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富锦市宏胜中学 王德彬
从《荷塘月色》题目来看,寓意很深,作者歌颂荷花与明月,正如古人所说,荷花与明月都是象征着圣洁,正如菊象征傲世,竹象征高节一样,用它来表示与当时的现实不妥协的意思。朱自清有着光明磊落的人格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没有颓唐消沉,而是时时泄愤懑于诗文,虽然絮絮低吟不同于震撼人心的呐喊,可同样是战斗,同样是历史的一个回声,作者当时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大家都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迷,所以,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这不就是作者用独特的、新鲜的、突出的材料,加以描绘阐述,给人以强烈感,从文章中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思想,让立场相同或接近的人产生共鸣!这就是创造性选材,这就是阅读散文名作的乐趣。
一是首尾呼应、转承起合;
二是层次分明、顺序流畅。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非常不同于别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去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象“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一文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
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
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在对美景的描写过程中应该尽是喜悦了吧?也不尽然。看这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奈的叹息。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是这样的语言:“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绝不能互调。
一是“通感”,它是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读者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共同参与散文的艺术欣赏。
二是“比拟”。它将物拟或人,或将人拟成物,或将一物拟作另一物,它不仅使描画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
三是重复语言。在重复中开拓出新的意义,产生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境随意高,“境”具有多大的感染力,取决于寓于其中的“意”有多高。“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无论是在写景,还是在状物,总是首先要将自己的情绪、趣味“投射”到上面去,从而把事物写真、写活、写出滋味和情韵;作者在对于生活的长期吟味、咀嚼中,随着思想认识的不断加深,其感情便也随之渐趋浓缩和深化,作者时时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见解,透露于文字之中,既浸润着湛醇的情感,又闪烁着清澈的理智。《荷塘月色》的巨大的感染力,主要来自作者的崇高的情怀。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基础是“这几天心中颇不宁静”,心有烦忧却并不是为了个人琐事,乃是因为“惦着江南”,惦着革命,惦着国家命运前途,注重操守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烦忧实际上是一种崇高的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种情怀,一脉相承。正是因为这种伟大情怀,才使得《荷塘月色》自成风格。
《荷塘月色》的选材新奇,结构独特,语言美和意境美,实质就是一篇好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的体现。文中在这几方面表现妙美,为我们打开了一篇有声有色的画卷,从画卷中隐约可见地向我们走来一位志行高洁、注重操守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综观朱自清曲折艰辛的一生,重读这篇《荷塘月色》,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作品的社会意义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