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梅花
(阜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挑战与对策
——简评《网络政治参与与意识形态安全》
程梅花
(阜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互联网时代,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和意识形态安全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性。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对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可能销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功效、降低对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认同度。直面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要从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两个层面采取措施,包括强化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建设、创新政治参与机制、有序推进电子民主建设、建设网络“防火墙”工程等。房正宏教授的新作《网络政治参与与意识形态安全》,即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
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形态安全;对策建议;著作评析
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时代,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普遍存在的实际,而且明显具有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参与面越来越广、参与程度越来越深之势。与此同时,意识形态安全,也不仅只是理论上的可能,而是媒体不时报道的真实事件。二者相伴而生,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但相关的研究成果迄今并不多见。在知网中文资源几大数据库中以篇名检索,只检索到单含“网络政治参与”的入库期刊文献648篇、硕博论文194篇,单含“意识形态安全”的入库期刊文献594篇、硕博论文93篇,并含这两个词的入库期刊文献和期刊论文均未见。以关键词检索,检索到并含这两个词的入库期刊文献3篇、硕博论文1篇。以主题检索,检索到主题并含这两个词的入库期刊文献4篇、硕博论文3篇。在《超星电子图书》库中检索到书名单含“网络政治参与”的图书1部、单含“意识形态安全”的图书2部、并含两个词的图书0部。由此可见,对这两方面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成果虽说不上丰富,但也不算少,而将两方面联系起来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则很少。房正宏教授的力作《网络政治参与与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的出版,可谓适逢其时。
挑战与对策是此书主题的一体之两面。该书在全面阐明网络政治参与与意识形态安全之间关联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和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选择”两大论题。
作者在书中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社会,这种关联性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作者认为,公民通过网络媒介平台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和国家政治生活,既是特定社会政治文化的传习和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涵育并创造新的政治文化的过程。在科学的政治观指导下的政治参与,不仅有助于公民个体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塑造政治价值观,而且还会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其政治态度、政治信念和政治价值观,从而维护网络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由此,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和特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之间就存在着逻辑的关联性。
一是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对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具有积极作用。互联网络不仅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与方式,搭建起巨大而便捷的参与平台,并因此有效调动了公民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将网络民意纳入政府决策过程,生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的网络舆论和网络思潮。当前,网络思潮和舆论的大数据分析价值越来越大,它对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政治认同、思潮趋向甚至社会稳定状况能发挥“晴雨表”作用。而且,通过网络化参与锻炼公民的参与能力,不仅可以培育公民的公民意识,培养其民主精神,而且还能提供政治训练机会和多角色模拟,从而使其继承和学习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成长为符合特定时代要求、认同特定社会核心价值的“政治人”。相对于意识形态的塑造功能而言,意识形态所塑造的是“政治人”的思想和内核,政治社会化造就的是“政治人”的社会性,两者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目标一致,殊途同归。因而,公民通过网络化参与可以在网络空间涵育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网络媒介具备天然的信息传播优势,这必然有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通过扩大网络传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传播、不断被大众接受的过程中才得到不断认同,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能够得到有效维护。
二是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消极影响。公民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将有利于维护特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反之,非理性甚至非法的网络参与则必定会影响到特定社会政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由此影响到政治合法性。这种消极影响直接影响特定社会政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间接作用于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主导地位。毫无疑问,网民非理性的政治参与会导致网络舆论失范,在消解主流政治价值观的同时,也销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而降低意识形态的建构功效。而且,无序网络参与酿成的芜杂网络舆情和多元网络思潮一起,必然会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辩护功能,从而冲击特定意识形态的主流主导地位,危及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在当代中国,若有别有用心者利用互联网制造网络空间的嘈杂与混乱,甚至进行西方“民主”“自由”等价值观的渗透与输送,那么经由一些无辨别能力的网民网上线下互动传播、扩散,则必然冲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网络政治参与与意识形态安全之间的这种关联性,使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挑战。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反映特定国家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不受威胁且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在互联网时代,维护网络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也将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房教授深刻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消极影响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带来的挑战。
