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寿 洪双敏
(将乐县公安局,福建 三明 365000)
【治安研究】
错录公民违法犯罪身份信息引发问题的思考
林崇寿 洪双敏
(将乐县公安局,福建 三明 365000)
互联网的发展, “大数据”信息化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公安机关打击、管理、服务的效能,但是错录公民违法犯罪身份信息不仅造成了无辜群众工作和生活的不便,侵犯了公民的权益,而且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执法形象和公信力,应引起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本着 “执法为民、有错必究”的原则,从强教育、改错误、借科技、建机制等方面纠正错录公民违法犯罪身份信息,提升数据准确率,更好地为社会和谐与稳定服务。
公民违法犯罪身份信息;纠正错录;引发问题;策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科技强警 “金盾工程”建设的推进,公安机关建立的各种信息化平台需要大量数据来支撑。这些数据在打击和预防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公安民警在采集录入这些数据时,由于各种原因错录了公民违法犯罪身份信息,不仅侵犯了当事公民的基本权利,给当事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形象和执法公信力,引起群众上访或被网络、媒体曝光。这需要公安机关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和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
(一)信息相同或相近被错录类
被错录公民因姓名、出生日期、户籍地等个人信息与违法犯罪嫌疑人的信息相同或相近,导致被警方错误录入通缉系统、违法犯罪系统。如2013年大连甘井子公安机关将与犯罪嫌疑人同名的李某的信息一并录为违法犯罪系统中的“涉毒人员”,导致该男子数年内入住宾馆均被公安机关带走协查。①2010年湖南一男子与被抓获的抢劫犯罪嫌疑人同乡,姓名同音不同字,被错录,导致留下案底。
(二)亲友、熟人信息被冒用类
违法犯罪嫌疑人意欲图谋不轨或违法被抓获时故意冒用亲友或熟人的身份信息,试图蒙混过关、避免刑事责任,导致他人身份信息被错录入违法犯罪系统。如2002年重庆女子胡亚身份信息遭邻居文某冒用后被警方录入吸毒人员系统,导致胡亚 “被吸毒”8年。又如陕西男子王涛身份信息被亲戚冒用导致其 “被吸毒”长达10年。
(三)自报虚假信息类
违法犯罪嫌疑人为了自保,在被公安机关盘问时,随意报了虚假身份信息,虽然自报虚假信息并不能免于刑事责任,但不能排除该虚假身份信息可能真实存在,导致他人身份信息被错录入违法犯罪系统。如2015年湖南陈某发现自己 “被服刑”3年,到公安机关查看2008年的法院判决书后发现,判决书中显示的犯罪嫌疑人个人信息部分被标注为 “均自报”。
(四)居民身份证丢失被冒用类
公民居民身份证用途广泛,可办理公证、申请出境、参与诉讼活动、办理个体营业执照、办理个人信贷事务、办理投宿旅店登记手续等,居民身份证一旦丢失被不法分子捡拾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则容易造成群众 “被违法”。如2014年广东朱某因身份证丢失被冒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2016年华东交通大学学生黄某被以抓捕 “全国网络在逃通缉犯”的名义带走接受审讯,起因便是两年前丢失的身份证。
(五)系统操作错录类
公安机关网络系统操作繁琐,稍有不慎,容易产生错录信息,如对单位法人进行处罚,容易错误将自然人作为处罚对象录为违法犯罪嫌疑人,又如错将报案人、受害人、证人、其他人员等录为嫌疑人。如2015年X月X日,罗某在与涉嫌赌博的邻居聚餐时被某区公安局以涉嫌赌博罪进行刑事传唤,审查后及时予以排除嫌疑,公安机关也对这起赌博案件结案。因基层民警未在办案系统中对罗某涉嫌赌博案进行排除终结,导致了罗某涉嫌参与赌博的违法犯罪信息始终挂在网上,影响罗某的入党、提干等政审。
(一)业务量大导致失误错录
2001年至2010年期间,公安机关开展 “三基”工程建设。各地公安机关纷纷开展了一系列信息采集行动诸如信息采集大会战、信息采集百日会战、基础信息采集大比武等,并将采集率、录入率纳入考核指标。当时全国公安信息联网不发达,身份信息核查难度大,基层民警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长久疲乏应战的警力冲突下,录入信息时容易产生失误而导致公民违法犯罪身份信息被错录。
(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导致错录
个别民警责任心不强,对工作应付了事、弄虚作假或工作不认真。例如湖南娄底新化县公安局看守所在补录信息时,按照判决书上姓名查找后,未认真核对出生日期等身份信息就将陈某信息录入系统,导致当事群众工作、生活受到影响。另外公安机关聘用的临时录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警辅队伍未经专业培训且个别人员对公安工作不了解也会导致错误录入公民违法犯罪身份信息。
(三)把关不严导致错录
公安机关录入信息时审核把关不严,导致信息错录,如嫌疑人在自报信息时弄虚作假,报假名或冒用亲友身份信息时,公安机关在核实时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错录。另外银行、手机运营商等单位在办理业务时未切实履行实名制核查责任,也会导致错误信息被公安机关录入违法犯罪系统内。
