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实践探索与经验

2017-03-09 20:10戴思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刘邓大军大别山

潘 晔,戴思奇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7)

大别山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实践探索与经验

潘 晔,戴思奇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7)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站稳脚跟后为创建和巩固大别山根据地寻求了一系列的统一战线工作的策略并成功实践,即充分发动群众,夯实大别山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基础;变中求生,不断创造大别山根据地统一战线的条件;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大别山根据地统一战线的策略;痛定思痛,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转变统一战线政策;分化瓦解,壮大大别山根据地统一战线的力量;尊重知识,凸显知识分子在大别山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作用。研究并总结大别山统一战线工作的实践与经验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这一法宝提供重要启示与借鉴。

大别山根据地;统一战线;实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断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1]习总书记的这一段重要论述充分阐明了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回顾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艰苦历程,其统一战线工作发挥了极为独特的作用,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实现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对大别山根据地的统一战线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梳理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大别山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认识,从而对新时期推进统一战线工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大别山根据地探索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背景

1947年6月初,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正式完成了“中央突破、三军协同、两翼牵制、内外线配合”的战略进攻布局,并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主攻方向选在大别山。[2]11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共12.3万人,一举突破国民党所谓“四十万大军”的黄河天险,取得南渡黄河的胜利,接着又取得鲁西南战线的胜利,从此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但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是蒋介石摸清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意图后,即以23个旅的兵力对大别山进行长期围攻;二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孤军深入,无后方依托,后勤补给十分困难;三是大别山地区在大革命失败之后,红四方军长征之后,中原军区突围之后,遭到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的疯狂报复,人民群众疑虑重重;四是大别山区经济落后,人民群众生活困苦,要解决十几万大军的粮食、冬衣等问题十分艰难;五是刘邓大军里有许多北方籍战士,初到大别山将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为此,毛泽东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作了三个前途的估计,即: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转了回来;二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3]14

为了实现毛泽东估计的第三个前途,刘邓大军必须在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同时,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快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综上所述,探索统一战线策略并努力实践,既是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的需要,也是刘邓大军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需要,更是刘邓大军巩固大别山根据地并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

