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鱼峰区东环路小学 潘 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当前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还依然存在着继续努力的空间。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出于一种对获得知识的好奇和渴求?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能否享受自主和愉悦?……一个个疑问其实就是我们对“和悦课堂”构建的期许和目标,而如何构建这样的课堂,教师是关键。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要走进新课程,就必须作出积极应对,调整和转换自己的角色。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教师在课程理念层面的角色转换,另一个是教师在课程操作层面的角色转换。具体做法如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例如,以前在教学一年级的《认一认5》这一课时,我本身对古代的兵器了解的也不算多,课前我让学生在父母的协助下搜集了很多古代兵器的知识和用途,在课中我让学生一一介绍。在这一自主活动中,学生们互相补充,比如当有人提出“戈”是什么东西时?甲同学说:“戈,是中国先秦时期一种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乙同学说:“这个兵器的主要用法是勾挂、扎挑,是青铜制造的。”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谈了很多,同时我作为老师在旁边也饱了耳福,听到了许多我未曾了解的信息,孩子们一下子变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合奏出一曲“和气”的课堂乐章。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孩子们学习的“引路人”,更应该是他们思想和生活上的“引路人”。记得那是在教二年级的时,班上有个叫秦晓霜的小朋友,刚开学一个星期,每天都处于一个迷糊的状态,每节语文课上不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睡觉,把她叫到身边来批评教育,结果只会哭。第一次小测验测下来考了个不及格,我当时心里很着急,怎么办呢?在后来的课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方式,不再把对好同学的标准来要求她,只要她有进步的地方,我就当场表扬、奖励红五星,哪怕是看到她举一次手,我就喊她回答一次,答对了加以肯定;答错了表扬她是我们班的勇敢者。久而久之,她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课,也喜欢和我粘在一起,小嘴巴总是问个不停,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同时,我还惊喜地发现其实她很勤劳、对老师又有礼貌。于是,在课堂上,我会及时抓住有利的契机,利用她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加以鼓励,并告诉别的小朋友,这些地方也要向她学习。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她第二次考试能考到良好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说,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身上总有她的闪光点。作为教师,就该融合这些优势,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生活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新课标实施以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与对文本准确而深入地理解这对矛盾困扰着每个教师。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学习,若只停留在识字通句的层面上,则只能是高耗低效。但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他们大多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不善于发现问题并深入思考。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如何引导?例如《桂花雨》一课中“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到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进行了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展开了与文本的再对话,他们品词析句,搜集处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拓展了思维,获得了审美体验,真正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课堂景观,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然而,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有相当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为生成而活动”,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混乱,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如教师丰富,生活体验不如教师深刻,文本解读多元化,对他们来说是勉为其难了。不少教师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不能及时纠编,更有甚者视之为创新,使课堂生成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例如,下面一些生成于语文课堂的,学生对文本主人公的解读与评价就相当典型:《狐狸和乌鸦》——“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虎门销烟》——“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的心脏是怎么拿出来的?”类似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内外、天马行空式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语文教师有灵心慧眼,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
互联网发展至今,互动性和即时性已成为其主流特点,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利用好微博、微信、博客等,影响着其课堂开展的效果,未来的和悦课堂是离不开网络技术的,这也是教师值得思考的课题。
学校通过打造“和悦”课堂,让师生在课堂内外,逐步形成独立的、不同的文化人格,各自延伸文化人格的美丽侧面,从而打造出学校的“和悦”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和而不同,悦而不纵”,定会生成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