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泰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刘淇《助字辨略》研究现状述评
彭国泰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助字辨略》是清代学者刘淇所撰的虚词训释专著,近30年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题性两类,其中专题性研究又可分为基于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的研究。目前,学者们对其基本情况的研究已较为全面,但存在视角类似、重复研究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从研究视角的选择和研究深度的提升两方面入手。
刘淇;《助字辨略》;虚词;训释学
《助字辨略》是清代学者刘淇所撰的一部虚词训释专著,在古汉语虚词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影响,在汉语虚词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尔雅之功臣,藻林之金鉴”(《助字辨略·卢序》)[1]。
由于在训诂、语法、方言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近30年来,《助字辨略》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据统计,目前专门研究《助字辨略》或与之相关的论文已达40多篇。对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陈行知《〈助字辨略〉研究述评》[2]一文曾从性质定位等七个方面进行过述评。该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存在三方面的不足:其一,文献搜集不够到位,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没有被提及;其二,对论文发表其后新出现的研究成果无法涉及;其三,分类不够科学,对一些重要成果(如刘淇的虚词观研究等)的关注度不够。因此,有必要在其基础上对《助字辨略》的研究现状重新进行审视和述评,使学者们对《助字辨略》的研究现状具有系统、全面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更深层次的研究。
学者们对《助字辨略》的研究可分为综合性研究和专题性研究两大类。综合性研究主要对其基本情况进行论述,专题性研究则是从某一视角切入研究。相较于综合性研究的面面俱到,专题性研究由于切入点较小,一般更具深度,其成果也更为出彩。
(一)《助字辨略》的综合性研究
综合性研究成果以著作的评介和学位论文为主。前者主要是语言学史类著作中的评介,如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4]等;后者则专门对该书进行分析,如张鹏丽硕士论文《〈助字辨略〉研究》[5]、崔雪艳硕士论文《〈助字辨略〉初探》[6]、邓文琦硕士论文《〈助字辨略〉研究》[7]等。此外,还有少量早期的期刊论文,如张同忠的《“尔雅之功臣,藻林之金鉴”——论刘淇和〈助字辨略〉》[8]、廖振佑《刘淇〈助字辨略〉三题》[9]等。这些成果对《助字辨略》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包括:产生背景、作者生平、成书过程、体例编排、内容特色、训释方法、成就不足、地位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介绍。著作的评介一般篇幅较小、内容简单;论文的分析虽稍有侧重(如张鹏丽《〈助字辨略〉研究》[5]侧重于分析刘淇的虚词观及其成就不足,崔雪艳《〈助字辨略〉初探》[6]侧重于对编排体例、训释方法的统计分析),但对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均有介绍,较为全面。
综合性的研究有利于读者对《助字辨略》基本情况的掌握,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但即便有所侧重,研究的深度仍逊色于专题性研究,内容上也多有重复,难以为继。
(二)《助字辨略》的专题性研究
相较于综合性研究成果内容的相似,专题性研究由于选择视角的不同,成果也较为多样化。根据研究视角的差异,专题性研究可以分为基于内部视角和基于外部视角的研究。基于内部视角的研究主要从《助字辨略》自身特点切入,包括性质界定、虚词观、收词引据、训释方式、成就不足、与其他同类专著的对比研究等六类;基于外部视角的研究则是从《助字辨略》自身内容特点以外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包括语法化研究等。
1.基于内部视角的研究
(1)关于《助字辨略》的性质界定问题
其实,三种观点各有道理,但都具有片面性。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三种观点,在于学者们界定时选择的角度不同。从研究对象上看,《助字辨略》研究的是虚词,而虚词是汉语的语法手段之一,从这一点上看《助字辨略》属于语法学著作;从训释方法上看,《助字辨略》采取训诂方法,训释虚词词义,可视为训诂学著作;从撰著主旨上看,《助字辨略》注重探讨虚词表情达意、为“构文”服务的功能,也可以看作文章学著作。可以说,《助字辨略》是一部综合性的研究专著,对其性质的界定虽有助研究,但界定不宜过严。
