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铁锁关镇初级中学 杨安平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共分为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要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作为综合性、实践性兼具的语文课程,自然承担着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习惯方法、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人文精神等综合素养的重任。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教师是关键。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实施者,首先要致力于自身语文素养和教育能力的提升,以此引领语文课程向更广、更深的境界发展。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事实上,学生只有敬佩教师的为人处事,钦佩他的学识才华,欣赏他的灵动睿智,才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全身心投入到语文世界,并乐此不疲。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全能战士”,既要术有专攻,又要一专多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当语文教师用闻一多式的激情来点染情绪,用董卿式的亲和来交流心声,用崔永元式的幽默来活跃气氛,用马克.吐温式的深邃来审视现实,用余秋雨式的儒雅来点指点迷津,就会呈现一堂融知识、趣味、情感、思想于一体的语文课。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师要熟练地驾驭语文课堂,就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和过硬的基本功。一口准确流利、声情并茂的普通话,一手清秀隽永、潇洒艺术的粉笔字,本身就是一张靓丽的“名片”;在教学中能贯通古今,天文地理、人情风物信手拈来,或古典诗文教学时信手画一幅山水风光图,讲授民俗文化时当堂展现一段即兴表演,学生定会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而这些,本身已具有无穷的教育魅力,深深影响着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已不能只是满腹经纶的“教书匠”,而应该是“博士”,是教育教学的“艺术家”。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跌发挥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个性情感的个体,他们渴望尊重、理解和欣赏。在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聆听、去体会学生的心灵。比如,改变一下称呼,送一个别致的雅号,走下讲台置身与孩子中心,为一次绝妙的回答握手庆祝,为纯真的调皮故作嗔怪,就会打破师道尊严的“樊篱”。当语文教师语气中多一些春风,脸上多一些阳光,眼神多一些鼓励,学生自会生产生更多的灵感,创造出令人惊讶的杰作……这些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与呵护,不仅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更能让孩子们迷醉于你的风度,为教学带来水到渠成的效果。
新课程下的“对话”主义教学观提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教材编者之间的对话,语文课程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今,语文课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经堂”,而是充满学术气息和生活情味的学术论坛,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是探求知识的“学者”,神思飞扬的“诗人”,明哲善辩的“思想家”,或高诵或低吟,或沉思或跃动,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品精词妙句,聊奇闻轶事,侃时代风物,赏文学作品,与主人公的命运同喜同悲,因动人的故事情节感慨落泪,充分享受语文带来的情感思想的交流碰撞,让语文教学与生活对接和相融。
语文教学要将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作为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在多重“对话”中提升语文素养,实现教学相长。“齐呐喊”“满堂问”都不是有效教学,这样看似热闹的背后,是思维和语言训练的双重盲区。教师要善于听“人人吹竽”,看百家争鸣,才能有的放矢的予以评价、点拨,更好地引领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品咂出丰富的语文味道和思想内涵。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教学要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艺术化地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
教无定法。语文教师可以因文而异、因地制宜地创设情境。移情体验,“补白”探究,是常用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提出“假如你是一名济南人,你该如何向游客介绍你的家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千方百计地查找关于济南的资料,有的从济南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解说,有的说到济南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发展变迁……大家各抒己见,讲解异彩纷呈,似乎每个学生都成了“济南通”。在教学《斑羚飞渡》时,让学生设想:“你就是那头镰刀头羊,在面临生存威胁时怎样想的?请你写一篇给众斑羚的宣言书。”学生倍感新鲜,纷纷展开思维,有的写出了镰刀头羊是如何组织飞渡的计划,有的写出了被斑羚后代的遗书,有的写出了给人类的一封信,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核心。因此,淡化语文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忽视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语文教育定然是残缺不全的。语文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鲜活的状态,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精神家园。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人文性的资源,只要教师善于开发,再生成,并灵活运用,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方法,受到审美情趣的熏陶。比如,在教学《提醒幸福》一文时,引导学生谈论对幸福的体会,说出自己生活中的幸福片段,教育学生正确面对苦难,学会珍惜幸福;学习《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时,让学生思考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生命现象,并以“逆天”的话题“假如明天我死去”写话,谈谈如何支配有限的时间,进而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在分析《藤野先生》一文中国民劣根性时,指导学生阅读毕淑敏的《坦然走过乞丐》,让他们懂得用辩证的眼光看人生看世界。这样,学生站在思辨的高度解读文本,体验到语文之美,唤起自身的主体意识,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语文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用智慧的火种点染学生的思想,让知识和生命在语文学习中变得鲜活而厚重,从而形成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