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芸芳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9)
实现中国梦需要激发社会活力*
□陈芸芳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9)
中共十八大胜利闭幕后,习主席再次重申了“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的中国梦。如何将理念中的梦想变为真正的现实,就必须针对如何一步一步实现中国梦作出系统、具体、深层的分析。以社会活力为推动力,激发社会中人及社会机制的活力,从而在更现实的意义上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激发;社会活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经济、政治、思想上的大解放,从根本上讲更是社会活力得到了一次深层激发。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处处彰显着活力,在“活”的大环境中,为个人自主创业、开发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开创了经济发展、政治和谐、文化昌盛的良好局面;在“活”的大环境中,我国对制度的制定、理论的树立、道路的开展充满了自信;恰是这样“活”的大环境感召下,党中央重申了实现中国梦的划时代构想。只有将社会中蕴藏的全部活力充分激发和释放,才能把我国建设成和谐、稳定、富强、繁荣的现代化大国,早日完成中华民族振兴繁荣的伟大梦想。
“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是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新表达,习主席在十二届人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必须走中国式道路、弘扬中国式精神、凝聚中国人力量。”
(一)社会活力引导了中国式道路的正确方向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下社会活力日益开放和激发的情况下实现的。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我国建设成为和谐、稳定、富强、文明、繁荣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
社会活力衍生为当今时代的热点政治术语,这是构建民主、和谐、文明社会目标的本质诉求,同时亦是践行“民族复兴、振兴中华”伟大中国梦的必然选择。社会活力是整个国家与社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亦是人们生产、实践与生活状态的统称,其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机制因素贯穿着整个过程。社会划时代的进步发展,我国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活力都得到了大肆焕发,社会变得更加理性、自由和开放,社会活力日益呈释放趋势。
(二)弘扬中国式精神需要将社会活力作为智力支持
中国式精神,指的是弘扬爱国主义与倡导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划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每一个时代的精神体现,是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大环境下的时代创新。积极向上正能量的社会活力,必然会在物质领域呈现出相应的积极作用。弘扬与实现中国式精神的路径中,更须精神领域的自觉、自省与自信这三个方面的中国式精神建构因素,这种因素都是社会活力的来源,是中国式精神在社会主义国家积极的表现。
(三)社会活力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群众基础
习主席提出了“只有凝聚中国力量,才能实现中国梦。”。中国社会的发展最终归结于民众的共富与共享。由此,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才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牢靠根基,这种力量最终归结于民众力量的集聚。集聚各族民众的共识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共识的集聚就是正能量的集聚,亦能凝聚人们的向心力与同心力。同时,凝聚中国力量也就是要集聚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民众力量的综合,只有确保人们主体性地位的充分发挥,中国社会民众的巨大活力才能全部彰显,社会民众凝聚的巨大力量才能完全发挥。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离不开社会活力的激发,社会活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生命力。人是社会的构成主体,要想社会有活力,人就必须有活力。
3.向烧杯中注入约80 mL开水,将注射器垂直插入开水中使白磷在水面以下,用手轻压活塞,防止注射器内气体体积膨胀,使活塞弹出,待白磷燃烧后,将注射器取出观察。
(一)人的活力是社会活力的实质归属
社会活力是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所有人的不断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阐明了人的活力才是社会活力的实质归属。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这种活力必然在个人主体、民众主体和社会主体中产生,来自于这些方面的社会活力属于层次水平不同的多种活力。个人活力属于构成社会活力的微观基础,只有激发组成个体的个人活力,才能迸发出巨大的社会活力。民众活力主要是队伍、团体等的综合活力,是依据各种关系维系在一起的集聚活力和协作活力。社会活力是这一切活力的综合体,它完全超乎了这个构成体包含内涵能量的整体活力,这些活力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是以人为构成要素来开展的,归根结底,社会活力的的实质归属于人的活力,只有激发人的活力,社会活力才能得以充分彰显。改革开放以来,无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脱颖而出,也正是人的活力的迸发才映射出社会的生机勃勃。十八届三中全会倡导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解放人的思想,开创崭新的发展机制,确保每个人的活力都能得到释放。
(二)激发人的活力助推社会活力
纵观中国发展史,古代就提出了“民本思想”、“仁治思想”,这是对于人民地位、价值的认可和肯定,也充分验证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助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激发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说我国古代的繁荣景象与其具有必然的关系。我国的近代史,是充满屈辱和血泪的奋斗史,在空前绝后的民族、社会危机冲击下,我国人民挺起脊梁进行无数次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斗争,众多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着活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建党以来,党中央十分注重民众的主体性、创造性,创立了工农联盟,一切以人民为重,在党的正确指引下开展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成功奥秘,就在于将蕴含在社会上的各种资源、主体的巨大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表明了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正确指引下,必须注重人的主体化作用,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就是社会活力彰显的外在体现。五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一体的构建方面,富强指民众、个人的富强;民主就是民众的广泛积极参与;文化指民众的取长补短,兼容并包;生态指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调节、可持续发展;和谐指多层次、多角度的协调和统一,各方面都要彰显巨大的社会活力,以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思想解放激发社会活力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命运转折的最佳抉择,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必经路径。回想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的成就,就在于思想的解放破除了禁锢民众思维的枷锁,改革开放顺利开展并指引我们突破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禁锢,认真总结思想错误的教训和进行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创设重要的历史条件和逻辑前提;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改革开放奠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准确判断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为改革开放找到根本的现实依据和出发点;明确确立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改革开放提供唯一的评判是非得失的客观尺度。分析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宏伟、远大社会目标的实现,前提就是摆脱思想的束缚,排除一切固化思想的纷扰,为社会注入生命活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多年来所取得的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归功于具有思想解放这个大法宝。一个民族,只有思想解放、思维活跃,才能充分激发巨大的社会活力,为社会实践提供牢靠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撑。
(二)体制改革彰显社会活力
习主席提出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目的就是确保人民都能安居乐业、过上安康富足的生活。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从根本上实现人民物质、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经济体制变革,使得生产力在根本上得到开创与发展,完全激发出经济社会的生机和活力。政治体制的变革,保证人民人人平等,构建民主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制度构建增强社会活力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我国各项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空间,制度变得更加公正、更加理性,民主制度的建立充分调动了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它是能激发社会活力、调节社会关系、推进社会发展的政治制度。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彻底消除了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遵循“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确保社会主义沿着民主化、法制化、有序化的轨道发展。社会活力在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助推效果,实现了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四) 文化发展丰富社会活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传承过去、发展当代、规划未来。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明、深厚文化和精神自信的社会主义政党。自建党之日起,共产党就扮演着传承和弘扬民族先进文化的角色,并始终坚持运用先进文化指引经济发展的方向、集聚民众的力量,切实推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倡导国家的民主、文明、富强、和谐,也是倡导社会公正、法治、自由、平等,亦是倡导个人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从国家、社会与个人这三层面提出了相应的价值导向,这无疑破除了以往单一模式的文化信仰,形成了一个多维的命题,是多维的统一,有利于破除社会的个人崇拜,从而保障社会活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以先进的文化事业与产业为依托,努力实现中国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必须具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题材丰富”兼容并包的态度,这样,文化建设的道路才会畅通无阻,焕发巨大的生命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
[4]李忠杰 .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11.
[5]董卿,欧阳康.社会活力:中国道路的动力机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5).
B822.1
A
1008-4614-(2017)04-0050-03
2017-7-26
陈芸芳(1983— ),女,福建龙岩人,硕士,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