(2)关于刘淇虚词观问题的研究
所谓虚词观,就是刘淇对虚词的认识,内容上主要包括虚词的作用、类别和演化。
关于虚词的作用,张鹏丽和陈明富的《刘淇的虚词观与〈助字辨略〉的释词法》[18]、郭灵云《清人虚词研究中的语法思想——以〈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为例》[19]认为刘淇对虚词作用的探讨主要从“构文”出发,重点阐述虚词在“构文”中表达情感、语气的作用。
在虚词的分类方面,刘淇将虚词系统分成30类,在古汉语虚词研究史上为首创,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有的学者对创设的类别进行研究,将各类虚词与现代汉语的词类进行对比,认为所收的虚词涵盖了代词、副词、连词、助词、介词、语气词、叹词等多种词类以及一些非词类术语,如郭灵云《清人虚词研究中的语法思想——以〈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为例》[19]、邓文琦《〈助字辨略〉对“助字”的认识》[20]、李丹丹《〈助字辨略〉虚字再分类》[21]等;也有学者对刘淇的分类进行评价,多认为刘淇首创虚词分类体系值得肯定,但也存在标准不统一、混乱交叉等不足,如宋开玉《〈助字辨略〉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11]、张鹏丽和陈明富《〈助字辨略〉的瑜中之瑕》[22]等。
在虚词的演化发展方面,郭灵云《清人虚词研究中的语法思想——以〈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为例》[19]、范桂娟《从〈助字辨略〉看刘淇的虚词观》[23]认为刘淇对“实词虚用”现象的认识和《助字辨略》由实到虚的释义体例表明刘淇已产生了朦胧的实词虚化思想,初步具有虚词历史发展观念。
综合来看,学者们对刘淇虚词观问题的研究已较为细致、深入,认为刘淇具有较为先进的虚词观念,这是值得肯定的。
(3)对《助字辨略》所收录的虚词和引据的研究
《助字辨略》收录的虚词和引据,种类多、范围广、时间跨度大,为词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线索。目前已有学者对其收录的虚词进行断代或类型研究,如徐望驾的《〈助字辨略〉的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初探》[24]和《〈助字辨略〉和中古汉语虚词研究》[25]、徐望驾和曹秀华的《〈助字辨略〉的中古汉语虚词研究初探》[26]等文章就对其中的中古汉语虚词和近代汉语虚词进行研究,认为《助字辨略》是系统研究中古和近代汉语虚词的先驱之作;白冰《〈助字辨略〉中的宋元口语语词举隅》[27]从《助字辨略》收录的近百则宋元口语语词中选择较为典型的11个进行考释;褚红等学者《〈助字辨略〉方言词考释九则》[28]《〈助字辨略〉方言词零札》[29]对《助字辨略》中的方言词进行考释,并与《汉语方言大词典》进行对比。而在引据研究方面,刘建明《论刘淇〈助字辨略〉的引据》[30]分析归纳了引据的特色与不足,认为其特色在于:收录广博而又严格断限,排比引据、汇证求义,重视异文比勘训释,收集方言语词求义,博采众人之成说以批判论证;不足则在于:引据多非原始材料,引文存在错讹,部分词条仅有孤证等。
综观学者们对《助字辨略》收词引据的研究,在选取的研究视角、对象上较有创新性,研究也较有意义。目前这方面成果仍较少,且多半只停留在浅层的分析、考释阶段,未来可继续开拓、深入。
(4)对《助字辨略》训释形式的研究
《助字辨略》的训释形式也是研究中关注较多的点,研究成果可以分为训释方式、具体方法和训释术语三类。对于训释方式,刘淇在《助字辨略·自序》中已明确规定“训释之例凡六”[1]: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学者们对训释方式的分析多在这六种方式的基础上,以“解释+举例”的形式进行,如张鹏丽和陈明富的《刘淇的虚词观与〈助字辨略〉的释词法》[18]*张鹏丽和陈明富的《刘淇的虚词观与〈助字辨略〉的释词法》除了分析刘淇规定的6种训释体例之外,还增加了“转相训”“实字虚用”两种。、邓文琦《〈助字辨略〉的释词方式》[31]、崔雪艳《〈助字辨略〉训释词义的方法》[32]*崔雪艳《〈助字辨略〉训释词义的方法》还分析了6种训释体例的成就与局限。。而对于训释的具体方法,学者们的看法则不尽相同。郑天一《〈助字辨略〉虚词研究的文化基因透视》[33]将《助字辨略》的研究方法概括为整体研究法、关系分析法、位置分析法和语气分析法四类。而徐望驾等学者的《〈助字辨略〉和中古汉语虚词研究》[25]《〈助字辨略〉的中古汉语虚词研究初探》[26]则认为其研究方法主要有:排比例句,揣摩词义;比较分析,辨别异同;以今证古,方言求义;因声求义。邓文琦《〈助字辨略〉的释词方式》[31]的观点也与徐氏相近。总体来讲,学者们对训释方法的概括存在差异,主要跟研究视角不同相关,郑氏侧重于思维方式,而徐氏、邓氏则侧重于内容本身,故而看法不一,又各有道理。对于释词术语的研究,主要有张鹏丽等学者的《刘淇的虚词观与〈助字辨略〉的释词法》[18]《试析刘淇〈助字辨略〉释词术语》[34]等,将刘淇分出的虚词类别作为释词术语分成诸“辞”训释术语和其他训释术语两大类,并与现代汉语的词类相对应进行分析。
