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侗锦织造经验的创意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2017-03-09 14:28杨建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织锦侗族编织

杨建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基于侗锦织造经验的创意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杨建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给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与挑战,作为“女织”文化活化石的侗锦同样面临着严峻考验。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背景下,将侗锦织造经验作用于创意产品设计以及产品实现全过程,通过侗锦织造采用设计师与手艺人协作共同创新,探索侗锦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研发一定会找到新的通路。

侗锦;织造经验;文化创意产品

侗族织锦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湖南、广西和贵州三省,其中以湖南通道侗锦保留与传承最为完整。由于此地水陆交通不便,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较少,使当地经济文化生产相对落后,从而使得通道侗锦技艺很少受到外界的影响完好齐全的保存至今。其精湛的编织工艺、独特的民族图案及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我国民间织锦技艺中的一枝独秀,因而引起民族、民俗、民艺以及艺术设计等相关学者和海外人士的浓厚兴趣和青睐。

一、侗锦织造艺术特色

侗锦织造主要有素锦和彩锦两种,由于侗族没有族群特有的书写文字,织锦上的图形语言便成为记录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情感与展现当地人们对自然和生活无限追求与想象的重要载体。侗锦图案构思精美,独具民族特色。其表现内容则多以反映自然界的事物、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侗乡风情以及当地流传的历史神话传说。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灵动情景以多变的编织技法,独特概念的直线型几何化图形图案,再加上高度概括、抽象和夸张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透出浓郁的侗族传统和生活气息,表达侗族人民的历史、信仰、生活及情感特点,展现出高尚、优美、朴素与细腻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也是传承侗族人家对待女儿出嫁的不舍情感的重要表达物件,透过织锦能看到过去勤劳的侗族女性的生活情感与岁月痕迹,突显出侗锦的独特美学与对大自然的敬畏。

(一)织造构成形式密满

长期以来侗族人民喜聚居的生活方式,通常在一个侗寨就有小的由几十户组成,而大的村寨则有成百上千户挤居在一起,在住户与住户之间紧密相连,两户之间屋檐相隔只见一线天日,整个村寨内户户相连的通道狭窄。聚居生活产生的建筑空间美学观念对侗锦织造的女性审美观念养成影响很大,在侗锦整体构成形式中,织女们生活起居的聚落环境影响下的审美习惯以及侗族妇女们温柔内敛的性格在侗锦作品创作生产过程中自然呈现密满、规整、规律的整体构成形式法则。

(二)描绘题材丰富,织工细腻

侗锦长期以来的织造过程中,不论是素锦还是彩锦其描绘题材多以选取当地的自然元素、风土人情、历史传说和美好愿景等为主要表达对象,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取向和生活美学。织女们将这些主题通过简化处理成可编织的纹样,图案构思精美,独具民族特色。纹饰运用归纳起来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景物纹等。在众多的纹样主题表现中,内涵精神传递都离不开以下三种情感诉求:一是传达生命起源和祖先崇拜的观念;二是传达情感,歌颂情爱,强调生命繁衍心理;三是表达纳福求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侗锦通过织女们精湛的织造技艺、细腻的编织工艺精工而成,影响深远,尤其是传统黑白双色编织而成的朴素典雅又技艺精湛的素锦最为突出。

(三)选材用色独具风格

在侗锦制作过程当中所选用的材料和色彩呈现别具一格。在选材上,由于侗族聚居地气候相当舒适,雨量充沛、春少霜冻、夏无酷暑、秋无苦雨、冬无严寒,民众则选取适合当地气候种植的棉、蓝靛以及其他富含纤维可用来纺纱织布的植物资源[1]。侗族先民很早以前就掌握了利用棉、麻、芭蕉等植物纤维来纺纱织布,直到如今侗锦织造选材依然保留了采用天然的植物纤维进行加工以及植物染色后再进行艺术创造。在色彩呈现方面,长期以来侗锦设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民众生活状态和群体审美特征。侗族人民一直以聚居甚至挤居的方式生活,侗寨深灰色的瓦片以及建筑木质板材搭建的墙面常用桐油饰面以防腐防虫处理,而桐油遇雨水导致木板颜色变深变黑,再加上建筑密集,院内屋里光线幽暗的生活环境色彩,在以黑色纱或蓝色纱与白色纱织作的素锦中静静绽放。素锦用色单纯,大多是用单色或两色,色调处理常有以浅地深花或暗地亮花两种,整体色彩十分素净,幽深温和,有的甚至偏低调深沉,体现了侗族人勤劳朴素,质朴的人生哲学和清清白白的处世观[2]。

