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刚(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酒泉735000)
小康社会社区体育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
□周小刚(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酒泉735000)
从建设小康社会出发,结合我国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来看,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区体育的发展前景,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体育在发展战略上要以人为本,走绿色体育之路;在发展目标上,以构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为方向相符合的社区体育体系,从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从局部出发,在发展模式上从赶超型中摆脱出来,从而向全面发展型转变。
社区体育基本特点发展趋势
体育是社会的缩影,又折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体育和社会的总体发展密切相关。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阶段制定相应的目标和发展战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从根本上采取措施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结合发展。这是从“小康”概念提出以来,党在社区体育方面形成了重要的文献,再次提出“全民健身体系”,并将它纳入到小康社会建成的目标中。这一阶段的中国体育将以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历史责任。
社区体育是我国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体育的主要内容和组织形式。“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社区是在地缘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群体,适宜于开展体育活动。社区体育要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应当注重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成,积极为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身体锻炼的场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包括建立俱乐部,使社区体育经常化、制度化,并把体育管理作为社区的一项工作职能”。
鉴于社区体育在未来全面小康社会中全民健身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在综合分析与理解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具体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社区体育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高度发展的小康社会,社区体育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有关组织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小康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发展指标,在国际上,小康型标准有其特定的指标体系。但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对小康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界定:“我们所说的小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就是说,在对小康的界定中,都没有局限于物质生活指标,而始终强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深入强调社会的发展,要立足于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不能局限于经济增长,推进体育和其他领域内容等的融合,形成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的体育模式。
2.1、体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与制约
在小康社会发展阶段,随着国家经济快速稳步地增长,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过去30多年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每隔几年,就会上一个台阶,居民的消费水平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标志着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达到国际公认的中等生活水平的同时意味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目标。与此同时,居民在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高层次消费的比重,明显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变,从劳动生产型经济方式中出来,再向休闲生活型经济方式转变,不仅实现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消费的转变,也通过文化娱乐使得城乡居民的业余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在满足了生活最基本需求后,更加注重文化娱乐消费。余暇时间延长,生活空间加大,人们有了更多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参与各式各样的文娱体育活动。
2.2、休闲生活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城镇居民家庭,在利用双休日的时候,用于购物、娱乐休闲、旅游、走亲访友、读书看报和休息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购物和娱乐休闲的家庭比重增长幅度最大,分别上升87个和62个百分点,已成为双休日城镇居民的最主要的活动。老年家庭中,利用双休日娱乐休闲和旅游的比重分别比20年前上升180个和133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小康社会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有钱、有闲,也在追求更高生活质量过程中不断提升对自我健康和体育权利的意识和需求。这些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度组织化——我国城市社区居民从事体育活动大多处于自发状态,往往缺乏一定的组织。以北京市调查为例,结合65所高等学校的调查分析得出学生群众性体育及其组织机构的普及程度极低。组织是社区体育开展的结构基础,但是平均每校就只有1-2个组织机构,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匮乏,涵盖率仅为3.80%,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有利于社区体育的经常化开展,从而对推进规范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俱乐部,对体育人口比例的提高,以及体育人口的稳定,起着积极的主导性的作用。英国社区有150000个体育俱乐部,650000人,俱乐部平均会员人数43人,是人口比例的11.3%,体育人口是35%。德国社区体育俱乐部有81000个,俱乐部会员24000000个,俱乐部平均会员人数296人,是人口比例的30.3%,体育人口是34%。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有370400个,俱乐部会员11694000人,俱乐部平均会员人数31.2人,是人口比例的9.3%,体育人口是24%。