二、大别山根据地探索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充分发动群众,夯实大别山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基础 毛泽东曾说过:“战争的伟大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4]刘邓大军进山之初,邓小平就指出:“今后的任务,是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建巩固大别山根据地。”对于如何创建大别山根据地,邓小平明确指出:“如不大量歼灭敌人和充分发动群众,要站稳脚跟是不可能的。”[5]94邓小平还认为充分发动群众同部队一起斗争,是实现我们战略任务的决定条件。总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战争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之一,也是刘邓大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基础。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统一战线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刘邓大军在充分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方面做了如下工作:首先赢取群众对刘邓大军的信任。我军进山之初,大别山区的群众饱受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对我军能否长期站稳脚跟心存疑虑,加上我军作战疲劳,后勤供应缺乏,曾一度出现纪律松驰现象,更增加了群众的疑惧心理。于是,刘邓大军开展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强调当年的红军打回来了,子弟兵决不会再走了。同时开展遵纪爱民教育,严肃整饬军纪。如在1947年10月13日,部队在黄冈总路咀召开军民大会,公开枪毙一名强取商贩花布、粉条的副连长,给全军及当地群众震动很大,部队风纪焕然一新。部队坚持不惊扰群众,减轻群众负担,刘伯承带头示范做棉衣,参谋长李达亲自带领警卫排上山砍柴。与此同时,全军上下都注意关心群众疾苦,尽力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我军攻克黄安城后,发现群众缺粮,当即开仓赈粮50万斤。[6]29这些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上山的群众陆续下山,一度关门避我的小商贩也敢于与我军做生意,军民关系开始亲密起来。随着我军的节节胜利,军民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局面开始出现,不久鄂豫、皖西两个解放区成立,形成了以大别山为中心,方圆数百里,面积相当于一个浙江省的根据地,两区人口共达1200余万,根据地先后建立了8个地委、33个县级民主政权,地方武装发展到了3万人。1948年1月15日,邓小平致电毛泽东,称“我们现已站住(脚),不管情况如何严重,敌人打不走我们了。”[6]34其次是组织群众拥军支前、参军参战。新成立的各级民主政府,把发动群众为大军解决供给问题作为头等大事,竭尽全力。1947年10月,仅罗田滕家堡以北的落梅河地区,就先后献军粮两万多斤,蔬菜上千担,食油500斤,土布400余匹。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军10万将士在1947年的寒冬全部穿上了棉衣,这在远离后方的情况下的确是一项奇迹。[6]35随着我方大军的逐步展开,各地还发动群众给大军带路、送信或直接配合大军作战。例如,在高山铺战役中,高山铺周围的群众就踊跃参加支前战斗。各地广泛发动群众参军,在很短的时间内,鄂豫、皖西两区地方武装成倍增长。同时,刘邓大军还紧密依靠群众解决了伤员的安置和养护问题。再次是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在大别山解放区建立之初,境内有不少国民党武装和地方民团,军事斗争十分复杂,社会秩序动荡。为此,刘邓大军抽调三分之一的主力部队到地方,以此为骨干,繁衍地方武装,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号召土改翻身的农民武装保田,建立联防保田队;发动积极分子带头参军,组织群众参加剿匪斗争。到1949年2月,鄂豫、皖西、江汉、桐柏四区地方革命武装达10万以上。[2]57最后是发动群众参与土地改革和减租减息。随着大部分县民主政权的建立,根据地面积急剧扩大,土地改革迅速发动起来。根据地民主政权紧密依靠群众纠正“急性土改”,并组织群众参与减租、减息。1948年9月9日,中原局发出了《关于发动群众贯彻减租减息的指示》,动员群众开展以防匪自卫,清算恶霸,合理负担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运动。总之,发动群众成为创建巩固大别山根据地的基础,也是刘邓大军和各级民主政权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基础。

(二)变中求生,不断创造大别山根据地统一战线形成并巩固的条件 大别山根据地在土地改革中因地制宜,变中求生,不断创造有利的革命条件和环境。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在大别山根据地创建和巩固过程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土地改革,其政策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在此四个不同阶段中,其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和演变十分明显。

第一阶段:1947年7月至10月底。这一阶段实行比较慎重的土地改革政策。9月份刘邓大军初到,忙于反击敌人追剿和实施战略展开,对土改问题只作一般性的宣传,尚来不及具体研究和部署。10月上旬,我军占领了大别山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土改问题随之被提上议事日程。10月12日,中原局、中原军区在《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创建大别山解放区的指示》中强调部队要把发动群众实行土改看成是自己的头等任务,着手打土豪,分田分浮财。运动展开的最初阶段,各地执行政策比较谨慎,打击对象仅限于群众深恶痛绝的少数地主恶霸,对普通财主、地主则实行征收政策。这样打击面较少,普通地主、富农、中农都能接受。

第二阶段:1947年10月底至12月。这一阶段实行的急性土改政策。随着运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一手拿枪,一手分田”和“走马点火,处处冒烟,走一处分一处”等口号的提出,各地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左”的倾向十分严重,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流于形式,有许多地方表面上分了田,实际上只插了牌子,地主并未打倒,贫苦农民并没有发动起来。二是侵犯了中农利益。许多地方只强调贫雇农的作用,对中农采取拒绝方法,有的地方甚至把中农划分为地主和富农。三是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常活动,没收了地主、富农主办的工商业,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税赋较重,社会财富过早地分散和浪费,使军队供给很快发生困难。四是打击面过大,对地主、富农、大小恶霸不加区别,不给生活出路,甚至一度发生乱打乱杀现象,把中立的富农和部分弱小地主赶到敌人那边去了,树敌过多,增加了群众运动的阻力。

