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苑
一、问学课堂,学生“问”什么
叶澜教授有一个重要的主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而学生学习的真实问题就是课堂学习跳动的心脏。“学贵有疑”,有了问题,才有习得,才有提升,学习的过程才会有意义。如今的语文课堂,学生不敢问、假提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所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提问,还要教会学生“问什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源”“问流”“问法”。
“源”,即知识的根本。每门学科都有各自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途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问源”——刨根问底,探寻知识源头,掌握根本的方法。也就是要学会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所学知识的核心点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 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 如此这般,让学生去探寻知识的源头,开启学习的航程。
“流”,即学习的过程。学生“问流”,是指学生亲历过程、自主实践,勾连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要不断地去思考和追问:对所学习的内容,准备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探究解决, 哪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的。这样一来,学习的历程就会因充满思辨而情趣盎然,因灵动扎实而步步留痕。
“法”,即学习的方法。问学课堂之“问法”,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叩问自己——我是怎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从中习得了哪些方法,获取了怎样的经验和智慧,等等。在“问法”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那些共性的、关键的问题的解决策略、途径,以帮助学生不断总结经验,获得汲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二、问学课堂,学生怎么“学”
(一)自主探学
自主探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情境,唤醒和诱导儿童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让儿童以探索者的姿态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和儿童思维的特点,引领儿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解决问题,让学习真正发生。
如教学《安塞腰鼓》第6自然段。
师:这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安塞腰鼓舞姿的豪放和热烈。作者的观察力和联想力着实让我们佩服!可是,老师总觉得这组比喻句在形式上很特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是的,每个比喻表达的顺序和我们平常写的不一样,颠倒了顺序。
师:你能将它还原吗?
(生還原句子顺序)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这样常态的顺序来写这个句子呢?我们来比较读一读。
生:改成常态语序的句子读起来好像没有了力量。
生:这个常态的句子只是写出了舞姿的样子,好像没有节奏的力量。
师:作者把比喻句的语序颠倒了一下,再加上一个逗号,使句子有了节奏,有了节奏就有了调子。我们再来读一读。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安塞腰鼓的录像,请特别注意鼓点、流苏、脚步、眼睛和姿态。
生:这个句子读起来的节奏和视频里腰鼓的节奏一样有力。
师:语序的变化、喻体的选择,使语句有了节奏,有了力量。腰鼓的舞姿和语言的形式达到了真正的统一,这样的表达叫匠心独具。我们再来读一读。
片段中,我引领学生探究言语密码,所创设的情境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块石头,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学生带着问题潜心会文,深入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意识得以唤醒,在自主探学中获得了“比喻”的概念化知识,又进行了“比喻”在创造性地运用中的语用体验。
(二)分享互学
分享互学就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面对面进行多方交流,避免过去“一人讲,大家听”的简单模式。教师对小组成员的构成进行“异质搭配”,把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学生适当组合,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展示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体验到交流的快乐。而在组际交流过程中,教师更是学生交流中重要的一员,穿针引线,适时点拨。
例如教学《钱学森》一课接近尾声时,我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课后问题:按时间先后顺序,课文第一自然段应放在哪里。 在巡视的过程中,听到一个小组有三名学生都说“放在课文结尾”。其中一个学生说:“放在第六自然段后面 !”我走进了他们小组,“理由是什么呢?谁来说说看?”通过辨析,学生自己弄明白了:因为第一自然段是描写钱学森回国时的场面,课文中第六自然段写钱学森准备回国,因此顺理成章地应该把第一自然段放在第六自然段的后面。
片段中,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有误后,接着引导他们聆听、思考、比较同学的发言内容,并且进行判断,最后得出正确答案。这样的阅读经历充满了思维的张力,既有学生个体的静思冥想,又有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这是一个生生、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学习在分享讨论中真实发生。
(三) 总结理学
总结理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要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看学生收获了多少,要看学生是否知晓自己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又产生了什么问题,还需要老师什么帮助。教师要放弃过去“权威总结”的角色,由师生共同完成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完成。
如教学《学与问》片段。
师:同学们,学了《学与问》这篇课文,大家有什么收获?
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问善问,而且“能者为师”,才能解开知识的奥秘,才能有所成就。
生:我们除了要“勤学好问”,还要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自己的“问”更有价值。
生:我最大的感受是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觉得首先要有兴趣,要在学习中的某一点触发自己的兴趣,有了兴趣,你会觉得学习有吸引力;其次,要有一个目标,光有兴趣还不行,某一天兴趣没有就没了,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你的学习就能奔着这个目标去,有前进的动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只有有了这种毅力,学习才能长久,你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你能从两个事例的内容中有所收获,不错。
生:文中通过两个事例来说明本文第一段的论点。“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生:两个事例分别说明本段的第一句话,也就是说两个事例的开头第一句是两个事例分别说明的道理。
师:你们能从文章的结构上有所发现,真了不起!
师:同学们,说到文章的结构和类型,我们之前学过《谈礼貌》,想想两者有什么不同?
生:本文举了两个例子且举的都是名人的例子,而《谈礼貌》举了三个例子,里面有一个普通人的例子。
生:本文例子中说明的事例都在事例的开头,而《谈礼貌》中说明事例的句子放在结尾。
师:真了不起,能把同一类文章那么细致地进行比较,不仅善于发现而且善于思考、归纳。
片段中,经过我的点拨,学生从文本的不同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收获。记得郭思乐教授说过:“不是儿童没有潜能,而是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创造氛围去激励他。”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助推他们的学习自信,要做“放牧者”,把他们带到水草丰盈的地方,让他们自由寻找食物。
问学课堂的“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同生共构的。如果儿童在课堂上真的能够“问”起来了、“学”起来了,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无穷的魅力。问,会开启儿童“世界的眼睛”;学,会构筑起儿童“精神的房子”。“问”与“学”同构共生,真实的语文学习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