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蓉,曾晓洁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项网络话语解析: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成因解读
蒋 蓉,曾晓洁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指县镇村中小学教师作为主要当事人、以现场或在线聚集的方式、对当前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冲突的事件。农村教师索薪事件起因于政策博弈夹缝中的艰难生存,有些教师群体性事件是为职业声誉与安全而抗争,便捷的网络为农村教师群体认识处境、表达诉求提供了有效通道,不完善的归因方式也是农村教师参与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理解其合理性与正当性,并根据成因采取相应对策,是消解非必要性农村教师群体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成因;话语分析
主编按: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基石,但由于他们缺少话语权以及诉求渠道不畅等原因,群发事件时有发生。无论是群体上访、消极怠工,还是集体罢课,他们的极端行为都会给农村教育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为消除这种极端行为,需要农村教师提高法律意识和个人修养,更需要相关行政部门和学者加强政策研究和解读,疏通他们的诉求渠道,有效地化解矛盾。本专题对此进行了学理上的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和相关行政部门的重视,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和谐发展。
“作为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1],群体性事件是人类社会一个普遍而永恒的现象,其中某些契合时代特征的群体性事件甚至能够演变为一种运动(如“中世纪教授治校运动”“五四运动”),成为改写某个领域的历史乃至政治史的导火索。相对于目前群体性事件的整体研究状况,研究者对于教师群体性事件尤其是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关注还非常不够,仅有少量针对历史性教师群体事件的较透彻研究与报刊的一些介绍性或时评性文章。本研究参考上述文献,以“天涯论坛”中发生于县镇村中小学教师的群体性事件中当事教师及围观跟贴者的网络话语切入,分析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为消解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提供一些依据。
“事件”是一个比较严肃的概念,指造成了一定影响的事情。在事件产生之时,其所造成的影响通常被主流社会默认为非良性影响,但事态发展及其最终结果可能会使其影响多元化,甚至从当初的负面走向几乎完全意义上的正面。而“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性”,强调参与人数多,观感上形成了人群聚集的态势,内容上反映了一定的冲突性。网络普及之前,群体性事件的人群聚集地点主要在现场,随着通信技术发展,目前网络在线聚集已成为群体性事件中与现场聚集相辅相成或者独立的另一种主要聚集方式。
“教师群体性事件”在中国知网中检索暂无结果,但百度等搜索引擎可以直接链接出一些网页。根据相关文献界定群体性事件时直接以涉事领域或当事人群共性作为限定的常用方法,可以仿拟出“教育群体性事件”和“教师群体性事件”两个概念。从语义上辨析,前者倾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后者着眼于以教师为主要当事人的群体性事件,而后者更切合本文的研究范畴。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当事人”是指参与群体聚集的显性当事人,是“在现场”或“在线”的当事人,事实上,一个群体性事件通常同时存在隐性当事人,以政府或其他社会领域成员为主,是显性当事人在事件中的主要针对方。另外,关于“农村”和“农村教师”的界定尚有争论[2],本文不作精细区分,以县镇村中小学教师为农村教师的外延。这样,“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可以界定为:以县镇村中小学教师为主要当事人、以现场或在线聚集的方式、对当前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冲突的事件。
在天涯论坛上以“教师”为关键词,以“含有教师内容”为子条件,搜出70多万条内容。本研究以主要参与人为教师、回帖数超过300次作为判断为教师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条件,采用按时间逆序阅读的方式确定其中以县镇村教师为主要当事人的前6项为研究对象,对楼主及跟贴者话语所体现出来的教师群体性事件成因进行分析。
(一)经济待遇:在政策博弈的夹缝中生存
要求政府补发工资、补贴及争取平等薪酬等索薪行动是近些年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主题。城市教师群体性事件中也有少数与索薪相关,但主要发生在大学,基于校内分配不平等而发生,相关问题能在校级层面处理,解决难度不大。相较于此,农村教师薪金问题有更复杂的时代政策背景,影响面更广,解决起来难度更大。
中央有关政策是基层农村教师索薪的主要依据。在农村教师看来,补发工资是“依据中央文件”“习大大说”,但“地方政府不作为”,以致“政令不出中南海”,农村教师的困境与呼声“中央看不到听不到”,所以只能聚集在一起发动群体性事件。可见,国家政策中含有的增薪红利在下级政府尤其是县政府落实时,或者对国家规定的增加幅度予以打折,或者拆东墙补西墙,而教师索要的即多为国家政策与下级落实之间的这一差距。在基层农村教师看来,“中央规定的发了,地方补贴的又去掉了”“基本工资没涨绩效立马降”,极其不合理。这种不合理的怪现象为什么普遍存在?
