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西方隐私权观念的差异性

2017-03-09 19:29:50
环球市场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个人主义西方人隐私权

安 静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语系

论东西方隐私权观念的差异性

安 静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语系

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在当前多元化和文化企业全球化的进程中,隐私权问题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人由于文化差异观念的不同,而对隐私权的理解与表现上呈现了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隐私权观念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旨在充分认识中西方隐私权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隐私权;跨文化;中西方;差异

隐私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存在各个文化中。对于隐私的界定,由于民族文化,人们生活习惯的差异,而导致对隐私的理解会有所不同。

随着英特网技术的广泛使用,已经引起了许多个人隐私权问题,它还会在将来发展的过程中对个人自由的许多方面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而在网络所带来隐私权问题当中,一个关键的问题 :中西方隐私权观念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文化观念的不同。

一、隐私权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隐私权,至今尚无定论,即便在最初承认隐私权的美国也是如此。

依据布兰蒂斯和沃伦的定义,隐私权是一种独处的权力。哥伦比亚电子百科全书的定义则是“不被政府、媒体或其他机构、个人无正当理由干涉的独处权。”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认为,隐私权是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至于人的私生活不受侵犯或不得将人的私生活非法公开的权利要求。

在中国,民法学家彭万林先生认为,隐私权是指公民不愿公开或让他人知悉个人秘密的权利。张新宝先生认为,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王利明先生则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二、中、西方的隐私观

西方历史上,西方人特别注重维护自己的隐私,而在东方历史中,东方人却强调公权力,这体现了东、西不同文化的主题,同时也反映了东、西方国家间的不同特性。中西方隐私权观的差异体现如下:

(一)西方人的隐私观

从英语对privacy(the state of being free from public attention)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将privacy看做是一种人权,不能随意侵犯。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2)亲密无间;3)匿名;4)自我克制。实际上这四种隐私在某种程度上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差异表现在不同文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文化的不同会在隐私观上表现出来,西方国家一般认为隐私对于个人有如下四方面的功能;1)个人自主,个人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2)情感放松,个人有机会调节自我情感结构,能有选择地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3)自我评估,个人有机会对自我行为和经验作充分评估与认识,从而对新的行为作出选择。4)有限保护交际,个人有机会在亲情团体与正式场合之间进行思维界定,从而在不同场合作不同的交际选择,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平衡。

(二)中国人的隐私观

中国人一贯不赞成“私”,个人权利即被视为私利,中国人几乎没有私权的概念,因此在中文中原本没有一个和英文中privacy相等的词,足见中西文化在对待个人方面的不同。现在一般译作“隐私权”,其实未必确切,因为“隐私”一词原意为不可告人的秘密,而privacy主要表示个人有不被打搅的权利,有私事不必告人的权利。原因大约是我们的价值观念、传统、社会结构不同引起的,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与privacy匹配的词。社会是文化产生和生产的基础,几千年来,五分之四的中国人生活在乡村,一个家族往往几代人在村庄繁衍,大家非常熟悉,互相关心,所以直到现在人们见面问候常是“Where are you going?”等,交谈起来也是有关家庭、薪水等私人问题。然而随着中国日渐融人国际社会,世界通行的价值观也逐步在国人心中扎根,银行、车站悄悄画上了”一米线”,商家不再敢随意搜人的身,在隐私保护之下的交流愿望使QQ的火暴让业内同行艳羡不已。

三、中西方隐私差异根源

隐私观差异的根源所在即中西方文化差异中价值观念的差异。隐私是西方个人主义的直接产物,而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这里我们以美国为例分析:

中西文化的深刻差异之——对个人主义的理解。

(一)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

美国学者萨姆瓦认为,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包括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美国个人主义在价值观上的主要表现有个人隐私、个人自立、个人表现、个人自由等。在美国文化中,以空间代替围墙作为一种私人领域或隐私调节机制是十分普遍的,而且财富越大,隐私越大,空间也似乎越大,即空问与隐私成正比。个人主义对美国社会的进步作用,表现一是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口号成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动员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二是早期个人主义使美国人赢得了充分享受生活的“机会”,确保了国家的成功;三是个人主义使人们的追求多元化。总的来说,个人主义在美国历史上起到了别无他物可替代的作用,是美国文化的价值核心。

