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发扬人和优势论

2017-03-09 14:35付开镜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心思思潮刘备

付开镜

(许昌学院 魏晋文化研究所,河南 许昌 461000)



刘备发扬人和优势论

付开镜

(许昌学院 魏晋文化研究所,河南 许昌 461000)

刘备建立功业的政治基础是人和,人和的政治背景是人心思汉。刘备在兴复汉室的进程中,缺少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却拥有人和的社会优势。刘备通过践行讲信、宽仁、坚忍、尊贤等行为,充分利用并发扬光大了人和的社会优势,从而弥补了其志在兴复汉室力量的不足。刘备抢占荆、益对其名声损伤不大。随着人心思汉社会思潮影响的渐弱,刘备尽管具有了人和的优势,其兴复汉室的理想依然没能实现。

刘备;蜀汉;人和;民心思汉

把天时、地利、人和放在一起比较源于孟子。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所说的天时,意指一定的气候条件;所说的地利,意指一定的地理优势;所说的人和,意指民心所向。前二者均属于自然条件,后者属于社会条件。因为天时易变,而地利不易变,因此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但是孟子最终强调人和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民心是决定社会变化的关键,即强调人事的作用。所以三者之中,孟子看好的是人和。一般认为,三国的鼎立,与曹、刘、孙三方均取得了他方不可享有的优势密不可分,即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尽管这种观点受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大,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历史实情相符。人们用“天时、地利、人和”对三国时曹、刘、孙三方建立政权的原因进行分析,把天时解释为时代机遇,这与孟子所说天时有所不同。对于曹操享有的天时,孙权享有的地利,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对于刘备享有的人和,理解起来却相对复杂,值得解读。

一、人和的背景是民心思汉

《辞源》解释人和为:“人民的欢心。”[1]159可见人和之“人”是指社会上的多数人,其中包括大量的小民在内。所谓人民的欢心,当然是指人民对其个政府或者领导集团的喜爱和拥护。刘备具有的人和,其基本内容是民心思汉,这是东汉末年和三国之初形成的一股社会思潮。这种思潮主要表现为,当时因为社会处于动乱状态,广大人民怀念汉朝盛世时安定的生活,从而引发了对汉朝皇族后裔刘备浓厚的拥戴感情,渴望刘备能够兴复汉室,并安定天下。

民心思汉的社会思潮,始于西汉末年王莽代汉建新之后。当时王莽建立新朝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天下小民没有得到任何改革的好处,而社会上层也未得到收益,因而,“天下咸思汉德”[2]505,在社会上就出现了一股思汉的思潮。当时的民心思汉,所思的主要是汉朝的社会制度。汉朝的社会制度之所以让世人怀念,在于汉朝先后以黄老学说和儒家学说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建立起顺应民意的制度,从而使得天下小民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民心思汉,在于人民热爱汉朝的长期稳定的社会生活。没有西汉的盛世,就没有王莽统治时期的民心思汉。没有东汉长期的安定生活,就没有东汉末年三国之初民心思汉社会思潮的产生。

经过黄巾起义,东汉中央政府皇帝的权威丧失殆尽。各地军阀混战不已。当此之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下的广大民众,又开始怀念起汉朝和平时代的生活,是为东汉末年民心思汉的主要原因。东汉末年的民心思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就社会上层来看,有一批士人对汉朝怀有浓厚的忠诚情感。

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在朝为官,竭力维护汉朝皇权。所以刘备称汉中王时策书就说:“思汉之士,延颈鹤望。”[3]944这话虽有夸张成分,但却也道出当时社会的事实。这批士人中,有些尽管已成为当时政治实力派曹操的下属,但心中拥护的却是汉朝皇帝。他们中间,有的公开支持汉朝皇帝,有的暗中同情汉朝皇帝。如在曹操集团中,尽管曹操用尽各种手段,希望得到其集团中各类人才的归心,但是,他们依然拥护汉朝政府,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十分反感。这些官员,有直接从事政变活动者,如在许昌暗中与刘备联手、准备发动灭曹政变的董承等;还有心中拥护汉皇者,如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等。这些人都认为他们是汉朝的官员,而不是曹操手下的官员。

还有一些士人,深知皇权为曹操侵削,因此他们的思汉情结就投向了具有仁者形象的“皇叔”刘备身上,希望通过刘备的努力,兴复汉室。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官员对刘备的信任之上。

