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

2017-03-09 13:51陈兴荣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学科

陈兴荣

(黄冈师范学院 办公室,湖北 黄冈 438000)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体现。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明确要求,为高校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在当前“双一流”的形势下探索如何建设一流学科,如何建成一流学科是十分必要的。

1 “一流学科”建设要突出重点,着重培养“长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办学资源特别是建设经费的有限性与学科建设发展刚性需求的矛盾,也就是学科发展日益增长的现实需要与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国发〔2015〕64号)强调要引导和支持大学优化学科机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2]。条件、资源、经费的有限性决定了地方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必须要突出重点,坚持走重点突破的道路,着重培养“长子”。着重培养“长子”意味着任何一所地方高校的所有学科并非都是一流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地方高校优质资源总量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地方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只有择优支重,重点突破,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传统学科,突出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以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为基础开展“一流学科”建设,才能不断提高汇聚资源的能力,克服同质化发展趋向,才能跻身一流[3]。

黄冈师范学院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基于学科基础、地方需求、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学科布局、学科排名等多种因素的考量,明确了以教育学、农业资源环境两个一级学科作为“长子”学科进行着重培养:在经费上加大对这两个“长子”学科的投入力度,在资源配置上向这两个“长子”学科倾斜,推动这两个“长子”学科争创省内一流、竞争国内一流。

2 “一流学科”建设要走科教融合的道路

学科作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学科建设必然成为地方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它在地方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早在2012年,教育部、中科院就联合启动实施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提出了“科教融合,联合育人”的育才理念,旨在使高校育人传统和学科门类齐全与科研院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科研队伍优势互补,从而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和沟通桥梁,培育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教学科研团队,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推动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纵观各世界一流大学,无不以科教融合为办学的核心理念[4]。

因此,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一定要走科教融合、科教并重的道路。在地方高校的教育实践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往往是最难处理也最具争议的一对关系。目前,地方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国内研究者也指出,我国高校教师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呈正相关,但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小于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5]。教学与科研在本质上应该是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最终都指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实现科教融合,既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本质特征,也是高校学科建设服务本科教育的切入点。一方面,科教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结合,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科教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6]。

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也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一流学科”建设要走科教融合的道路,并不是说不要教学,否认教学为立校之本,也不是做科研一批人,做教学又是一批人;而是做教学同时要做科研,做科研同时要做教学,只有不断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强化教学与科研的合力,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才能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服务本科教育的能力。

近几年来,黄冈师范学院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提倡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将科研优势转化成教学优势:以研究为基础,设计校级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选修课程。2015年以来,一大批科研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音乐学院依托“黄梅戏艺术中心”开设黄梅戏曲课程,并将《黄梅戏演唱与欣赏》打造为省级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生命科学学院将实验室的动植物标本、地质标本、科研物化成果等科研资源带进课堂;杨甲睿老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应用了教学研究项目《卓越师范生学习方式优化的行动学习研究》成果。

3 “一流学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同样的,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必须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这一理念是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选择,其核心是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来说,人才队伍建设有以下几种模式。

3.1 各项资源配置以人为中心

由于地方高校的人力、财力、物力有限,因此在人才队伍建设时必须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向“一流学科”建设所需要的重点人才、关键人才倾斜,优先保证并适度增加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做到人尽其用、财尽其用、物尽其用。

3.2 打破常规人才引进的模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地方高校应当把握好这一人才引进的战略机遇期。据统计显示,我国博士数量自1978年以后呈爆炸式成长,现已成为世界最大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地方高校可以为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梦想的博士生提供成长发展的平台,可以吸引他们到地方高校来大显身手、实现梦想。

3.3 人才引进要解放思想

第一,要转变人才观念。当前过于看重博士的“头衔”和“帽子”,过于追求博士引进的数量,甚至是为了引进而引进,从而忽视了引进博士的质量。2017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指出,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7]。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中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追求高消费,要提高人才引进的标准。第二,要注重引进人才与学科的匹配度。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引进人才,引进的人才要与学科发展相适应,注重引进紧缺学科人才,提高学科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学科人才引进的属性来讲,如果重点建设学科是农业资源与环境而引进动物学博士,或者重点建设学科是应用经济学而引进的博士是社会保障,那就与学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匹配度不高。所以,人才引进前要讲学科属性,人才引进后要讲学科研究方向,这样持之以恒,学科优势就会慢慢形成。第三,要实现双轮驱动。教学、科研双轮驱动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模式。“一流学科”建设所在的教学学院要以科研为驱动,以科研为主兼顾教学;其他教学学院要以教学为驱动,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

3.4 人才引进做到三个提高

一是要提高引进人才的门槛,也就是要提高引进人才的匹配度。二要提高人才引进的经费待遇,打破平衡。不同学科的博士待遇可以不一样,那些紧缺学科的博士,与学科匹配度一致的博士可以给予更为优厚的待遇。三是要提高引进人才的情感归属感,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感。黄冈师范学院的教职员工可以分为三类,他们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感存在差异:第一类是前“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老人”,他们大多数已经退休了,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二类是原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时代留校的一批人,他们大多以学校为家,对学校有较强的文化认同感;第三类是后期引进的人员,比如近几年学校新进的博士,他们对学校情感的认同感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果学校的文化建设成效不佳、制度设计不合理,极易影响第三类人员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因此,必须要创造环境、营造氛围、提高待遇,增强引进人才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