二、侗锦织造现状

传统侗锦织造通常都是在斜织机上编织完成,工具使用在清初陆次云的《峒溪纤志·余志》中有记载:布刀者,峒人织具也。峒人不用高机,无箸无枝,以布刀兼之[3]。根据1958年设立的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侗族斜织机的侗文拼写为“sungc quip”,发音为“耸求”。这是一种既可以制织素织物,又可以制织显花织物的织机[4]。也就是说侗锦中的素锦和彩锦都是出自侗族斜织机,其独特编织工艺和文化内涵则是侗族历史的见证和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时代的变迁以及现代生活理念的改变,侗锦艺术的保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侗锦从业者的老年化现象凸显

外出求学和打工带来的劳务输出以及当地民众审美和消费观念改变,导致了相当程度的织造技术传承断层。笔者在通道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现在正值少年或青壮年女性没有时间或兴趣学习与制作侗锦,大多已经无法叫出织锦中正确的纹样名称。以侗锦国家级技艺传承人粟田梅的侄女在深圳打工放假回来探亲访谈为例,她说:“我不会,现在年轻人很少会织了,原来织锦主要是家庭条件不好,需要织锦来用,现在大家都不用了,也就没有学织锦了”[5]。即使作为婚嫁必备品也可以通过购买得以实现,无需母亲在女孩年幼时开始教她们习女红做织锦,在此基础上购买的织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侗锦背后所承载的故事与女儿出嫁不舍的情感,织锦上的纹样开始逐渐变成单纯的装饰图案。

(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生产和消费主体的缺失

随着经济和资讯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推进,曾经以当地传统服饰作为族群认同的重要标识,因生活观念的改变和文化生态的变迁而日渐式微。依附于当地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和情感诉求之上的侗锦艺术伴随着织锦家庭环境的消失、后备人才不足以及现代生活审美观念的输入让那些平日呆在家里耕种编织的女性外出求学务工,导致侗锦艺术失去了其重要的创作和使用的主体,侗锦赖以生存的土壤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价值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甚至沉潜起来。这将会对侗锦文化的传承与社会延续造成莫大的重击。

(三)非遗保护后新的问题出现

2008年,侗锦首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标志通道侗锦的保护步入新里程。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在守望与传承的层面对侗锦这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很可能会由于环境变迁的因素或者保护投入资金的不足等原因而走向消亡,而且这种担忧在现实中正在不断呈现。尽管2010年8月侗锦博物于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文化村建成开馆,通道侗锦的传承和产业开发利用已迈向新征程,为侗锦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存空间。但在后期的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作为集侗锦成品展示、现场展演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也经常大门紧闭,只有接待重要宾客和重大节日时才会开放,更严重的是,博物馆的租赁合同将到期,里面收藏的一些精美侗锦展品去向将会成为一个问题[5]。保存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并传达其独特艺术价值的侗锦,如何将传统的侗锦艺术美学与当地资源结合研发并传承创新已迫在眉睫。

三、基于侗锦织造经验的创意产品设计创新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侗锦产品形式主要以围巾、桌布、手袋、头巾等服饰类为主,存在形式单一老套,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意和时代特色、品牌缺失等现状问题。针对侗锦目前生产织造现状,为拓展侗锦生产与创造的品类,在确保侗锦织造技艺传承的基础上,笔者对新的构成形式、表现主题与新型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设计创新。

(一)侗锦织造整体、规律、密满构图经验借鉴

在侗锦织造过程中通常选取几何图案以构成其骨架,由于不同品种和不同用途的织物所需表达的故事和情感不一体现在纹样的选用上有所不同,因而在骨架构成空间内填入合适产品主题需求的吉祥象征纹样。侗锦的图案构成均由斜织机整体、规律织出而非后期染成,多中心式、子母式和对称式常运用于独幅纹样中,独幅纹样以外常见以二方连续式构图,尤其是相对自由活泼的散点式二方连续式构图。笔者以2014年第四届“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中荣获最佳社会创新奖由杨婷设计的“手绢灯”这一作品的创作过程为例来分析,该作品采用侗锦传统的编织技艺与孩童时代随身携带用来清洁擦拭和游戏以及侗家男女定情婚嫁时的必要之物——手绢相结合,创造一个承载侗锦历史技艺同时又能唤醒使用者产生儿时美好回忆,如丢手绢、捉萤火虫等游戏情愫在黑夜带来温馨记忆与情感的灯具产品。这个灯具的特点正是鉴于侗锦织造过程经验,通过与当地侗锦艺人合作编织成侗锦特征的可以塑形手绢,使用者可根据意向选择想做的灯饰造型,按照产品说明书就可以做出不同的灯造型亦可自己玩出的形状。在整体织造“手绢”构图中,为了将原滋原味的侗锦织造构图形式与技艺在其中展现,“手绢”中的图案构成采用了常见的散点式二方连续构图,以规律、规整的重复构成再通过民间艺人用斜织机编织而成才得以实现(见图1)。