我们知道,国家制定的许多教师政策大多为原则性政策,表述笼统,具体落实与具体化、可操作化需要依靠省市尤其是县级层面。从国家层面来说,改善农村教育既是国际趋势,更是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农村发展的国家战略。改善农村教育,需要硬件、软件同时上,因此,国家一方面通过“合格校评估”等政策推进校舍、教室配置等硬件改善,另一方面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项目推进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吸引与留住优秀教育人才。但不仅硬件改善需要资金,软件改善也在需要人文感召的同时更需要资金支持,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农村支教、校长轮岗等每项政策的推进无不如此。而这些资金的来源,通常采用国家财政之外,省市县各级财政都相应分摊的方式。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悖论:越富有的地区,下级政府越能体会到人才的后续价值,也越有钱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而那些本来应该重点改善的贫困地区则表现得与此相反。
正如相关研究所指出的,“中央和地方责、权、利不统一”以及“现行的财政体制”是中央政策在地方执行中受到种种阻滞的根本原因。[3]这些根本原因没有得到改革之前,因为待遇不足而引发的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永远不会消失。而且还可能出现教育越落后的贫困地区,国家承诺与地方兑现之间差距越大,教师“同工不同酬”的不满情绪越强烈,“每周一教育厅门口一群人”之类教师群体性事件越多的趋势。果真这样,从根本上改革农村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将会遥遥无期。
(二)职业地位:为声誉与安全而抗争
教师遭到人身上的羞辱、殴打、威胁[4],是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另一个重要起因。近些年来,曾经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师道尊严受到极大挑战,教师职业声誉呈下降趋势,教师职业安全也因此间接地面临一定困境。
师道尊严形成于知识掌握在吏、师等少数人手里的古老时代,延续于文盲数占比十之八九的封建社会及解放初期,经过漫长时间的浸染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天地君亲师”的传统时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师父,师与父地位对等,学生要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老师,老师也要像父亲一样无私地对待孩子。这样的双方要求在教师拥有的正规知识处于绝对优势、师生关系相对固定、教师薪水来自学生家长的私塾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世易时移。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1997年起高等教育持续扩招,普通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已非昔日可比。农村父母虽然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但不少新生代家长也具备高中或相当学历,并拥有在城市打工所获得的各种文化经验,“教师是村里唯一文化人”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这种情况下,农村家长也跟城市家长一样,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再唯唯是听,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评判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方法。另一方面,孩子们获得知识能力的渠道也日渐多元化,他们或者寒暑假去父母打工的城市开阔眼界,或者通过电视手机开展媒体阅读,形成了某些知识能力水平已经超过了非本科目教师的事实。上述两方面的现状,势必导致家长、学生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评判与干涉,虽然很多情况下这些评判与干涉非常片面,对于教师而言并不公平,但如果没有及时、合适的渠道进行家校沟通,就很可能成为羞辱、殴打教师的隐患与根源。
另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也对一向清贫的农村教师职业地位形成冲击。一方面,农村教师因为收入不高而被歧视、被嘲笑。当教师被认为是无能者的无奈选择,“留下的都是些没本事的”“抱怨、不敢拼搏”之类话语极为常见,“千把块钱,干得也有劲”“毕竟把自己都不懂或者不太能接受的东西传授给孩子们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很厚的脸皮”这类讥讽之词也不少见。另一方面,极少数农村教师也在拜金、享乐、浮躁的社会风气中丧失了部分良知,他们虽然不像城市教师那样因收礼、补课而遭到投诉,但不当体罚、不作为甚至性侵等丑闻也时有曝光,并在网络传播下形成“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恶性影响,“教育界黑暗”“无责任心”成为评价教师的常见词汇,“建立机制淘汰低素质教师”成为与“引进优秀农村教育人才”同样抢眼的呼声。
在外界与行业内自毁前程者的双重挤压下,教师职业已不再像传统时代那样普遍受到尊重,但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社会在降低了对教师职业评价的同时仍然对师德持有高标准要求。确实,在现代学校制度下,当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之后,孩子们将在学校里度过每个工作日里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教师成为了掌握着孩子发展的生杀予夺大权之人。孩子越小,此话越真实。作为学校里最具话语权的成人,教师掌握着分配关爱、机会、关系的巨大权力,而且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情况下这些权力的使用几乎无人能够监管。所以,作为儿童发展的重要责任人,教师的师德修为确实重如泰山。
