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瑜
(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区,广东 江门 529100)
《促醒护理教育表》在颅脑外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陈翠瑜
(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区,广东 江门 529100)
目的 探讨《促醒护理教育表》在颅脑外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本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100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前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后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促醒护理教育表》指导患者家属行促醒护理,比较入院时、干预2周后、6周后的GCS评分及肌力分级状况。结果 两组干预2周后及6周后的GCS评分、肌力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促醒护理教育表》可提升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的GCS评分,改善肌力状况。
促醒护理教育表;颅脑外伤;昏迷
在我国脑外伤引起的长期昏迷患者每年以5~10万人的速度递增,长期昏迷患者处于“死不了,活不好”的状态,昏迷状态不但增加了治疗的复杂程度而且使得护理的难度也会成倍增加,导致患者的住院费用大幅增加,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压力[1-2]。促醒护理干预通过增加各种刺激输入,使处于抑制的神经细胞解除抑制,使兴奋性低的神经细胞兴奋性增强,使大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解除抑制、恢复功能,促使大脑半球与外界产生应答,加快醒觉和促进意识恢复[3-4]。但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家属,对昏迷患者的促醒护理知识基本上一窍不通。本研究前瞻性分析了采用《促醒护理教育表》指导患者家属行促醒护理在昏迷患者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该项研究为前瞻性、单盲、对照研究。将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100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前5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后50名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1~64岁,平均(36.8±9.8)岁;损伤原因车祸伤39例,坠落伤6例,其它5例;入院时GCS评分3~8分,平均(5.3±1.6)分;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9~66岁,平均(37.2±9.5)岁;损伤原因车祸伤38例,坠落伤9例,其它3例;入院时GCS评分3~8分,平均(5.2±1.7)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原因及入院时的GC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周岁;②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重度颅脑外伤;③经治疗处于昏迷状态,格拉斯哥评分(GCS)<8分;④预计生存期>3个月;⑤经手术或保守治疗后病情稳定,如脑内活动性出血,短期内无需再次手术。排除标准:①合并其它恶性肿瘤、心、肝、肾脏器官病变;②不可逆性脑干损伤;③多发复合伤,如脊柱损伤、胸腹脏器官锐器伤;④颅脑损伤前伴精神疾病史、毒品史;⑤入院后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⑥入院后不配合治疗、拒绝后续治疗或治疗结束前转院。
1.3 干预方式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包含脱水剂减轻脑水肿、胞磷胆碱钠改善脑循环、退热、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多脏器衰竭、预防褥疮及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促醒护理,具体如下。
1.3.1 促醒护理重要性说明 病房护理组长向颅脑外伤昏迷患者家属解析病情的危重性及致残致畸的可能性,告知家属促醒护理对患者后续康复的重要性,说明促醒护理教育的方法、步骤、要点及注意事项,向患者家属发放促醒护理教育表。见表1。
表1 促醒护理教育表
1.3.2 促醒教育技能考核 向颅脑外伤患者家属发放《促醒护理教育表》后,护理组长组织家属观摩、学习全套促醒护理操作流程,手把手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完毕后,发放促醒护理教育考核表,考核合格后实施促醒护理。
1.4 效果评判 ① 评价两组患者入院时、干预2周及6周后的格拉斯哥评分(GCS),该量表包含有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及肢体运动三个方面,三个方面得分总和为昏迷指数;②评价两组患者入院时、干预2周后及6周后的肌力评级[5],该评价方法包含6个级别,分别为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2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3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肢体能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但不完全;5级:肌力正常。检查方式为由检查者令患者作肢体伸缩运动,检查者由相反方向给予阻力,测试患者对阻力克服的力量大小。
2.1 GC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2周后、干预6周后的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入院时、干预2周后及干预6周后的GCS评分比较±s,分)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肌力评级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肌力分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2周后、干预6周后的肌力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入院时、干预2周后及干预6周后的肌力评级比较(n)
3.1 促醒护理教育可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GCS评分 颅脑外伤患者具有“急、危、重”的特点,长期昏迷不醒的患者,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研究[6-7]认为对长期昏迷不醒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给予早期的护理干预可促使患者早期出现呼唤反应,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死亡率及残疾率。重度颅脑外伤昏迷患者在急诊手术后,病情趋于稳定,常规的给予纠正酸碱平衡、维持水电平衡治疗、呼吸道管理、预防褥疮、生命监测、遵医嘱各项治疗及护理、生活护理并不能满足患者及家属对康复的需求。早期给予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昏迷状况,提升神经功能十分必要。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2周后、干预6周后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提示促醒教育可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GCS评分。《促醒教育表》包含有听觉刺激、视觉刺激、嗅味觉刺激、痛触觉刺激及运动项目,上述干预内容均为早期持续昏迷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康复的重要方式。听觉刺激中的语言刺激及音乐刺激可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功能,促进未受累脑细胞进行代偿性补偿,弥补变性受损脑细胞的功能,实现自身调节加快意识恢复的目的。视觉刺激可刺激脑部控制眼部中枢的反应功能,促进小脑功能康复。嗅味觉刺激可促使鼻黏膜、嗅球、嗅丝神经病变引起嗅觉、味觉功能恢复。痛触觉刺激可激活脑干网状觉醒功能,且肢体的抚摸刺激可促进患者体表的血液循环,利于术后的康复。关节运动可刺激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谢,促使神经系统与关节尽快建立新的联系,促使肢体功能的恢复。
3.2 促醒教育可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肌力评级 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肌力大小主要与患者的昏迷状态有关,伴有瞳孔反射、转眼运动的患者多被认为意识较好,肌力评级较高[8]。本组患者中入院时GCS评分较差,肌力评级不超过2级,经干预2周后及6周后,观察组的肌力状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促醒教育可有效改善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的肌力状况。分析原因有:①促醒教育表的关节运动有助于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建立对肢体的联系,肌力状况获得了改善;②促醒教育表的早期坚持实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大脑调节系统,促进患者意识状态的恢复,能按照检查者的指令调节肢体运动;③促醒表的指导者是护理人员,实施者是患者的家属,家属无论在生活起居照料,还是在促醒表的实施,尤其是听觉刺激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与传统的由护士、护工负责照料及康复患者更能引起患者的听觉反应。
综上,《促醒教育表》在颅脑外伤昏迷患者中实施可有效促进颅脑外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增强肌力,值得应用。
[1]葛海明.院前急救颅脑外伤患者925例流行病学调查[J].医学信息,2009,22(7):1217
[2]谢瑛.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的催醒康复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25
[3]卢天达.针灸治疗颅脑外伤昏迷37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0):99
[4]王升旭,洪军,贺旭,等.醒神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31例[J].新中医,2000,32(7):26
[5]赖喜新,倪莹莹,赵春梅,等.脑卒中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皮质脊髓束与下肢肌力恢复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4):395
[6]王晓燕.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65
[7]李岫炜.早期护理干预促进颅脑外伤患者肌肉废用性萎缩恢复的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780
[8]刘晓野,刘慧珍,刘赛平,等.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护理干预时机与方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5):772
江门市卫生局项目(2012002)
R473.6
B
2095-4646(2017)01-0074-04
10.16751/j.cnki.2095-4646.2017.01.0074
201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