在训释形式这方面,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较为接近,多有重复,如果要继续研究,则必须“突破先前研究的藩篱,寻找新的研究视角”[2]。
(5)对《助字辨略》成就与不足的评价
《助字辨略》自问世以来,众多学者均有对其成就及不足进行过评价,如张鹏丽和陈明富《〈助字辨略〉的瑜中之瑕》[22]《试论〈助字辨略〉的成就与不足》[35]认为《助字辨略》在体例编排、虚词分类、训释方法、收词收据等方面取得许多首创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统一、不严谨等问题。林归思《古汉语虚词的研究传统及其变革》[36]一文认为《助字辨略》使用训诂学的方法解释虚词意义,对“辞例式虚词研究”具有启蒙意义;针对虚词作用提出注重虚词表情达意的“性情”说,是“由注重声气作用到注重语法作用的一大进步”。黄茜《刘淇和他的〈助字辨略〉》[37]认为其成就还在于取材广、收词多,尤其是重视收录方言俗语,开创了大型虚词词典编撰的先河。徐望驾《〈助字辨略〉和中古汉语虚词研究》[25]从中古汉语虚词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助字辨略》在大规模研究中古汉语虚词方面具有开创之功,释义基本可信、偶及语源推求,能为后来的辞书编撰提供资料和修正某些失误,对中古汉语词汇史、语法史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但在虚词的释义、材料运用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失误和不足。
除此之外,在综合性研究和专题性研究的成果中,也有不少学者对《助字辨略》的成就、价值、影响、价值等做出评价。总体来看,学者们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体例、分类、取材、收词、释义等方面,既肯定其成就,尤其关注首创性的成就,同时,对其不足也有客观认识,体现出全面而辩证的学术眼光;但评价的着眼点大多相似,较少有学者(如徐望驾等)能从新的角度发掘和运用《助字辨略》的成就与价值。
其实,针对《助字辨略》的成就与不足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助字辨略》对于古汉语虚词研究乃至汉语研究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对于汉语的演化与使用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其收录的虚词和引据材料有助于证明哪些观点;《助字辨略》存在的不足应当如何完善,纵使前人如杨树达、刘师培等已经对《助字辨略》进行详尽的批评与补正,但其中仍有部分失误尚未被修正,需要我们校正、完善。遗憾的是,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可以考虑从这些方面着力进行。
(6)与其他同类专著的对比研究
对比,是一种良好的研究方法,能凸显研究对象的特点。在古汉语虚词的研究史上,从元代卢以纬的《语助》开始,各种虚词研究专著逐渐出现,数量不少。与这些同类型的研究专著进行了对比研究,有助于发现《助字辨略》的特点与不足,有助于形成更全面的认识。总结起来,学者们主要将《助字辨略》与同时期的另外两部虚词研究专著——清代袁仁林的《虚词说》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进行对比研究。
将《助字辨略》与《虚字说》进行对比研究的,以王元梅硕士论文《〈虚字说〉与〈助字辨略〉的比较研究》[38]为代表。该文从成书概况、虚词理论、语法思想、研究方法、价值与不足等几方面对两部专著进行了对比。总体来看,选取的对比项较为全面,但真正对比差异的成分不多、对比较的结果缺乏总结,且更偏重于《虚字说》的分析,对《助字辨略》的分析较少。
将《助字辨略》与《经传释词》进行对比研究的较多,有马清福《刘淇的虚字以表性情论——〈助字辨略〉与〈经传释词〉等书的比较》[17]、史舒薇《〈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39]、刘建明《〈助字辨略〉〈经传释词〉比较略述》[40]、翟悦英《〈助字辨略〉与〈经传释词〉虚词训释比较研究》[41]、居加一《〈助字辨略〉与〈经传释词〉虚词研究比较》[42]等。总体来看,两部专著的对比主要集中在内容体例、编撰目的、语法思想、研究方法、引据材料等方面,尤其是重在编撰目的和语法思想两方面的对比,《助字辨略》更多的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出发,目的是为“构文”服务、重视虚词表达性情、补足辞气的功能,《经传释词》则是从训诂学的角度出发,目的就是为了释义;在虚词观方面,两者都认识到虚词无实义、对构文解经具有重要作用,刘淇还首次明确地对虚词进行了分类;在训释方面,两者各有特色,《经传释词》的释义更为严谨、科学,大量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而《助字辨略》则开创性地运用方言俗语进行释义,等等。学者们对于这两部专著的对比分析较为全面、详尽,态度也比较客观,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对比研究的成果。如代玲《马氏文通与助字辨略》[43]探讨了《马氏文通》与《助字辨略》之间的关系和差异;华学诚、张敏《〈方言藻〉与〈助字辨略〉对勘述论——古代语言学著作的文献学研究之二》[44]则通过对《方言藻》与《助字辨略》的逐条对勘,发现两者内容存在高度雷同的情况,认为这是《方言藻》作者李调元编辑时疏忽所致,不宜定为“剽窃”行为。
