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玲 莫晓敏(.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008;.嘉兴市平湖东湖小学浙江嘉兴3400)
“体医结合”模式下
——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研究
□黄美玲1莫晓敏2(1.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2.嘉兴市平湖东湖小学浙江嘉兴314200)
本研究以“体医结合”模式为出发点寻找改善和提高大学生体质的新方法,在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水平后,找出“体医结合”模式与提高大学生体质的结合点,提出构建“体医结合”模式下提高大学生体质的理论构架和实践对策。即丰富了“体医结合”模式与大学生体质的相关研究,又为提高和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创新价值。
体医结合体质健康体育教育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当代大学生在享受着工业文明创造的日益优越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文明病”的严重挑战。文明病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是,如果亚健康状态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任其发展,则会导致健康状况的继续下降,直至引起疾病甚至死亡。以中国现在的人口情况来看,只有1 5%属于健康人群,1 5%属于非健康人群,7 0%属于亚健康人群。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一直是高校以及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体育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增强学生体质的重任。“体医结合”模式是体育与医学两大学科的结合,是一种增强体质和维护健康的新模式。
1.1、“体医结合”的概念和含义
“医体结合”是指运用体育运动方式配合医学治疗方案促使身体恢复健康的一种模式,其特色在于综合运用养生保健和运动处方等多种医、体元素。通常可根据医学检验和体质测评评估个体健康状况或身体素质,并参考相关指标制定科学的、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体医结合”是大健康、大体育、大卫生的理念的融合。“体医结合”,简单的来说可以理解为是体育和医学的结合,即通过运动医学、运动康复、体育保健、运动营养和运动处方等方式,使亚健康人群通过合理有效的运动途径代替医疗途径改善身体的机能水平,增强体质。
1.2、“体医结合”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2013年期间统计的数据显示,由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率的8 7%。然而,由这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疾病正逐渐的年轻化,正成为危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隐形杀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体质水平状况,如何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合理有效的锻炼方式改善和提高自己体能水平,已经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体医结合”是提高大学生体质的一个手段,主要是通过增加大学生的健康意识,让其了解和明白自身存在的健康问题,在此基础上配合符合其自身的运动处方,改善大学的亚健康体质,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体质的目的。
1.3、“体医结合”的可行性
“体医结合”是一个系统的、可操作系较强的模式,主要包括健身项目、健身方法、康复保健、身体机能监控、运动处方等环节,其中还融入了体育课的教学方式,系列健康讲座和课外健身指导等内容。高校体育课的教育理念都是以技术为主,学生只是处于学习环节中的从属地位。而“体医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体质状况为主要目标,改变了以前以运动技术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通过“体医结合”模式的融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自主的学习,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将学生从单一的服从式的“学”提升到自主的有思想的“学”,开发学生的能动性,逐渐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大学生的体质打好基础。
2.1、高校大学生体质水平现状
高校大学生的体质现状不单单是现阶段所存在我的问题,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据走访调查得知,高校体育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身体素质下滑的很明显,一些简单的技能学习都无法进行。另根据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自2 0 0 0年以来,我国1 9-2 2岁大学生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持续保持下滑趋势,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据另外一项全国大规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城市地区大学生肥胖现象严重,且身体素质指标连续1 0年不断下降,其心理状况问题更严峻。
2.2、高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成因分析
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下降由多面的原因组成,经过走访调查得知影响大学生的体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现在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不大,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也不是特别的明确,导致很多空余的时间都是充当了宅男和宅女的角色,除了在寝室打游戏和看电视外并没有其他的业余活动,甚至有的同学连吃饭的问题都是在寝室解决。如此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当下大学生体质下滑的重要原因。其次,现在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形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如果和中小学的差距不大,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加上大学体育课的宽松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的积极性不高,很难在课中达到锻炼的效果。最后,现在的大学生正处于年轻力壮的青春期,总是感觉自己的身体充满活力,没有锻炼身体的必要和良好的健康意识也是导致身体素质下滑的一方面的原因。
3.1、“体医结合”模式下相关理论知识的构建
“体医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的建立是基础,高校的体育课程结构可以增加相关的理论方面的内容,如体育保健、体育医学、运动康复和运动指导方面的课程,增加大学生的关于健康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开设具有运动医疗功能的体育课程,在改善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高校具有一定的场地和时间的优势,还可通过开展关于健康运动方面的系列讲座,增加学生了解健康知识方面的途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意识。
3.2、“体医结合”模式下个体健康屏障的树立
随着大学生对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简单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学生需求时,可以通过开设“健身指导中心”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己的健康屏障。个体健康屏障的树立主要是将医学检查、体质状况和运动指导三个方面结合起来,通过分析检测报告中出现的身体问题,结合大学生的学习和作息时间的规律,由健身指导中心的专门人员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运动训练计划。这一专门针对自身体质状况所制定的运动训练计划,在满足了个体的差异性的前提下提高了体育锻炼的效果,同时也让大学生们能充分的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水平,更进一步的加强自己的健康意识,在提高大学生体质的过程中形成良性的循环。
4.1、“体医结合”模式与运动处方教学的融合
高校和中小学的体育教育的核心一直都是终身体育,但是长期的高校体育教育都是对于技能知识的学习,并没有真正的将学生从“学”的基础上提升到“自学”的层面,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体育课的教学与“运动处方”融合,在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之后,将上体育课的态度转变到为自己健康负责的层面上,既满足了通过体育课程改善大学体质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体育教学课中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相同体质水平的学生划分一组,并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制定出符合学生自身的教学计划,这一操作形式同医学上专门为病人开出的“运动处方”极其相似。“运动处方”穿插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门开设“运动处方改善身体健康体质”的专项课或者是体育选修课,也可以在体育专项课中插入一个小的单元进行。
4.2、“体医结合”模式与健身指导服务的融合
“体医结合”模式的推行也可以在课外更加充分的时间进行,大学生体质水平的提高不仅是在体育课内,还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的一体化。现在的高校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健身的器材,学生也会在课余的时间投入到健身中。虽然现在有很多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健身的意识,但是也只是盲目的在健身房或者跟随着网路采用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健身手段。“健身指导服务”可以依托于高校的健身房以一个服务机构的形式存在,大学生可以在课后的业余生活中咨询健身服务机构的老师,帮助其了解自身的体质水平,并为期制定合理的健身计划,在提高体质水平的同时避免受到运动损伤的侵害。
高校大学生的体质水平的下降会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到大学生的健康,以至于无法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体能储备要求。“体医结合”的模式可以作为改善大学生体质的一个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先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再引领大学生采用合理有效的健身方式,真正的为了自己的体质健康运动起来。通过大学生时期合理有效的锻炼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为提高全民的体质水平打下基础。
大学生体质水平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医结合”模式的建立不仅要从大学生入手,也要加强相关领域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水平是制定“运动处方”和检验学生真是体质水平的关键所在,良好的师资团队是推行“体医结合”的基础。此外,“体医结合”模式的建立和实施是整个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要配合上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检测出“体医结合”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否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的促进“体医结合”模式的实实施和改善。因此,“体医结合”模式下提高大学生的体质水平需要在多方面的统一协调下,才能发挥其改善大学生体质的作用和目的。
[1]谢东枚.论养生保健与体育锻炼的效能差异及运动处方干预[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R].北京:2011.
[3]尹小俭,季成叶,王树明.我国大学生肥胖流行现状及体质变化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
[4]洪晖,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
[5]巨传,友章敏.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健康教育新措施[J].校园心理,2014,12(2).
G804
A
1006-8902-2017-(02)-ZQ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体医结合”模式下——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研究(课题号:k y 2017 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