的经费支持②姚磊,谭明义,田雨普:《新农村建设中村落农民体育发展环境分析——安徽省小岗村、小井庄和落儿岭3村实证分析》,《体育与科学》2011年第1期。③陈文苑,闵丽:《徽州古村落型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古村呈坎为例》,《黄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47-52页。。

新世纪以来的广大乡村,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消费文化日益盛行,拜金文化积弊日重,社会道德日益滑坡,亲亲伦理日益淡薄,世俗哲学大行其道,传统村落自然的山水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近乎遭受灭顶之灾。在此形势下,要保护与营造好安徽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不仅需要国家的在场,还需要基层政府“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积极作为,更需要广大村民自己清醒地文化自救与文化自觉行动。

Protection and creation:reflections on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aihe River basin

SUN Dajun

Protection and creation of cultural ecolog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quality of human beings.Anhui,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vince,has plenty of cultural rel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presents its unique charm with Anhui styles and appeal.The theory of cul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must be introduced to form high-level cultural consciousness.Sticking to the concept of humanism,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villager's real needs for culture,and persisting in improving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workable measures to protect and create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Anhui province.

traditionalvillages;culturalecology;diversity;culturalconsciousness;culturalimprovement

G122

A

1009-9530(2017)05-0039-04

2017-08-14

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农村建设与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研究”(AHSK11-12D292)

孙大军(1973-),男,淮南师范学院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韩袁红)

猜你喜欢
宏村村落安徽
宏村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宏村:我的梦里江南
烟笼宏村
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 中国画里的宏村镇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