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连州市龙坪镇中心小学 谭少明
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良好素质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的14岁以下儿童。农村的留守孩子越来越多, 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不仅生活在校园中,也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中,必须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实现良性互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留守儿童”大多是无心向学,作业不认真完成,学习完全没有自我约束能力。我在平时测试中作了统计发现,“留守儿童”的平均成绩要比班上其他学生的平均分低4-6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内心产生了极端、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方面具有突出的负面影响,致使一些儿童产生学业危机。学习成绩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我镇小学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0%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10%。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这样一来“留守儿童”日益成为社会和学校的难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上缺乏照顾,主动上缺乏约束。“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而一旦回来就恨不得把全部的爱都给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溺爱放纵,使子女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由于家长监督的弱化致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否则,单靠学校的教育是独木难支的。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情感空白我们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可以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和“留守儿童”交流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从家庭教育上,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近年来,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大农村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吸收“留守儿童”住校。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政府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形成“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只有我们一起努力,“留守儿童”才能在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