(二)中国群体主义的价值观

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们对集体或群体仍有很强的归属感。在群体取向的影响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崇尚“大公无私”等。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方面,人们被要求做到“克己守道”、“与集体或领导保持一致”。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上,强调个人是为家庭而生存的,个人的生死荣辱和家庭息息相关。群体取向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从积极方面看,中国人谦虚、谨慎、相互合作、讲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成功之时,把功劳归于集体、环境和他人的帮助。

(三)中西方对个人主义的理解

中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是利己主义的同义词,是一个贬词。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不完全是画等号的。托克维尔指出,“利己主义是一种恶习”;“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并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个人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完全是陌生的。我们已经谈到,个人主义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原则,需要在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和体制机构中才能发挥作用。中国社会的三大基本结构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绝对君主制和宗法制,都是从本质上和个人主义水火不兼容的。从文化上讲,中国人不重视个人的判断,更习惯于统一的群体的思想。中国文化中也没有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学说,没有民众参政的传统。在西方,个人的渺小是对上帝而言;在中国,个人的渺小是对整个等级制而言。中国人受到的教育和训练总是听话、服从、迎合。正是由于这种价值观和文化的差异,让中西方人对隐私有不同的理解。

四、隐私与交际

在交际中,都有哪些问题涉及中西方人的隐私呢?

(一)礼貌与隐私

礼貌同隐私的关系在英汉语言文化中是不同的。在中国人看来,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收入等是对他人的关心,是礼貌的,但在英美人看来,自己的隐私遭到了对方的粗暴干涉。

(二)工资与隐私

中国人喜欢问的另一个问题是“你赚多少钱?”但在西方,即使在家庭成员中互相也不了解精确的工资数,这并不是说家庭不团结,而是表示一个人的“隐私”和“独立”。再者,富有的人为了自身以及家庭和财产的安全,对自己的这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但并不是说他们不谈及工资。

(三)空间与隐私

西方人一般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私密感。由于这两种要求,他们经常用墙、门及夹板把个人工作或生活的地域隔起来。如果门敞开着就意味着一种邀请,你这时便可轻轻敲门以示对办公室主人的尊重,随后自然地就会受欢迎。

(四)年龄与隐私

在我国,“老”象征着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然而西方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是个人奋斗的社会。

五、结语

从文化上讲,中国人不重视个人的判断,更习惯于统一的群体的思想。中国文化中也没有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学说,没有民众参政的传统。在西方,个人的渺小是对上帝而言;在中国,个人的渺小是对整个等级制而言。中国人受到的教育和训练总是听话、服从、迎合。正是由于这种价值观和文化的差异,让中西方人对隐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种差异若不能为人们所熟知,在跨文化交际中会产生误会和很多的不便,在交际中,隐私观体现了社会文化和语境对使用语言的制约和影响,也体现了不同民族对交际方式的要求。在当今越来越广的文化交际和交流中,我们应当加强对西方人隐私观的认识,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从而使交际更加顺畅。

[1]济宁医学院外语教学部,《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2009年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3]关世杰,《跨文化交际与学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课题名称:基于陕西省教育薄弱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现状的跨文化培训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GH16B037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西方人隐私权
纳税人隐私权的确立、限制与保护
妈妈,请把隐私权还给我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12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1-19 00:41:21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北方文学(2018年20期)2018-08-28 09:44:16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青年时代(2017年7期)2017-03-28 21:41:30
亭台楼阁
时尚北京(2016年10期)2016-12-12 04:43:54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论患者隐私权保护
哈尔滨医药(2014年2期)2014-02-27 13:34:59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