为何这些人把对拥戴汉朝的感情投放到刘备的身上?原因有三:一是从血缘上看,刘备是皇族出身。二是从理想上看,刘备具有鸿鹄之志和英雄气概。三是从品德上看,刘备具有仁者形象。三大原因中,血缘是基础,理想是补充,品德是关键。而在汉朝皇族中,唯一具备这三个条件者,只有刘备一人。当时汉朝士人中看好刘备者大有人在。例如,刘备归属徐州牧陶谦之后,陶谦就上书朝廷,表其为豫州刺史,驻兵小沛。陶谦临死时,对别驾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3]873对刘备看好的并不只是陶谦一人,此时下邳陈登、北海相孔融也非常看好刘备,认为刘备是徐州牧的最佳人选。陈登对刘备说:“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刘备回答:“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陈登说:“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孔融也对刘备说:“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3]873刘备于是领徐州。这三人完全是为汉朝国家着想,才选择刘备为徐州之主。

建安五年(200年),刘备到荆州依附刘表屯住新野。当时,中原动荡,荆州却一派平安气象。在荆州避难的中原士人与荆州本土的豪杰,多渴望建立功业,“刘备的到来激发了他们的政治热情”[4]2,归附刘备者“日益多”[3]876。刘表病笃时,尽管与刘备存在矛盾,还是托后事于刘备,对刘备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3]877刘表是汉室宗亲,远比刘备和当今天子血缘密切。刘表不把荆州之位传给儿子,而想把位子传统给刘备,至少说明他心中还是以汉朝大局为重。

其二,广大社会底层百姓对汉也还有深刻的怀念之情。

因为当朝的汉帝,已为曹操所控制。故而,小民对汉朝的感情,不是直接表示对汉朝皇帝的忠诚,而是表现在对“皇叔”刘备的信任上。刘备在投靠刘表之前,与治下社会下层人民接触时间都不长,故而,小民对刘备的情感,谈不上深厚。到了投靠刘表时,刘备有一段较长时间的稳定生活,因此,社会下层民众对刘备的认识就相当深入了。这时百姓对刘备的爱戴,主要体现在刘备从荆州南撤之时跟随者甚多。史称:“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3]877显然,这些跟随刘备的百姓,应该是出于自愿。百姓为何在当时要跟随刘备南下,而不乐于受到来自北方皇帝身边的曹操的统治?说明当时曹操在底层百姓心中的形象不容乐观。

广大社会底层百姓对汉朝政府的怀念,还表现为对曹操统治的不满上。中原小民的思汉情结在关羽攻打襄樊之战中也表现出来。这就是南阳之民响应关心攻打襄阳而爆发的起义。

二、刘备努力发扬人和优势,树立仁者形象为兴复汉室做了最大努力

刘备兴复汉室的雄心,一方面源于他志在建功立业的功业观。另一方面,又与当时民心思汉的社会思潮相关联。民心思汉的社会思潮为刘备兴复汉室之志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

刘备作为汉中山靖王之后,与东汉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相当疏远。“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5]807实际上已是是非难辨。但是,刘备却满怀兴复汉室的雄心。东汉皇族的后裔,大有人在,如身在在益州的刘璋,身在荆州的刘表,都是地方上的实力派人物。如果他们具有兴复汉室之志的话,远比刘备基础好。可是,他们都只知道守卫自己的一块地方,只会坐观天下之变。唯独只有刘备胸怀兴复汉室之志。刘备以汉高祖和光武帝为其事业的榜样,这是他兴复汉室的内在动力。故而刘备能够在没有任何政治优势的环境下,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出来。

作为皇族疏属中的寒士,刘备生活在基层社会。因此,刘备对基层社会人民的思想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与刘璋、刘表截然不同。刘备也深深理解基层社会人民的思汉情结。因此,如何利用民心思汉这一重要的社会资源,就成了刘备建功立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民心思汉这一社会思潮,不只是刘备一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许多人也会有相同的感受。只是,民心思汉对其他人的感受,与刘备有所不同。刘备不但具有效仿先人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的志向,而且还接受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刘备早年师从儒学大师卢植,虽然“不甚乐读书”[3]871,但这一段读书生活毕竟让他受到了正宗儒家思想的熏陶。刘备后来与陈元方、郑康成交往,二人均以儒家思想为人生指导,因此,这二人对刘备崇尚儒家思想影响应该较深。汉朝自武帝以降,便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而汉朝的强盛,与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不无关系。刘备一方面对儒家思想有过研习,另一方面,又熟知汉朝利用儒家思想治国的方略。因此,儒家思想在刘备思想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刘备乐于利用和发扬光大人和的思想根基。

