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重视文本的研读

2017-03-09 07:34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河边镇小学校彭学太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0期
关键词:编者意图梅花

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河边镇小学校 彭学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资本来自教者对文本研读的程度。研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教师对文本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如果教者没有认真研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又怎样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由此可见,教师要想自己的语文课堂也拥有一定的高度,那么就得深入地研读文本、理解文本,准确客观地把握文本,唯有这样,才能收获于课堂,成长于课堂。

下面谈一谈自己对文本研读的一些感悟。

一、着眼单元整体——把握重点

在文本教学重点的把握上,我们要懂得分辨清楚作者意图和编者意图。作者意图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主旨。而编者意图指的是编者组编教材的出发点,它会涉及到知识点的分布落实衔接,各单元重点的确定等。我们在文本研读过程中,应该超越作者意图,领会编者意图,把握训练重点。

如《梅花魂》一课,作者陈慧瑛在创作体会中讲到:“我写《梅花魂》出发点是对我的充满爱国情怀、至死不渝的外祖父的深切怀念;但在我的深心里,梅花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世世代代永不泯灭的芬芳,是全世界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正气。歌颂梅花魂,即是弘扬中华英气、炎黄正气。”很明显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为表达一份深沉的情感而写。但我们在研读文本时,不能仅停留于知道这一份情感,还要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本单元的“导读”这样写到“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编者选入这篇文章的意图:一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二是学习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于是顺着这一思路,层层深入的研读文本,可以发现在《梅花魂》中,对祖国思念之情是投射到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梅花上的。同时,课文还饱含着作家对外祖父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是同外祖父的爱国情怀联系在一起的,而爱国情感则是统摄全文的情感。所以只有对文本研读深入了,才能把握好作者、编者的意图,提炼出教学重点,使教学设计能紧扣重点而构建。

二、品味文本语言——悟出新意

潜心涵咏文本语言,是研读文本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在反复与文本的相会中,你才能揣摩到作者的心意,才会逐渐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新的发现。潜心涵咏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当我们一遍一遍,声音或高或低,抑扬顿挫地朗读时,原本陌生的语言逐渐变得有温度有生命,慢慢地我们不仅读出了字面上的意思,我们也会更多的读到文字背后的东西,一些好的教学设想也会由此而诞生。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千古名诗,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更是家喻户晓的名句。很多教师在教学这首诗时,着眼点都落在“绿”字上,认为“绿”是此诗的诗眼。学习时就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推敲“绿”字的妙处。而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备课时,反复吟咏诗的语言,在涵咏中他越来越觉得“绿”字不是这首诗的诗眼,“绿”字不能统领全诗。经过反复的斟酌,他发现“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才是真正的诗眼。他认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离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离家久,更应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想家心切,却不能还。“还”才是贯穿全诗的一条红线,才是诗眼。试想,若不细细地咀嚼品味,这另辟蹊径的新发现又从何而来呢?

虽然品味语言的功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长期坚持,语感的敏锐度一定会提升,所以反复朗读涵咏文本语言是研读文本最简便、最有实效的方法之一。

三、搜集整合阅读——追求深度

研读文本,如果仅仅捧着语文课本反复吟咏,即使背得滚瓜烂熟,所得也是有限的,因为你的视野不够开阔,你的信息不够丰富,你研读的底气不够充足。胸无十足的底气,何以运筹帷幄于课堂,何以能做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因此,研读文本不能仅仅停留在本文,停留在教参,还应该阅读与本文有关的相关资料。一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写,一定有它的缘由,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和背景,如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与之相类似的作品等。阅读文本的时候,就要把这些资料搜集、整合到一起阅读。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样研读可以进一步强化和丰富我们对文本的感受,拓展我们阅读文本的深度。

例如,特级老师于永正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就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1世纪的希望》,就在网上收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

四、适度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确实,教材仅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是习得语文技能的媒体。正确的教材观要求师生把教科书当成活材料,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阅读和表达空间。所以在研读文本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这一个文本除了本身所讲的内容外,还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从文本这一个点辐射开去,学生还能收获什么?我们要利用教材打开一个窗口,适度地拓展延伸,给孩子一个更加精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的收获更多,视野更宽阔。

拓展延伸的渠道很多,但都隐藏在文本之中,有些是显性的,有迹可循,如文本后训练的提示,像小练笔、阅读链接、资料袋,这些拓展都给我们很好的提示;有些是隐性的,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文本,从文本中去挖掘,如文本中留白部分,一些读写结合点,相似性文本的比较阅读等。我们在研读文本时,可以结合文本特点大体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拓展延伸:一是拓展延伸到生活,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如学习了《大自然的启示》就可以让学生也走进大自然,自己去观察,去发现一些自然现象,还可以动手种植植物,养小动物,去发现动植物里的奥秘。二是拓展延伸到阅读,如由此及彼的推荐阅读,由一篇带多篇的主题阅读,互相比较的鉴赏性阅读等。三是拓展延伸到读写结合,如仿写、文本留白处的补写、故事的续写改写等。适度地拓展延伸,把文本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创造性的使用文本,使学生习得语文的天地更加宽阔。

猜你喜欢
编者意图梅花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梅花
编者语
编者语
梅花引
梅花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