第三阶段:1948年1日至1948年5月。这一阶段实施的是“分地区、分阶段、有步骤”的土改政策。第二阶段“左”的偏向一发生,很快引起中原局领导人的注意。1947年底,邓小平在大别山腹地检查工作时,发现这一问题后即要求各地注意纠正,并先后数次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报告中原地区的斗争形势和工作情况,提出新区“左”倾急性病的危害。1948年1月30日、2月8日和3月8日邓小平三次向毛泽东请示报告,明确提出:①根据地的巩固区和游击区应实行不同的政策;游击区一时还谈不上平分土地,就是巩固区现时也不能彻底打乱平分。②新区根据地的确立和土改的完成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党在新区的斗争策略应分阶段、分地区逐步深入。③对中农应采取自愿原则,对富农暂时不计底财,对地主要使其能够生活,并要保留其工商业部分。④团结90%以上的人,禁止乱杀人,照顾群众利益,减轻负担,注重工商业政策等等。后来,邓小平还向中央提出了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停止土改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认为所提策略“极为必要”,所述经验“极可宝贵”[2]59这些土改政策的确立带有明显统一战线性质和成分。

第四阶段:1948年5月底以后。这一阶段实行的是减租减息政策。中共中央放眼全局,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48年5月25日发出了《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1948年6月6日,中原局根据中央新的指示精神发出“六六”指示,宣布停止土地改革,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这一政策是解放区采取的带有明显统一战线性质的政策。[7]“六六”指示在再次深刻总结“左”倾急性土改政策的表现和危害的基础上把中央指示具体化。一是在控制区,停止土地分配的宣传,开展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的宣传,开展调查研究,树立典型,总结经验,教育群众,形成广泛的“双减”群众运动;二是在游击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展反抓丁、反掠夺、反保田特务统治的斗争,适当实行双减政策;三是在崭新区,实行更为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反对美蒋和地方上最反动分子;四是必须领导人民加紧生产、保护城市、保护工商业政策等等。另外,还涉及建立包括中农在内的农民协会,必须向群众做宣传解释工作;对地方实行“首恶必办,协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巩固地方武装;强化宣传教育,培养本地干部等12个方面的内容。大别山根据地是对减租减息贯彻得比较好的地方。1948年8月20日,中原局公布《减租减息纲领》,9月9日,中原局发布《关于发动群众贯彻减租减息政策的指示》。1948年9月12日,陈毅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特别强调,大别山鄂豫、皖西两区亦无条件赞成一律改为双减政策。[7]

(三)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大别山根据地统一战线的策略 1948年春,大别山鄂豫、皖西两区等地方先后停止了急性土地,实行了“双减”。此时邓小平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十分关注新区工商业的发展,十分注重在发展工商业中运用统一战线策略。1948年2月8日,邓小平在回复毛泽东的报告中就提出:对地主要使其能够生活,并要保留其工商业部分。[2]59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在工商业问题上搞得不好,解放区的经济无法建设,人民生活要受影响,那时国民党不叫我们走,我们也得走,革命就要失败,所以要解决好工商业政策问题。私人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扶持它发展。”[5]103他坚决制止那种在新区把工商业打垮的“左”倾政策,“我大军在中原,几十万人要吃饭,要穿衣,不注重工商业,根本不能维持。”他还特别指出,“要与工商业者建立统战关系,要善于利用原有的私人工商业,逐渐组织自己的经济,同时要和商人讲统一战线,争取他们支持我们发票子,我们给商人货款,让商人入股”。[5]1061948年6月6日,中原局发出的“六六”指示,1948年10月8日发出的《减租减息纲领》等都提出要保护好工商业。大别山解放区提出的在保护和发展工商业中的统战策略的做法主要有:一是纠正“左”的倾向。停止对工商业的破坏,提出对地主、富农的工商业也要加以保留,不能树敌太多。1948年3月12日,鄂豫区党委明确宣布,前段一些地方没收分配工商业的做法是错误的,今后不能再犯,并指示各地张贴布告,保护厂主店主商员照常营业。为了取信于民,鄂豫区对于被群众错分又无法退出的工商业财物,宣布由政府负责偿还,并咬紧牙关兑现,其中,仅新县一个县的退赔数额就达7万块银元。二是出台工商业的扶持政策。举办工商业贷款,首先恢复发展军需和民生急需的部分,并规定一切机关和部门要公买公卖,不准打白条,税务机关要照章纳税,不准另立名目额外多收。规定进出境税率不超过5%,工商营业税率不超过10%,对军队和解放区建设有利或有困难的工商户均以贷款、轻税、免税或其他方法进行扶持。同时欢迎国统区资本家来解放区做生意。皖西外逃的工商业者全部回来重操旧业,除330家商店开张营业外,还新添了米行20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落实,皖西在全国享有盛名的舒席、一品斋毛笔、推光漆器等传统名牌产品恢复了生机。新区政策推行后,效果十分明显,一般的流亡地主纷纷返乡,农业和工商业得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增加,市场活跃,夏收、秋征、税收等各项工作均能圆满完成,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