总体来看,在与其他同类专著的对比研究这一方面,学者们的研究较多,从诸多方面进行对比,包括内容体例、理论思想、研究方法、价值不足等,尤其对专著的理论思想关注较多,突出了《助字辨略》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所在。但是我们也看到,学者们的对比研究多基于专著自身的特点出发,较少从其他新颖的外部视角来对比差异,研究内容也较为接近。
2.基于外部视角的研究
基于外部视角的研究目前只有关于《助字辨略》的语法化研究。
范桂娟《〈助字辨略〉语法化研究》[45]《〈助字辨略〉的语法化研究》[46]从语法化的视角对《助字辨略》进行研究,认为刘淇具有朦胧的语法化思想,表现为:1)发现“实词虚化”现象,初步认识到“保持原则”等语法化规则;2)有意无意地意识到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的变化、语境的影响是造成语法化的原因;3)对“重言”词等的训释,表明刘淇初步认识到双音节和多音节虚词是由词组或短语语法化形成的。同时,还分析了《助字辨略》所具有的语法化研究价值,包括:多样的虚词对象和引据、引注为语法化研究提供材料;由单到多、由实至虚的释义体例有助于语法化研究。论文选择语法化的视角,尝试以现代的语法化观念、理论为指导研究《助字辨略》,分析古汉语虚词演化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发现其对语法化研究的重要参考价值,相比于其他研究,更具创新性和深度。
上文对《助字辨略》近30年来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其基本情况、理论方法、价值不足等基础性方面的研究工作成果丰硕。然而学者们的研究较少发掘新的视角,多数成果存在重复性的内容。如何突破前人的研究,更加充分地发掘《助字辨略》的价值,为语言研究提供助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是研究视角的选择。目前学者们对《助字辨略》的研究多是基于内部视角,基于外部视角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未来的研究不宜再过于执着内部视角,而应更多地尝试外部视角,尤其可以尝试结合现代语言研究的理论、成果,发现其新的研究点和价值,范桂娟对《助字辨略》的语法化研究便是较好的例子。除此之外,内部视角的选择也要尝试突破,可以选择前人未曾或较少发现的视角进行研究,比如对《助字辨略》收录的词语、引用的材料进行类型或断代的研究等。
二是研究深度的提升。目前的研究有很多仍停留在描述、分析阶段,对更进一步的原因解释、实践应用等涉及较少,简而言之,研究的深度还不够。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往下钻,认真审视前人的研究成果,发掘现象、特点背后的原因、规律等,而不是站在表层空谈前人已反复分析的内容。在这方面,可以郑天一《〈助字辨略〉虚词研究的文化基因透视》[33]一文作为例子,该文从汉语自身特点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视整体思维和具体意象的特殊性入手,对《助字辨略》的训释方法进行研究。虽然年代较早,但是分析细致,能透视传统语言研究方法背后的思想文化因素,相较于其他关于训释方法的同类研究,显得更为充实、有深度,值得学习。
综观近30年来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助字辨略》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研究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毫无止境。学界对《助字辨略》的许多问题还存在争议,《助字辨略》也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等着我们去发掘、开拓,这需要众多有志之士立足前人研究的基础,在学术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前进。
[1] 刘 淇.助字辨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4:1.
[2] 陈行知.《助字辨略》研究述评[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27-30.
[3] 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15-16.
[4]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574-577.
[5] 张鹏丽.《助字辨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13-33.
[6] 崔雪艳.《助字辨略》初探[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4:3-18.