4 “一流学科”建设要重在“建设”二字

地方高校要想建成“一流学科”,必须要重视“一流学科”的建设过程,要明确“建什么”、“怎样建”以及“建成什么”等问题,也就是要树立三大观念。

4.1 要建设成为“一流学科”,而不是现在就是“一流学科”

地方高校首先要树立的观念是“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侧重于建设过程,其目的是要通过建设,使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达到一流水平,推动若干学科成为具有区域内、国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

4.2 要淡化身份,重视实绩,强化绩效

一是不能过于看重“帽子”、“头衔”。所引进人才的“帽子”、“头衔”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也就是说不是要看引进来的人才是什么类型的、层次的;而是要看引进来的人才以后想要做什么,并且做成了什么。“一流学科”建设就是要淡化引进人才的出身和学缘,不能对学科团队中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的身份进行笼而统之定位,要突出人才质量和业绩的考察。

二是强调岗位意识。地方高校现行的薪酬制度是以单一工资制为主体,决定教师工资的主要因素是学历、职称和工龄三大因素,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校内岗位奖励性绩效津贴的不同。“一流学科”建设要加强岗位对教师的工作绩效的考核,构建合理的绩效工资标准体系,规范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避免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充分发挥绩效的激励作用。

4.3 要重视建设的内涵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五大任务:一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二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三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四是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五是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应以这“五大建设”为抓手加强内涵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支优秀教师队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以地方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育人作用;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黄冈师范学院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6〕75号),着力从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打造一流科技平台、产出一流科研成果、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等五个方面着手力争把教育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学科建设成为“一流学科”。

5 “一流学科”建设要培育良好的文化

高校发展起长远作用的是学校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地方高校的诸多内容与一流文化不相一致,因此,“一流学科”建设要注意打造五个方面的文化。

5.1 追求一流的文化

一流的文化必须要有一流的思想、一流的想法、一流的标准、一流的行为;地方高校要想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水区”中突出重围,必须要有标杆意识、看齐意识、危机意识等,这些都是一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5.2 打造良好的学术文化

学术文化与行政文化一起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一个学校如果行政文化过重、学术文化不够,那么发展就有问题。地方高校应发挥学术优势,建设自由争鸣的学术文化,发扬学术民主,为“一流学科”建设营造自由、平等、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

5.3 打造海纳百川的文化

海纳百川的文化实质是代表包容、接纳与革新的文化。每个学科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自身的长处或优势,也一定会有短处或劣势。建设“一流学科”需要我们有宽广的心胸,不能有学科的门户之见,门派之见,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团队与学科团队之间应该相互欣赏、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协同发展。

5.4 打造崇尚实干的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所谓“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于地方高校而言“实干才能兴校”。不实干就不会发展,不实干就不会出成绩,不实干就不会见成效。崇尚实干不能只看主要领导的脸色做事,不能夸夸其谈、谈起来头头是道,一做就做不好,一做就做不到;不能坐而论道,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

5.5 打造并形成打破平衡的文化

只有打破平衡才能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该用的人身上,用到最该用的事上。地方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避免平均主义,尤其是在教师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资金投入、人才待遇等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依据不同标准确定,要实施差异化的政策。

6 “一流学科”建设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

“一流学科”建设要围绕建设的主要任务及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进行体制机制改革。

6.1 深化学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学科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学科的学术管理代替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以学科为龙头的人、财、物资源配置机制,形成以学科负责人为统领的学科特区,形成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对一流学科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等进行项目管理,实行项目首席负责人制度和学科方向负责人制度;采取“学科特区”形式,实施特殊的人才管理制度。

6.2 深化教学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在二级学院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扩大教学学院办学自主权,逐步将人才引进权、职称评审权、学生实习实践经费使用权、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评审权以及学生工作管理权限下放到各二级学院,并且加强教学学院与职能管理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

6.3 建立分类分层次的学科评价机制

“一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应与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区别开来,探索建立起符合地方高校自身学科建设发展的分类分层次的特色指标体系,重点突出学科队伍与资源建设、学科科技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校地校企合作水平、学科优势与特色、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及社会声誉等主要评价要素。

6.4 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进一步健全基于贡献率的人力资源配置、基于合同的分类管理评价等机制,实现按需设岗、分类管理、分类考核,推进固定工资制、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等并存的多元化薪酬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构建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学者计划等向一流学科、向与学科方向一致的高水平项目及标志性成果等倾斜的激励机制。加快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主体的科技工作绩效评价制度,持续、稳定支持优秀科技创新人才。采取项目聘用制、课题合作制等灵活选聘科研人员、科研辅助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完善科研组织方式和运行管理机制。强化科研基地绩效考评。

说明:此文已发表在2017年11月9日《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上,本刊发表时,作者对部分内容有改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2017-10-28)[2017-10-28].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R/OL]. (2015-11-05)[2016-06-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3] 陈兴荣.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与管理创新[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7,37(1):1-6.

[4] 别敦荣,等.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39-51.

[5] 刘献君,张俊超,吴洪富. 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35-42.

[6] 刘国瑜.科教融合:大学学科建设服务本科教育的切入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62-65.

[7] 杨炯,吴鹏.“双一流”学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4):1-4.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一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超学科”来啦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面向国际一流学科的机械工程课程结构神经网络分析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基于ESI与SCI—E的高校学科发展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