(四)痛定思痛,根据形势及时转变大别山统一战线的政策 1948年2月7日,中央军委电话刘伯承、邓小平率野战军主力转出大别山。至1948年2月28日,刘邓大军转入外线的战略已完成。刘邓大军主力转入外线后,敌人立即组织20多个整编旅并辅以大批地主武装,向根据地展开残酷地“清剿”,妄图彻底摧毁之。由于前段在“左”的倾向影响下,打击面过宽,脱离了群众,破坏了统一战线关系,致使大敌当前,消息不通、孤立无援处境恶化。为了扭转局面,留守大别山根据地的军民痛定思痛,开始转变政策和策略,注重和着手恢复统战关系。主要表现在:其一,缓和农村阶级关系。在恢复和保护工商业的同时,着手纠正侵犯中农利益的错误,对受害者赔礼道歉,退还被错分的财物;允许地主、富农安家操业,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在控制区,实行减租减息,在拉锯游击区,则重点解决基本群众和各阶层不堪忍受的苦痛,在财政上不再搞捉土豪罚款等作法,而是改为地方政府合理征收。其二,禁止乱打乱杀,严格执行俘虏政策。其三,建立两面政权为我所用。改变过去将游击区的保甲一脚踢开或全面摧毁的做法,转而采取或打或拉的策略,除少数顽固分子之外,一般均实行改造利用,逐步建立两面政策,为我利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统战工作,通过两面政权给逃亡地主寄送统一战线信件,瓦解其军心士气,同时开始对开明士绅和国民党内有识之士的争取工作,注重团结一切社会力量,以期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其四,安抚人心,有错就纠。鄂豫区党委明确提出为过去肃反中被错杀的干部、战士平反昭雪,宣布为烈士,救济抚慰其亲属。对于原红军、新四军复退病归或因战斗掉队而返乡的人员,视其政治表现,重新收回恢复工作、党籍等,不久经过落实政策,大批突围失散的原五师干部及一些曾受冤屈的同志,重新回到了革命队伍。这些干部人地两熟,富有经验,在后来的艰苦环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分化瓦解,不断壮大大别山根据地统一战线的力量 大别山根据地在对敌斗争中,坚持因势利导和分化瓦解的策略,壮大了我方的力量。大别山区的匪患由来已久,1946年夏秋,中原部队突围之后,大别山区各地的股匪又蜂拥而起,仅鄂豫区境内就达4万之众。这些土顽熟悉地形,行动狡诈,手段残忍,危害极大,是大别山根据的心腹大患。因此中原局,中原军区认为消灭土顽是我军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军事打土顽的同时,刘邓大军紧密依靠群众,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对敌人进行分化瓦解,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一是发动强有力的舆论攻势。如张贴标语、布告,散发传单,宣传我军的胜利喜讯,宣传立功赎罪政策;二是发动劝降攻势。利用土顽的亲友、家人、同事、同学等社会关系,并通过地方的开明士绅和地方组织写信或直接出面劝降。如鄂豫区第二军分区通过劝降攻势争取了820余名土匪自动投降。[8]三是建立两面政权,团结力量,为剿匪出力。四是制订宽大处理政策。对土顽俘虏不杀不辱,来去自由;对敌乡保武装,一般人员只要放下武器便既往不咎,就是对其首恶分子,也允许将功折罪,可杀可不杀者尽量不杀。五是关心敌方人员家属,对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对国民党军队和土匪家属,视其政治态度予以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对敌有功人员予以奖励或适当安排工作。这些作法对反动武装人员有明显的感召作用。