刘备要兴复汉室,却一无所有:没有雄厚的政治地位,没有丰厚的经济后盾,也缺少血亲兄弟。这与曹操、孙权等人完全不同。刘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去建立复兴汉室的宏伟功业。因此,刘备在洞察民心思汉的社会思潮之时,也就十分重视运用民心思汉这股社会思潮为自己兴复汉室的宏伟功业服务。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刘备努力修炼德行,希望以德服人,藉此以取得天下人的信服与支持。史称刘备“弘毅宽厚”[3]892,待人真诚。如刘备曾与赵云“同床眠卧”[3]948,同床眠卧的意义就在于刘备把赵云当作嫡亲兄弟看待。刘备为平原相时,“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3]872刘备修炼德行在其死前对儿子的遗嘱中也充分表现出来,他叮嘱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唯善唯德,能服于人。”[3]891以德服人的处世原则,使得刘备具备了曹操、孙权二人没有具备的人和优势。

另一方面,刘备以儒家的信义为人生指导,充分信任人才,尊重贤能之人,实为采取了用人的上乘之道。刘备吸纳人才的总体思路是以德服人。这与曹操、孙权采取的策略有极大的不同。因此,清代学者赵翼说:“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6]140所谓性情相契,就是以德服人。

曹操攻襄阳,刘备与部下南逃,随从的民众有10多万,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3]878东晋史家习凿齿因此赞扬说:“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3]878

三、刘备抢占荆、益对其具备人和的优势损伤不大

刘备被时人称为英雄,“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3]643但是,刘备长期没有自己的地盘,经诸葛亮的指点,方才有了复兴汉室的战略。而这个战略,关键之处在于占有荆、益二州,但荆州属于刘表、益州属于刘璋。这二人虽是朝廷任命的地方要员,但所占之地已经“私有化”。因此,刘备要成为这二州的主人,定然要突破儒家的仁者形象,“这在理论上和道义上都不能不使刘备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7]35刘备后来的所作所为,也说明他突破了儒者仁义的形象。刘备入川助刘璋攻张鲁时,庞统曾提示刘备“权借”益州以定大事,刘备却说:“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3]954刘备采取与曹操相反的政治行为,正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人心的价值。但刘备要建立兴复汉室,定然要夺取刘璋的益州。事实上,刘备也正是利用诡诈之计夺得了益州。因此有人评价说,刘备一方面重视信义,另一方面,却又“诡诈有加。”[8]57

不过,刘备的诡诈行为,似乎对其人和的美名没有多少影响。这是因为:

其一,无论荆州还是益州,都是汉朝的土地。荆、益不为刘备所取,则日后定为曹操或孙权所取。刘表、刘璋二人和刘备均为汉朝皇族宗亲。无论刘表的荆州、还是刘璋的益州,流转到刘备的手中,在时人看来,总比流转到曹操或孙权手中要好。而且刘备是汉室后裔中少有的英雄,德才远超刘表、刘璋。要兴复汉室,刘备是最佳人选。因此,刘备占有荆、益,远比其他异姓诸侯占有这二州合乎情理。而且即使刘备称帝,毕竟没有改朝换代。

其二,当时的朝廷控制在曹操手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表明他不是汉朝的忠臣。而且曹操祖父身为宦官,东汉末年,宦官与皇帝联合镇压天下士人的党锢事件尽管已成历史,但是,毕竟时间相隔不远,人们记忆犹新,知识阶层对宦官的仇视必然造成对曹操素无好感。而刘备却以仁者的形象出现在天下,思汉之人因此希望通过刘备的努力来兴复汉室。在曹操集团中,可能存在看好刘备者,只是没人敢于表露出来。

其三,刘备在荆州时,已取得了一大批人才的支持。刘备占有益州后,对益州士人择才而用,并无歧视。甚至刘备所重用的黄权因刘备夷陵之败降魏后,刘备对其家人照顾有加,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3]1044

因此从总体上讲,刘备的仁者形象并未因占有荆益而受到严重损伤。

四、人和优势不足以让刘备实现兴复汉室大业的原因

尽管民心思汉,但是,伴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方实力派成了刘备实现兴复汉室的巨大阻力。刘备最终在没有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之际,病逝于永安城中。刘备为何没有在民心思汉的有利条件下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呢?这是因为:

其一,五德运转学说已经成为世人深信的一种重要社会思潮,这种思潮足以减削民心思汉的社会能量。曹操集团、孙权集团中不少人深信汉朝难以复兴,同时渴望通过改朝换代跻身于社会上层,取得政治、经济的权益。因此,天下思汉的社会思潮,受到了五德运转思潮的严重侵蚀,从而降低了民心思汉的社会力量。

其二,汉朝桓、灵二帝的政治形象太差。两位皇帝在位期间的倒行逆施,削弱了汉朝政府的正面形象。这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利用宦官,对代表社会正义的士大夫阶层进行残酷无情的打击,严重伤害了知识阶层对汉朝政府的感情,使得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开始疏远汉朝皇帝,相信汉德已衰。袁术、袁绍兄弟后来的倒行逆施,正是他们利用了士人对皇室的反感情绪。同时,二帝在位期间,政治黑暗,社会小民的利益也受到严重损害。因此,汉朝积累数百年的“民心”优势,受到严重破坏。