(四)办案程序不规范导致错录
公安机关在调查取证时,在侦查过程中往往需要对一些涉嫌人员展开调查,调查结束后,对经查证后无违法事实的人员信息往往未及时予以删除或做其他处理,导致这类人员信息仍被录入违法犯罪系统。另外公安机关应用系统较多、操作复杂,稍有不慎,录入或引用信息时操作错误也容易导致信息错录。
(五)错录信息发现、纠正难
一方面是发现问题难。公安机关缺乏倒查错录信息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被错录信息的公民往往是在收到法院传票或被公安机关带走协查、遇到麻烦等情况发生时才发现错录问题;发现错录问题的公安机关往往没有将错录问题及时告知录入机关予以更正,导致错录给公民带来的不便一再发生,如上文提及大连李某在全国各地多次被警方带走调查。另一方面是纠正问题难。按照纠正流程和各级公安机关数据更新周期,纠正错录信息耗时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大数据时代,全国公安机关信息高度共享,使得错录信息通过互联平台进入各级公安信息系统。一般纠正错录信息审批流程为:派出所-县局 (分局)-市局-省厅-公安部。即使公安部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得到纠正,但全国也不同步,这就造成某省已纠正,其它省或部分省可能未纠正的问题存在。有的媒体曝光或上级机关介入动手解决,也依然未能及时纠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大连李某的身份信息,虽然被媒体曝光,但两年未完全更正。又如2013年三亚一被错录为吸毒人员的林某多次向三亚市上访,个人身份信息也很难被完全更正。
(一)影响当事群众声誉
当事群众身份信息被错录后,在亲友、同事面前或大庭广众之下,被公安民警视为违法犯罪嫌疑人进行盘查或采取强制措施等,令当事群众感到无辜、屈辱,影响当事群众声誉。另外,群众在从事一些工作中需要开具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因为错录信息导致存在案底,也会影响到群众声誉。如辽宁省鞍山市李明信息被错录,不仅丢掉了公交公司的工作,找不到好工作,连择偶也受到影响。
(二)影响当事群众出行
公民信息被录入违法犯罪系统后,一旦有出差乘车、上网、入住宾馆等轨迹发生变动时,公安机关内部均会收到指令要求前往核查,当事群众出行往往因此受到影响。如河南信阳贾飞因与逃犯同名,信息被错录,从2007年起每逢出行均会被要求核查身份信息、检查随身携带物品。又如2010年四川居民刘刚考摩托车驾照被拒便是因为8年前其身份信息被录入了省公安厅的 “违法人员信息库”。
(三)影响当事群众政审
公民服兵役、入党提干、考取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均需要政审,甚至公司招聘也需要到公安机关开具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因此一旦信息错录,无辜群众变成有案底的违法犯罪分子,轻则无法被心仪的单位录用,重则影响前程。如2013报考公务员的杨喜春,虽笔试面试均取得第一,最终在政审过程中受 “违法记录”影响无缘录取。
(四)影响当事群众办事
由于公安信息系统权限部分开放给了银行、社保、房管等部门,当事群众在申领信用卡、办理房产证等都会因有违法犯罪记录而受到限制或遭到拒绝。如浙江省苏州市的陈某因与外地犯罪嫌疑人同名,被错录身份信息,今年1月份购房贷款时被告知有违法犯罪记录,无法办理房贷。
(一)开展学习教育,树立群众理念
一是加强警示教育。充分利用典型案例在全警范围内开展教育活动,组织民警、文职、辅警人员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举一反三、从中吸取教训,寻找错录发生的环节、错录发生的原因等,以便引以为戒。二是推进思维转变。牢固树立严格规范公正执法理念,增强执法为民意识,改变民警碎片化的执法思维和方式,切实提升信息录入质量,加强警种之间的纠错合作力度,扎实做好错录信息的清理核对和纠错工作。同时,各级公安机关办案单位要严格按照 《刑事诉讼法》[1]、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2]等要求,认真核查、甄别违法犯罪嫌疑人的真实身份,防止和减少错录率。三是开展业务培训。结合错录信息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业务、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业务单位,加强工作指导或集中开展培训,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参与录入违法犯罪信息的民警、辅警人员通过组织专门培训,提高技能,防止和减少错录。
(二)开展有错必究,严肃倒查追责
一是组织 “回头看”。组织基层公安机关对错录公民违法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织开展 “回头看”,全面倒查搜索,及时发现错录问题,及时予以更改。如看守所可将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所有历史在押的人员数据逐条与人口信息资源库进行比对,并核准、更正错误信息。二是开放反馈渠道。对来访或来电反馈错录信息的,落实值班人员首问负责制,将错录信息问题及时收集反馈专人或纠错小组处理,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对执勤过程中发现错录信息的,落实民警首问负责制,收集信息并反馈专人予以处理。三是加强督促检查。