(六)尊重知识,凸显知识分子在大别山统一战线中的作用 大别山根据地在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上,团结一致、尊重知识。大别山根据地创建后,中原局、中原军区对文化教育事业也极为重视,要求各地要保护好教育设施,不许侵犯校产和教育设备,还要求对图书古迹、名胜等切实加以保护。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团结和运用知识分子政策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大别山根据地规定,对原有教职人员、除个别极反动分子外,争取全部继续教书,因误会出走的尽量争取回来。各地还采取多种形式,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工作,对于那些具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的学者、专家,以及在群众中有声望的中学教员和校长,均因才施用、人尽其才。[2]61

三、大别山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特点与经验

在大别山根据地创建巩固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实施统一战线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统一战线政策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在创建和巩固大别山根据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法宝,它为刘邓大军站稳脚,开辟根据地,转入外线后的战略坚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策略很得当,实战很成功,其特点也很突出。

1.统一战线工作具有辩证性。邓小平在大别山根据地总揽全局,始终把军事、政治、经济视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统一体[3]17,而统一战线是这个统一体中的重要环节和纽带。没有军事斗争,没有根据地建设,统一战线不可能顺利推行,但如果没有统一战线的配合,军事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也不可能顺利进行,二者相得益彰。

2.统一战线工作具有灵活性。大别山地区属敌我拉锯区,敌来我往,情况复杂,形势变化极快。刘邓大军能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策略,当然也包括统一战线策略。当急性土改造成失误时,根据地及时调整策略予以纠正,尤其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减租减息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又如,当“左”的错误导致根据地的工商业受到破坏,使军队供应和群众生活出现困难,根据地又及时调整政策,与商人建立统战关系,使工商业逐渐得以恢复。变中求生、变中求存,是大别山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一大亮点。

3.统一战线工作具有包容性。统一战线的主体是人,建立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但人是多样化的群体,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就要求尊重和包容差异。在大别山根据地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包容差异体现明显。在纠正了“左”偏向之后,刘邓大军和各级民主政权除对国民党军队顽固派和地方首恶分子外,其他诸如地主、富农、土顽中协从者、投诚者、保甲,以及开明士绅、中农、工商业者、知识分子等只要在政治上有一定表现,都能包容并蓄,争取团结到自己周围,为刘邓大军最终实现人民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的胜利作出贡献。

总之,统一战线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并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艰苦历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团结不同阶层的人民、凝聚各阶级的力量,使之形成一股合力,投入到伟大的人民战争之中,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的一大法宝,只有坚持好发展好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新时期进一步研究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建设中有关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如何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这一法宝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72.

[2]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三军经略中原(上卷)[M].北京: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3]徐光顺.试论邓小平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时期的军事经济思想[J].军事经济研究,1998(4)14-17.

[4]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76.

[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共黄冈地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鄂东风云[Z].内部资料,1987.

[7]刘学礼.大别山解放区土改政策演变探析[J].安徽史学,2014(6)92-99.

[8]程少明.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4)70-74.

责任编辑 张吉兵

K26

A

1003-8078(2017)02-0089-05

2016-11-20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2.22

潘晔(1966-),女,湖北罗田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戴思奇(1992-),女,湖北罗田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刘邓大军大别山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作弊
大话三国志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激战汝河
抢渡沙河
小平找牛
再见了,大别山
同处大别山,差别为何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