3.1、社区体育社会化
涉及到社区体育对象,要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基于社区体育管理出发实现社会化,就必须优化社区体育设施,从组织机构和设施配置方面出发建成具有社会化的社区体育模式。而且在社区体育开展过程中,要动员社会力量,强化对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人员指导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和保障。社区体育对象要实现社会化,是基于社区体育的覆盖面出发的,要紧紧围绕服务对象面向整个社区,不局限于某一体育人群,带动社区内所有居民,将其都能纳入社区体育的范畴并获得服务;要实现社区体育管理社会化,要发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基于社区内各单位来牵头,带动社区内居民参与到服务管理中,从而真正体现和实现社会体育的社会化管理;社区体育设施建成社会化,是指社区体育设施必须改变以往完全由政府拨款建立的做法,发动社区内的社会团体、单位个人一起投资建成体育设施;社区体育资金筹集社会化,是指社区体育资金筹集要采用多渠道的形式。
3.2、社区体育的大众化
表现社区主要是一种空间现象,存在于这种空间之中所形成的社会现象是以人为社区的主体。结合人的体育需求,在一定的活动空间内以大众化为基础推进社区体育向自我健康满足需求的重要特征出发。人们是完全基于自己的认识来参加社区体育俱乐部活动,囊括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培养。社区体育,在人们工作之余生活中,面向社区内所有人群,形成的社区体育主要空间内的居民具有体育需求多样的特点,面向社区内所有人群的社区体育要从社区体育的组织出发,进一步推进管理和活动的开展,以全体社区居民的利益为基础来突出大众化的特点。
3.3、社区体育多样化
主要是围绕社区体育保障措施、社区体育休闲产业、康体产业、经营项目、档次和管理经营者、社区体育形式多样化等多方面的多样化。要增强社区体育保障措施的多样化,必须突破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弊端,从社区体育保障措施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在社区体育保障措施上,采取发展社区体育组织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体育活动场所,并进一步推进节假日组织体育竞赛的开展;要推进社区体育休闲产业和康体产业及其经营项目的多样化,也要结合档次和管理经营者的多样化来谈,在具体运作实施后紧紧围绕各种消费水平,增强各类健身服务项目的多样化,采取由街道办事处委托,促进单位、集体或个人等实施多种性质的经营管理方式;最后要推进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方面的多样化,要立足于各种体育人群的实际,以年龄、性别、文化背景、需求和收入消费层次人员等情况为标准建设多种多样的基础设施。
3.4、以社区为区域范围实现社区体育的公益化与福利化
必须以辖区为核心充分挖掘和发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的作用,从物质基础丰富出发增强社区成员的主体地位,从而从根本上来满足他们社区成员的体育需要,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地开展的区域性体育。社区内的体育场地和设施要本着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宗旨,尽可能为社区内居民提供免费或低消费的体育服务。国外大众体育主要以福利化为主。以美国联邦政府为例,存在着70多个机构,而社区体育设施也非常丰富,或多或少地丰富了人们的社区活动,对人们进行户外运动创造了条件和机会。一些社区内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提供给社区居民使用。
3.5、社区体育管理规范化
主要是以社区体育为中心围绕政策、制度和措施来实现一定的规范化,社区公建体育场地设施标准的规范化、社区社会体育指导配备和培训的规范化。社区体育政策、制度和措施的规范化,是指政府制定的社区体育工作方案及实施办法要科学化、法制化,并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社区公建体育设施标准的规范化,是指社区公建体育设施的选址条件、占地面积、功能和设备要求,均应规范化使用,不得挪为它用;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和培训规范化,是指要根据实际工作量和指导对象的数量,确定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和配备比例及上岗前培训要求。
3.6、社区体育现代化
包括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成和服务水准现代化、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现代化。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成和服务现代化,是指体育场地建成尽量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及人的需求,指导人员必须掌握基本锻炼方法与理论,同时又具备多种服务技巧;社区体育组织机构管理现代化,是指社区体育组织机构对场地设施的使用及对内部的人、财、物管理方法要科学化,考核、监督措施要尽量符合规范化要求。
[1]逄明福.精神文明状况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J].前沿, 1999,(8).
[2]卢元镇,倪依克,庹权,李睛慧.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体育[J].体育学刊,2003,(1).
[3]唐建军,孟涛,李志刚,赵昌毅,曹建民.英、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1,(3).
[4]杨东东.北京市65所高校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现状的调查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1993.
[5]王文刚,李丁.论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战略目标、指导方针和运行机制[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03).
:A
:1006-8902-(2017)-06-ZQ
周小刚(1974-),男,甘肃酒泉人,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高校硕士,研究方向:高职体育教育管理、运动训练、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