一方面是在公安机关内部成立纠错小组,挂靠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群众或者其他部门反映的错录问题进行调查,启动问责机制,视情况由纪检、督察、法制部门按照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责任过错追究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3]对恶意错录构成犯罪的,移交相关部门查处。同时根据公安民警数字身份证书管理的相关规定,不论借用PKI或警辅人员滥用PKI造成错录的,均以数字证书为依据,对持有证书的民警一律予以追责。另一方面是建立纪检督察部门、法制部门和录入单位的三级动态跟踪督察机制,围绕录入的公民信息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对于需要逐人核对纠正或补录信息的,将错误信息及补录信息要求下发到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及时进行纠错和补录,确保信息数据质量。四是规范办案程序。对因未按照正规办案程序办理案件造成的错录问题,通过规范办案程序防止问题的发生。如对经查证后无违法事实的人员 (包括被冒用身份信息的人员),规范民警在执法办案系统中走 “不予行政处罚” (适用行政案件)/“终止侦查”(适用刑事案件)流程。通过规范办案程序,系统将会自动把人员类型修改为 “排除嫌疑人员”。②
(三)开发比对系统,及时发现错录
一是开发智能比对系统。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质量,通过开发核查软件、比对系统,对录入的信息第一时间进行审核,第一时间提示民警可能发生的错录现象,第一时间纠正错录信息。同时对往年的信息自动进行搜索比对、碰撞,及时提醒录入单位进行信息复核,及时发现错录信息,防止对群众造成更大的伤害。二是优化执法办案系统。对办案系统界面操作繁琐容易造成错录的现象,组织团队开发升级,提升系统的易用性和通用性,防止因操作不当造成的错录现象。
(四)建立健全机制,固化整治成效
一是建立完善纠错机制。从录入、自查、核查三个方面着手建章立制。录入方面:建立考核机制,通过考核的方式规范信息录入,从源头尽早发现和纠正信息错录问题。可对刑释解教人员、社会人员、宗教人员、工作对象和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各类嫌疑人员,逐人进行DNA数据采集、建立档案、录入微机,并联系嫌疑人的家属和所在地公安机关审查确认,找同案人、知情人辨认,确保现实信息的真实性。自查方面:建立纠错考核奖励制度,将此项工作纳入考核,进一步明确奖惩措施,严格进行检查验收,落实工作奖惩,确保按时完成纠错任务和质量。审核方面:建立审核机制,由法制部门牵头,纪检、督察部门督促,通过制定纠错流程步骤、纠错时间要求、下发常见问题纠错说明等,分类制定纠错和补录信息的原则与方法,同时简政放权,适当下放纠错权限,降低纠错门槛,减少纠错审批时间。二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各地公安部门沟通,建立内部纠错联系机制和畅通内部反馈通道,要求执法机关发现错录信息必须向信息登记部门及时反馈,防止同样的错误在不同地方再次上演。三是建立纠错负责机制。制定首接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要求公安机关在接到群众反映后,谁首接谁负责,并要在规定时间内更正错误,妥善处理。同时通过建立内部督办制度,对处理结果进行跟踪、督办。四是建立其他制度。对银行、通讯公司、旅店业等外部机构建立健全如不履行人证一致性核查责任制,减少居民身份证被冒用的可能性,追究不认真核查单位的责任,对认真核查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公安机关,且挽救重大错误的予以奖励等。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大数据”广泛运用,公安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特别是CCIC(全国犯罪人员信息中心)的建立与完善,对各地公安机关查询查缉有关通缉犯、流窜犯、不明身份人员、失踪人员、被盗车辆、强制物品等信息提供便捷服务,但也放大了错录公民违法犯罪身份信息给无辜群众的伤害。因此,公安机关应本着 “执法为民、有错必究”的原则,全面纠正错录公民违法犯罪身份信息,同时,要进一步规范程序、落实责任、建立健全机制,防止和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
注释:
①案例均来自互联网。
②参见 《福建省公安厅执法办案系统数据删改常见问题说明》。
[1]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EB/OL].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887.htm.
[2]中国人才网.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EB/OL].http://www.cnrencai.com/law/101370.html.
[3]秦年春.错录公民违法犯罪身份信息问题调查分析[J].广州公安研究,2016,(6):41.
[编辑:李永新]
D631.42
A
1672-6405(2017)02-0012-03
林崇寿 (1963-),男,福建泰宁人,福建省将乐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洪双敏 (1989-),女,福建南安人,福建省将乐县公安局办公室副主任。
201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