但感觉是共通的。虽然也有人认为“善待老师,就是善待孩子的成长”,但如前所述,大部分家长并不能看到“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与所教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愿意因孩子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满怀期待,助其成才,舍小家顾大家并且无怨无悔的人”这一师德主旋律。在社会在经济、精神、行为上都对教师行业不尊重甚至歧视教师职业时,不少教师也发出了“都希望教师不食人间烟火,是个圣人,可中华五千年又出了几个圣人?”“为什么就得只奉献不索取”“请不要对我们冠以太多的华丽词藻,……我们只是教师,普普通通的人;……华而不实只是负累,是压在我们身上的大山。”也许,在普通社会职业的范畴下理解教师职业,理解农村教师艰难的生活处境与繁重的教学任务,并给予相应权责与恰当期待,才是包括教师自身在内的全社会不妖魔化教师职业的恰当途径。
(三)网络便捷:知识分子表达诉求的有效通道
近年来“群体事件呈增长态势”[5],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亦如此。正如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现为近代民变提供了平台一样[6],网络是这类事件增多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网络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快速通道,相关政策与事件能够很快得到广泛扩散,信息透明提升了百姓的认识。同时,普通民众的诉求也能通过各种网站及社交媒体得到表达,并可能通过在线联络为现场聚集提供人脉、沟通等各种便利,“对事件的发展和最终解决往往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7]可以说,网络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典型的蝴蝶效应,一个小小的事件,通过网络的信息汇聚、观点碰撞后很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全民性影响的事件。
就教师的特性来说,首先,教师群体是知识分子,虽然不管按照哪种需求理论,知识分子都既需要物质上的满足,也渴求精神上的满足,总之要想让知识分子满足,是不容易达成的状况。但是,知识分子“比一般人更理性”[8]也更好面子,即使对现状不满足,知识分子一般不太愿意抛头露面为五斗米折腰,所以除了为了民主、平等这类担当性的政治生活之外,历史上教师的群体性事件极少。近些年来,随着对于本身职业的进一步认识,教师们为了自身利益开始打破传统思想,“敢于在公众面前揭开伤疤”[9]。但知识分子天生具备一定的妥协性和自我保护性,不会轻易参加现场聚集,而网络则给予了教师们在虚拟世界呼吁正当要求、发泄不良情绪的较安全的平台。教师是一个能言善辩的群体,网络语言的负面情绪表达量又明显高于现实语言[10],所以网络酝酿、助推教师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更大。对于农村教师而言,虽然所居住地区可能wifi网络还不完善,但4G以上移动网络基本都已畅通。这种动动手指就可进行信息沟通的现代生活,彻底改变了必须舟车劳顿方能了解外面世界的闭塞历史。便捷的网络改变了农村教师的基本视野,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课程资源,也让他们看到了外面同行与非同行们的生活,更让他们与同类群体的互动成为反掌易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教师群体性事件近些年有所增多的重要成因。
(四)教师归因:近距离比较与不对称比较
跟大多数其他群体性事件一样,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也是由教师中的“弱者”发起,以集体行动的形式来寻求帮助。称为“弱者”,是因为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里的主要当事人通常在情绪上都认为“不公平、吃了亏”,是被欺骗、压榨、忽视的一个群体。不过,强弱是一个相对概念,判断自己是否为“弱者”,主要依据是看与谁比。从天涯论坛的相关帖子来看,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当事人群基本都采用“近距离比较”和“不对称比较”。
近距离比较是指与行业内部不同编制、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教师之间进行相互比较,从而判断自身是否弱势。进行这类比较时,“悬殊的待遇差别”“处于最低水平”之类话语十分常见。笔者以为,这样进行近距离比较,确实有其合理性。一是每个人的视界都有限,跟自己视界之内者比是人之常情;二是近距离者有很多共同点,或者说具备许多共同变量,比较分析时好控制变量,比较结果更有力。不过,近距离比较也容易如井底之蛙产生偏见。教师群体不仅庞大,而且内部层级十分复杂,比如,学校性质上有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差异,地域上有城乡差异、东西差异,教师职级有见习到高级的差异,编制上有有编无编、省招县招等差异,学校声誉有名校与普通校的差异,校内职位有专职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差异。如果只选择一两个角度进行比较,结果难免有所偏颇。不过,奇怪的是,很少见到农村教师会将自身待遇跟城市教师比,甚至连类似“农村义务教师已然被看不起。农村教师到城里交流叫做学习,城里教师到农村交流叫做指导”的城乡教师地位差异描述也很少见,这难道是因为已经习以为常?