其三,刘备白手起家,没有政治基础,也没有经济基础。他唯一的优势,是血亲关系。因此,刘备要建功立业,一时间很难取得大批社会人才的支持。及其投靠刘表之后,方才有一个较为安全的安身之所。到此时,刘备可能取得的地盘已残存不多。这使他失去了争有天下的“天时”和“地利”,而只剩下人和一点优势可以为之努力了。幸好有诸葛亮为其出谋划策,提出了隆中对策,为其发扬光大人和的优势指明了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社会下层,都已感觉到汉朝复兴希望的渺茫,也就必须面对现实,接受了现实政治集团的统治。刘备死后,诸葛亮与姜维等人进行北伐活动时,民心思汉的社会思潮已经衰落,因此,他们的兴复汉室的北伐,已经难以取得当时天下之人的响应了。

刘备所占有的人和优势是两汉多位贤能皇帝以及大批良吏积累下来的一笔丰厚政治资源,刘备因为具有皇叔身份,就有了积极利用这笔资源的先决条件,树立起自己的仁者形象,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行为,发扬光大了人和的优势,从而为其兴复汉室拓展了民心的根基。

尽管刘备至死也没有完成兴复兴室的大业,但在天下英雄人的眼中,刘备依然成为当世英雄。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3]875刘备之所以为世人称为英雄,不只因为有兴复汉室的大志,而且还因为他能够努力发挥人和的优势。曹操与孙权缺少这种人和基础。从用人上看,曹操、孙权也在努力打造人和的政治环境,也通过优待人才的多种方法,取得了天下许多人才的支持。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曾对刘备说过:曹操最终占胜袁绍的原因,“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而孙权的优势,不只在于“国险而民富”,还在于“贤能为之用”[3]912,强调了二人在人事上的作用。不过,人事毕竟与人和有异,诸葛亮的着重点在于曹操、孙权二人都重视对高级人才的有效使用上,而没有涉及到民心即广大小民心理取向的问题。因此二人缺少刘备所具有的人和政治根基,而刘备从事兴复汉室的人心基础,要比曹孙二人优越。这是刘备处于劣势基础上能够建立蜀汉的重要前提。

刘备“名微人鲜,而能龙兴凤举”的原因[9]347就在于他把复兴汉室的功业之道,根植于社会上民心思汉情结的凝聚,开拓于个人仁者形象的树立,形成于性情机契者的倾心拥戴,在群雄逐鹿中,“信义著于四海”[3]912,“能得人死力”[3]882。在荆州时,当地所产生的人才,绝大多数成为效力于刘备的重要力量,“他们对蜀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0]19占领益州后,又取得了益州士人的广泛支持。

总之,刘备通过充分利用人和的优势,弥补了兴复汉室缺乏家族力量的缺陷,取得了社会上下较为广泛的支持,最终建立了志在统一天下的蜀汉政权,并以一州之地,与中原政权竞争天下。正如西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所说:“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岖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11]2649

[1] 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范 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 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黄 昊.蜀汉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D].合肥:安徽大学,2011.

[5]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 赵 翼.廿二史札记[M].王树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2001.

[7] 张大可.论刘备[J].成都大学学报,1987(2):33-38,78.

[8] 张作耀.论刘备[J].文史哲,2002(2):55-60.

[9] 常 璩.华阳国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10] 黄 鹂.蜀汉政权荆襄人才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2.

[11]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1.

(责任编辑:陈道斌)

Advantage of Human Unity Carried Forward by Liu Bei

FU Kaijing

(Institute of Wei-Jin Culture,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China)

The power base for Liu Bei’s achievements is human unity.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human unity is that the people have been looking forward the revival of the Han Dynasty. In the process to rejuvenate the Han Dynasty, Liu Bei had neither power base nor economic base, he possessed the human unity. He made full use of the social advantage of the human unity and carried it forward resorting to being Honesty, forgiveness, kindheartedness, respecting talents. It did not damage Liu Bei’s reputation to occupy Jingzhou and Yizhou. Afterward, the people gradually lost the enthusiasm for the revival of the Han Dynasty, accordingly, Liu Bei lost the advantage of the human unity, the revival of the Han Dynasty was not brought into being.

Liu Bei; Shu-Han regime; human unity; the people have been looking forward the revival of the Han Dynasty

2017-06-12

付开镜(1966— ),男,湖北枣阳人,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

K263

A

2095-4476(2017)07-0005-05

猜你喜欢
心思思潮刘备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她的小心思
蜘蛛的一生
读懂刘备
刘备与徐州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刘备的爱
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