众所周知,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乃至社会管理等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主导地位。然而,公民非理性乃至不合法的网络化参与,将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公民的参与实践表明,非理性的网络化参与特别是无序和失范的网络参与行为,容易传播真伪莫辨的网络信息,形成人声嘈杂的网络舆论,助长良莠不分的网络思潮,从而污染网络环境。参与其中的部分网民,就会被动地受到影响,加之自身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不知不觉地受到各种非主流的甚至错误网络思潮的裹挟进而滑向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泥泽难以自拔。这种消极影响会销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降低意识形态的构建功效。
当代社会,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及网络的广泛普及,人类的生活已逐渐被数字信息、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等技术变革所改变。然而,包括“老、少、边、穷”地区居民在内的一部分人群,他们还没有享受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资源优势及其创造的财富。即是说,由互联网发展而带来的“数字鸿沟”,导致人们网络化参与存在不平衡现象,并由此衍生出另外两个问题:一是参与主体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二是信息集权控制更加隐蔽。其次,网络“防火墙”无法阻断网络虚假信息及错误思潮的任意传播。不仅仅因为互联网技术发展对网络“防火墙”技术不断提出新要求,还由于网络技术发展与网络管理的矛盾,特别是应对纷繁芜杂的网络思潮难以实施有效的网络舆情监管,这些都预示着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防火墙”建设任重道远。尤其是公民的非理性网络参与容易导致违法违规,诱发群体性事件,给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直接带来危害。
在深入剖析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应对挑战的思路与对策。指出:应对网络发展带来的挑战,正视公民网络化参与的积极作用、分析其消极影响及成因,因势利导,发挥出网络应有的正能量效应,是国家意识形态主管部门、网络媒体实际工作部门以及广大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时代课题。作者在此书中提供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有序推进电子民主建设”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化两个方面”。
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民主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人类的社会生活,它是信息化和政治民主交互发展的历史产物。广义上说,电子民主就是电子时代的民主;狭义上说,电子民主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民主。目前,电子民主建设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就是电子政务的实施。由电子政务的建设又必然催生“网络问政”机制,即民众通过电子政务及其他网络平台参与各级政府相关事务的一种机制。如果说电子政务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推动电子民主建设的举措,那么“网络问政”则更多体现为普通公民自下而上参与政治的一种机制与方式。比如说,我国不少农村为推动村级电子政务建设而实施了“网络村村通”工程,这为构建切合乡村实际的“网络问村政”机制准备好了运行条件。一方面,基层政府可以通过网络问政机制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贯彻大政方针,发挥“网络问村政”机制的宣传、动员功能;另一方面,村民通过该机制可以反映社情民意特别是自身的利益诉求、进行决策咨询,参与村政事务管理。当前我国不少地方进行的“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及“智慧城市”建设,虽然是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需要,其实也附带了促进电子民主建设的功能。
在互联网时代,扩大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就是坚持在网络空间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方面,互联网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具有共时性及受众普及性等特点,它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便捷渠道和宽广平台。不仅因为网络具备迅捷的信息传播优势,它通过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且,马克思主义在不断传播、不断被大众接受的过程中,广大网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能够得到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能够得到有效维护。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可采取三条途径:一是加强品牌网站特别是红色网站建设,强化主流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培育并发展先进而健康的网络文化;二是强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在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宣传、学习并传播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三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人才队伍,引导网民确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
众所周知,互联网为全球经济的互动融合提供了无比便捷的平台,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开放性是互联网络与生俱来的特征,但网络的安全威胁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来源于其开放性;网络开放性与网络安全之间的矛盾关系,将影响到现实社会的国家文化安全。当前,互联网已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平台和媒介,特定的信息系统甚至已发挥了控制中枢作用;加之“互联网+”跨界融合了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领域,它使特定国家的信息中枢及其他战略命脉逐渐处于安全威胁中,由此带来潜在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威胁也就难以避免,进而会影响到国家安全。因此,探讨网络政治参与与意识形态安全之间的关系,就具有现实意义。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CHENG Meihua
In the age of Internet,citizens'Internet politics participation is logically linked to ideological safety.The former is positively conducive to the socialist ideological safety,but erodes the construction effect of socialist ideology,reduces people's recogni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political system.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in terms of real society and virtual space are to be taken:strengthening the materialistic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innovating the mechanism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advancing the electronic democracy construction systematically,and constructing the Internet firewall.Professor Fang Zhenghong's Internet Politics Participation and Ideological Safety offers meaningful discussion.
internet politics participation;ideological safety;countermeasures;comments
D643
A
1009-9530(2017)05-0010-03
2017-08-1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17BKS165)
程梅花(1965-),女,阜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学报编辑部副主编,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汪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