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审视与反思

2017-03-09 07:37:38王立波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北京10005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理念体育教育

□王立波(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北京100050)

终身体育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审视与反思

□王立波(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北京100050)

体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终身体育思想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在创新教育发展形势下,实现其与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融合,并把这种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应用到体育课程教学思想之中,与阳光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整合,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要求。文章围绕“终身体育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审视与反思”这一课题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终身体育教育理念高校体育教学审视与反思

社会进步下带动了现代体育的发展与新的涵义赋予,它不仅是作为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发挥作用的,同时也是作为沟通桥梁,引导人们从思想认识出发走向全民运动、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桥梁。结合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初步地研究终身体育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所存在教育价值,不仅能够丰富体育学科的教学理论,还能对体育学科的教学实践予以理论上的指导。文章就终身体育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审视与反思展开探讨与分析,并进行构思和设想,以此来丰富高校的教育教学形式。

1、高校体育课程的内涵与改革意义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是高校高校生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元素,高校体育课是高等院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实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等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显而易见,高校体育课程的内涵并不仅仅是增强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质,更要在传承社会文化与实践教育过程中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面对着新的教育发展形势,高校体育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从教学理念入手,融入终身体育教育理念,并将其深入落实到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之中。

2、审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实质性问题

2.1、对体育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及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影响下,人们的运动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此环境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也显得越来越迫切,否则将难以满足社会对终身体育、阳光体育的需求。在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我国的很多高校对体育教育的一些领域进行了探索,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位高校体育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实质性的问题。特别是关于体育理论的研究方面,明显不够深入,高校通常都是对一般的体育现象进行简单的求知,并从中推出一般性的体育教学规律。在这种理论研究下,所得到的教学规律单一方向发展。此外,由于高校在研究体育理论时,欠缺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使得体育艺术理论甚少得到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持,所得出的理论也缺乏相应的广度,最终导致所得到的理论研究无法发挥出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2.2、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严重脱节

最近几年,体育学术研究者加大了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视力度。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改革起步较晚,而体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所沿袭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相对落后,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改变。一直以来,我国的高校都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三基教学,教师在致力于增强学生体育技能时,忽略了体育思想的渗透教育,使得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文化知识严重脱节。同时,由于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的体育思想薄弱,为学习任务而进行体育训练活动,未能全面发挥出体育教育的渗透教育功能。

3、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实践研究

3.1、研究对象

以北京林业大学100学生名作为实验和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8名,女生22名,各进行为期四轮的以团体合作为主体的体育教学训练,轮次一个授课班,教学时数8学时。

3.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高校、高校开展体育教学融入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期刊、文献等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依据。

(2)问卷调查法:对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8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91.8%。其中,男生70名,女生20名。通过对实验对象授课前、授课后的问卷调查,取得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期望、学习认知和学习建议等实验的第一手材料,对分析研究体育课开设的意义、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数理统计法:将有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3.3、结果与分析

经过四轮教学后,调查结果表明:93.1%的学生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终身体育教育理念有较强的实用性;95.4%的学生对该融合教学课程有参与兴趣;97.2%的学生赞成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基点,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而其中有96.8%的学生对这项体育创新教学活动感觉良好。整个体育训练项目下来,学生对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感悟成功与失败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收获。

4、终身体育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反思

反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进行的一种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和别人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审视的过程。经常反思,能够让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长处,进而调整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流程,转变教学方法。同时,反思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教学研究有着很大的价值。为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应和教学实践有机整合在一起,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刻反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4.1、丰富教学理论

虽然说体育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课程,但是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想做到与时代接轨,就必须要丰富体育教学的指导性理论,为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当然,教师在研究指导性理论的过程中要理性、系统地进行。哲学作为所有科学理论的基础,其在体育教学中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发展地位,所以在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要提倡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高校体育教师自身要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在正确把握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思想进行一次全面深刻的思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探索新的教学思想,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从而使这些教学理论能够更好地实现与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融合,指导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此外,教师在丰富教学思想和理念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寻找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规律,提高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使课堂能够更好地服务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4.2、教学内容多元化

要想更好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终身体育教育理念,教师就需要立足学生的兴趣更好,不断地满足学生的喜好,开发更多的体育项目,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高校应根据《纲要》的精神,以“终身体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完善教学内容。譬如说:学校除了开设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等基础性学科内容外,还可以设置如形体健美、瑜伽、跆拳道、定向越野、网球、保龄球、攀岩、轮滑等时兴项目,扭转传统体育教学中偏重生理效应的单一的局面,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需求以及适应力等重组教学流程,让体育课程教学更加实用,更能符合高校学生的发展需要。

4.3、渗透德育思想教育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

规则是构成体育精神的重要元素,倘若没有了规则,那么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竞技活动将没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和可能。一个体育团队要想取得成功其首要前提是团队成员遵守团队规则,并按照团队的整体利益行事。为此,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常规的体育锻炼还是竞技体育,都要遵守相应的规则。而在高校的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则更应该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规则,听从老师的指挥命令,不能随意脱离团队。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性、有意识地对学生强调体育课堂的规则,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确保整个体育训练活动不失严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优良品格。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帮助学生完成体育训练的基础上,在体育道德行为与作风上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养成自觉维护体育道德的意识,为其日后的终身体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高校的体育项目以集体运动项目为主,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协助,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已有的资源,和同学们一起解决问题,互相激励、互相帮助,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奋斗。在这种集体运动项目中,团队成员为了完成目标而需要实现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帮助他们团队精神的培养。这种团队精神能够使每一个成员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对队内成员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充分调动了整体学生的积极性,并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合作方式,推动了团队创作性过程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应要适当地安排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性的体育竞赛项目,使学生不仅能够得到个人技术的强化,还能进一步培养团队间的协助意识。相信学生在长期的活动参与中,能够感受团队间战术配合的重要性,体会到成员间要各司其职,各就各位,紧密配合。

(3)细化训练考核标准。

现代化体育提出了“健康第一、淡化竞技”指导思想。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所存在的不足,学校应对此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加大对体能素质在体育成绩评定上的比重,可在竞技体育中所占据的50%比例抽出20%,把专业体能素质的比例改为40%,以突显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其次,学校还可以构筑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学生能够在参与体能训练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在成就感的推动下,相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体能素质训练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校需构筑一个动态性的评价考核模式,细化各项考核标准,改变过往只重视学生训练成绩的评价标准,加大对学生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等的考查力度。

5、结语

总而言之,高等教育体系架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体育学科在增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体育素养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应在以“终身体育”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学校需要的素质培养要求,对原有的体育教学进行审视与反思,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体育能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奠定更良好的基础。

[1]傅小芳.拓展高校体育教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吴超,浅谈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人才培养[J].中国人才,2011,14.

[3]刘贵祥.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J].广西教育,2011,18.

[4]张小龙.基于理念视角下的“阳光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契合及问题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0,06.

G807

:A

:1006-8902-(2017)-06-SY

王立波(1976-),男,北京西城,民族:汉族,毕业于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人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理念体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