有的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采用了不对称比较,通常用于与农民工、服务员等社会地位较低的从业者进行比较,结论是认为应该得到更高的待遇与社会地位,主要原因是:第一,自身职业的学历门槛较高,职前投入较大;第二,工作难度大、时间长;第三,如果地处偏远,生存条件还极差。“本科毕业”“收入抵不上村里哥哥”“繁杂的琐事”“班主任工作”“课程多”“课时重”“一整天就没闲过”“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连窗纱都没有,宿舍后面就是猪圈”“厕所离寝室有两百米”等是农村教师对自身生存状况的通常描述。
这种与社会地位较低的从业者比较的视角怎样呢?我们以农村教师群体事件最习惯挑选的比较对象“搬砖者”(注:民工中也有很多技术工,“搬砖者”是体力劳动者的典型代表)为例进行分析。先看农村教师与“搬砖者”这两种劳动分别由哪些属性合力构成,如表:
从入职条件和劳动需付出情感这两点看,农村教师职业确实比“搬砖者”的待遇应该要高一些,这也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比较点。但如此比较的误区在于只选取了两种劳动的某一个属性进行比较,而事实上搬砖者虽然没有学历要求,但也需要较强的体力。另外,虽然搬砖的工作不需要付出情感,但也不能收获工作对象所回馈的情感等溢出收益,如当学生称颂“只要有你的课,我们的一天都会很美好”时的“无比高兴”之类。另外,搬砖者的工作成果一般情况下也不能像教师职业那样,通过反思经验、获得证书、晋升职称等进行人力资源积累,为后续的职业发展不断提供台阶。另外,从职业安全感来说,教师职业一般旱涝保收,且有较稳定的前景,“搬砖者”只能是干一天算一天。
也许这就是群体性事件中教师参与者感慨“地位与临时工差不多”“做的事情最多,工资最低,地位最低”“还不如人家服务员”之时,其他行业从业者不以为然,跟贴评论“现在干什么都不容易”“嫌工资低就不干了,辞职吧,嚷嚷有什么用”“你们教师又来哭了是不是”的原因。
因此,在行业间进行比较时,要将不同职业的各个属性同时加以考虑,进行更对称的比较,才有助于避免谈条件与付出时“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谈收获与收益时“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教师行业内的比较也同样如此,对不同岗位的职业要求、付出、收益进行全方位了解和比较,既有助于理解别人,也有益于真正理解自我处境并判断其公平情况,从而对群体性事件中的言行举止做出合理的规范。
除上述四个原因外,法律途径使用频率低、职能部门处理不当[11],也是群体性事件包括教师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
综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与对策:(1)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有其发生的合理性,视其“缺乏正当性”[12]或为“不和谐因素”[13]的说法欠妥;(2)农村教师待遇政策的调整,需要加强整体性与延续性;(3)对于教师师德规范,应在当代职业视角下做出合理要求;(4)为教师诉求表达合理化提供更多的法律渠道[14];(5)采取培训方式,引导农村教师宽视角解读目前处境。
[1]张兆端.国外境外关于集群行为和群体性事件之研究[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1):76-80.
[2]唐松林.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5.
[3]吕丽艳.教育卸责问题研究——基于农村教育实践的考察[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59-60.
[4]李霞.教师罢课凸显信任危机[N].新农村商报,2014-12-24(A02).
[5]姜金贵,付棣,张鹏飞.群体事件诱发因素及其关联关系研究——基于扎根理论与结构方程模型视角的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4(S1):705-711.
[6]郭坤杰.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湖北民变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30.
[7]黄飞.环保性群体事件中的网络舆论传播研究——以什邡、镇海、启东环保性群体事件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1.
[8]刘华蓉.教师集体讨薪绝不能再出现了[N].中国教师报,2016-5-18(001).
[9]董云川,宋亚平.教师维权,进步与遗憾[N].中国教育报,2016-02-29(005).
[10]陈亮.网络群体事件特征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 2012(6):52-58.
[11]汪伟全.风险放大、集体行动和政策博弈——环境类群体事件暴力抗争的演化路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5(1):127-136.
[12]梁剑,陈恩伦.中小学教师罢课维权的法理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6(22):14-17.
[13]张可创.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J].理论导刊,2009(5):34-37.
[14]杨俊锋.“群体事件”规制的公法学重估——以集会权为中心的一个初步尝试[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3-112.
An Online Discourse Analysis:Interpreting the Causesof theM ass Incidentsof Rural Teachers
JIANG Rong,ZENG Xiao-jie
(Schoolof EducationalScience,Hunan First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Themass incidents of rural teachers refer to these events in which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county-townsor villagesas themain partiesgather on the spot or online,causing some conflicts to the current socialorder.Themajor reason for the“Asking for Salary Incident”is the difficult survival of the teachers in policy games.Some teachersstruggle for the occupation safety and reputation.The convenient network isavailable for the rural teachers to recognize their situation and express their demands.And the incidents can also be caused by the imperfect attributable style.To elim inate the unnecessarymass incidentsof rural teachers,it isan effective way to understand their rationality and legitimacy,and to take correspondingmeasuresaccording to the causes.
rural teacher;massincident;cause;discourse analysis
G451.4
A
1674-831X(2017)01-0027-05
[责任编辑:罗 昂]
2016-01-11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重大委托课题(XJK016ZDWT04);湖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15k029)
蒋蓉(1970-),女,湖南永州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小学教师教育、农村教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曾晓洁(1974-),女,湖南洞口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语言学、教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