(二)传统织造吉祥纹样提取

侗锦因其尺寸规格的大小不同,纹饰选择和构成形式区别很大,图案造型多为几何形,其中又以菱形最为常见。通常在大件织物中多采用四方连续构成形式,以蜘蛛、铜钱、桃花、梨花、八角花等为主要纹饰装饰,而小件织物如头巾、织带等生活用品则采用二方连续纹饰,其间填入轮花、鸡肠花、大蒜头花、谷穗花等植物纹或鸟纹、蜘蛛纹等动物纹[5]。在“手绢灯”的纹样选取过程中,设计师选择了深受侗民族喜爱的鱼纹,将生活中鱼的形象以单线勾勒轮廓抽象提取并以典型的几何菱形形式两鱼相对图形重组,富含生命繁衍和生殖崇拜的寓意。侗族人民从百越时期渔猎生活到种植水稻之后的“饭稻羹鱼”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鱼有了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鱼是超强的繁殖能力和顽强生命力的象征,而逐渐形成鱼崇拜。基于这种鱼崇拜精神理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最终将鱼装饰纹样以散点式二方连续构成形式在“手绢灯”的织物上得以呈现,为后期的产品织造打好基础(见图2)。

(三)传统与新型材料的综合创新运用

对侗锦织造的材料选择非常重要,在保留侗锦核心技艺基础上对主题与构成概念进行织造实现的材料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见图3,图4)。曾有人对侗锦织造材料进行过一些大胆的尝试,如在羊绒、丝光线、晴纶线、麻线等材料的测试中发现侗锦的经线需要韧性高的材料,选择受限较大,而纬线对韧性要求较低可选种类较多[6]。鉴于织造对材料韧性的不同要求,“手绢灯”的编织材料选择运用新的材质如金属线和Luminex发光的纤维(见图5),Luminex是一种能够自身发光的织物纤维,将它织入织物中,则可使织物具有夜灯般的光亮(见图6)。在设计中以金属线为经线,光纤为纬线,为确保侗锦传统编织技艺的传承特请当地织娘在斜织机上通过编花竹签编排好预想图案,再经由综丝控制竹签改变经纬数量实现织物图案编织创作。通过材料的创新实验改变了传统面料柔软性的同时也使面料富有可再塑形的特点以及编织在纹理间的纤维光亮,拓展了侗锦织物原有的使用方式和品种类型。

结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传承备受关注的当下,传统生活工艺精神与技艺传承已迈向创新工艺精神和文化技术设计创新发展新征程,侗锦技艺传承也是如此。在创新设计过程中为确保手工织造技艺在再创造中的核心地位,侗锦的传承与创新也应始终围绕其织造的典型经验展开,从生活情境导入设计主题到概念主题的建构、布局与图形构成再到探索性新材料实验制作实现全过程。这种设计师与手工艺人协同创新的方式在侗锦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将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对侗锦传统技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发展将是一种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新方向,为侗锦文化创意产品创新设计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注释:

①图片来源:“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网http:// www.lotusprize.com/2014/w p-content/uploads/sites/2/ 2014/10/311.

②该纹样提取与重构过程示意图为作者绘制。

③该图为作者自己拍摄。

[1]苏玲.侗族亮布[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76.

[2]杨建蓉.侗族织锦色彩语言研究——以湖南通道地区侗锦为例[J].装饰,2016(9):122.

[3]陆次云.峒溪纤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37.

[4]赵翰生.侗族斜织机调查及研究[J].侗族科技史杂志, 2013(2):189.

[5]姜凯云.地方性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问题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1.

[6]熊诗意.湖南通道侗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D].湖南大学,2014:64.

On the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Based on theDong BrocadeWeaving Skills

YANG Jian-rong

(SchoolofArt&Design,Hunan First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The globalization trend of economy and culture bringsunprecedented complicated situationsand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hand weaving skill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Under the background ofnationaldevelopmentof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y,Dong Brocadeweaving skillscan be applied to the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and production.W ith the cooperation of designer and craftsman,new waysof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are explored for Dong Brocade.

Dong Brocade;weaving skills;culturalcreative product

J528.5

A

1674-831X(2017)01-0104-04

[责任编辑:胡 伟]

2016-11-15

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五溪地区侗族织锦技艺传承与再造研发“(15B052)

杨建蓉(1977-),女,湖南芷江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织锦侗族编织
体验编织的乐趣
瑶族织锦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织锦古韵(七绝)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