[7] 邓文琦.《助字辨略》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05:4-33.
[8] 张同忠.“尔雅之功臣,藻林之金鉴”——论刘淇和《助字辨略》[J].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48-49.
[9] 廖振佑.刘淇《助字辨略》三题[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02-105.
[10] 杨树达.词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
[11] 宋开玉.《助字辨略》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59-64.
[12] 王 力.中国语言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177.
[13] 杨怀源.论《助字辨略》的性质[J].怀化师专学报,2001(6):62-65.
[14] 郭锡良.古汉语虚词研究评议[J].语言科学,2003(1):87-98.
[15] 郭灵云.古汉语虚词研究史[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
[16] 李润桃.《助字辨略》的语法思想及其价值[J].殷都学刊,2004(2):106-108.
[17] 马清福.刘淇的虚字以表性情论——《助字辨略》与《经传释词》等书的比较[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87(4):74-79.
[18] 张鹏丽,陈明富.刘淇的虚词观与《助字辨略》的释词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1):47-50.
[19] 郭灵云.清人虚词研究中的语法思想——以《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为例[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4):178-179.
[20] 邓文琦.《助字辨略》对“助字”的认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153-155.
[21] 李丹丹.《助字辨略》虚字再分类[J].绥化学院学报,2009(6):101-102.
[22] 张鹏丽,陈明富.《助字辨略》的瑜中之瑕[J].语文学刊,2004(9):77-78.
[23] 范桂娟.从《助字辨略》看刘淇的虚词观[J].语文学刊,2012(17):46-47.
[24] 徐望驾.《助字辨略》的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初探[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86-88.
[25] 徐望驾.《助字辨略》和中古汉语虚词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2(2):41-44.
[26] 徐望驾,曹秀华.《助字辨略》的中古汉语虚词研究初探[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85-87.
[27] 白 冰.《助字辨略》中的宋元口语语词举隅[J].辞书研究,2002(2):69-74.
[28] 褚 红,古敬恒.《助字辨略》方言词考释九则[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12):137-139.
[29] 褚 红,王耀东.《助字辨略》方言词零札[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49-51.
[30] 刘建明.论刘淇《助字辨略》的引据[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95-96.
[31] 邓文琦.《助字辨略》的释词方式[J].理论学刊,2006(3):97-98.
[32] 崔雪艳.《助字辨略》训释词义的方法[J].语文学刊,2010(12):44-45.
[33] 郑天一.《助字辨略》虚词研究的文化基因透视[J].古籍研究,1995(3):62-64.
[34] 张鹏丽.试析刘淇《助字辨略》释词术语[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0-93,106.
[35] 张鹏丽,陈明富.试论《助字辨略》的成就与不足[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6):77-80.
[36] 林归思.古汉语虚词的研究传统及其变革[J].古汉语研究,1990(4):42,47-54.
[37] 黄 茜.刘淇和他的《助学辨略》[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4):41-43.
[38] 王元梅.《虚字说》与《助字辨略》的比较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0:6-35.
[39] 史舒薇.《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J].中文自学指导,1994(1):43-45.
[40] 刘建明.《助字辨略》《经传释词》比较略述[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54-55.
[41] 翟悦英.《助字辨略》与《经传释词》虚词训释比较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11-58.
[42] 居加一.《助字辨略》与《经传释词》虚词研究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33-235.
[43] 代 玲.马氏文通与助字辨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300.
[44] 华学诚,张 敏.《方言藻》与《助字辨略》对勘述论——古代语言学著作的文献学研究之二[J].语文研究,2015(3):17-27.
[45] 范桂娟.《助字辨略》语法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18-33.
[46] 范桂娟.《助字辨略》的语法化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5):4-5.
[47]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
(责任编辑:倪向阳)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Liu Qi’sZhuziBianlue
PENG Guota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ZhuziBianlueis one of exegesis works on ancient Chinese functional words written by the scholar Liu Qi in Qing Dynasty, which always attracted scholars’ attention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Scholars’ researches on it can be divided into comprehensive researches and monographic researches which include the researches basic to internal perspective and to external perspective. Now scholars’ researches have achieved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its basic situation. However,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ir researches, such as similar research perspective, repetitive researches, and so on. The future researches onZhuziBianlueshould start with the selection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the promotion of research depth.
Liu Qi;ZhuziBianlue; functional word; exegesis works
2017-04-10
彭国泰(1992— ),男,广东汕头人,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H13
A
2095-4476(2017)07-00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