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凯歌学校 杜凤玲
今天听了由学区组织的一堂小学语文教学评优课,让我感触颇多。
带着期盼的心情,我们走进了六年级教室。在开课时,老师通过展示有关“友谊”的名人名言,引入课文《伯牙绝弦》,接着,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在如泣如诉的旋律声中,一首《高山流水》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悲伤而凄婉的境界,老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老师采用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分段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纵情吟诵,让学生体会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深厚友谊,带着伤感的情绪,师生齐读课文。在匆匆了解了课文故事大意后,老师进行了拓展:想象当有一天俞伯牙得遇钟子期时,会怎么说?假如你是苦苦等待知音的伯牙,面对钟子期冰冷的墓碑,你会怎么说?你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40分钟的一堂课很快结束了,学生除了理解了俞伯牙和钟子期有着深厚的友谊外,我不知道学生这节课还收获了什么,文章中有那么多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老师好像视而不见。课堂上音乐声不断,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不断,就是听不见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声音。听完课,我久久不能平静:作为语文课,难道升华感情是她的主要任务?看似热闹的课堂我总觉得缺失了什么?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与地位”这样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所以小学语文的一大作用是工具性地位的凸显。然而纵观我们现在许多语文课堂,我们的老师用尽所能,极力煽情,让语文课堂中的工具性黯然失色,相反,对它的人文性大力渲染。让我们小学语文陷入了思品课的泥潭。
究其原因,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对课标的研究不到位。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高段的阅读教学这样描述“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然而在当下许多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了对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的理解,一味追求文字的感情色彩,公开课有时候成了表演课。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热闹非凡,课下反馈,不知所云,收获更无从谈起。教学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字词。如同没有根基的楼房,随时会坍塌。
第二,偏重“读”,忽略“听”与“说”的训练。教师教学中偏重对课文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范读或学生集体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一堂语文课下来教师忽略对学生进行听读、听说、听写的“听”的训练,忽略对学生进行说见解、说感想的“说”的训练,学生“听、说”训练的机会少了,久而久之“坐享其成”的听课习惯养成了,语感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学生成了被老师牵线的木偶,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显现。
第三,喧宾夺主——忽视教学内容。任何情境的创设都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否则,所创设的情境充其量只不过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华而不实的“点缀”和“摆设”。语文课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保持学科味兼顾应用味。目前,教师们都努力在生活这个社会大课堂中,采撷、提取有用的教学素材,但一些情境创设或丢教材于一边,或脱离实际,远离文本,或过于频繁,晃动过快,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活”而去挖空心思地创设出迷人的问题情境,结果却造成“拖泥带水”式的“失度”演绎,徒劳无功、得不偿失。如这节课,老师通过播放《高山流水》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但不纠正朗读停顿的错误,这样的情境,虽然声像俱佳,学生们也兴趣盎然,但是,这种情境除了华丽的外表外,对掌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把握教学内容又有多大益处呢?学生一直纠缠于情境中的非教学信息,宝贵的教学时间也必然会在老师“拖泥带水”的演绎中悄悄流逝。
因此,语文课堂不能像思品课那样,把情境创设当作一种时髦。这就需要教师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的思维基础,紧抓小学语文的本体性,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适当、合理的采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让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要明确多媒体只能充当教学的辅助功能,应把握“度”的要求,警惕“失度”的误区,避免所创设的情境造成“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尴尬,应使之回到理性上来。
语文的本质确定的是“语文本身是什么”,其外延界定了它是母语教学课程这一学科特性,其内涵则由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共同锁定。语文教学确定的是这一学科课程师生双方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设计更应多考虑学生如何正确运用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而服务的,不是让学生的情感升华达到极致为目标。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肩负着传授母语的责任,切不可让小学语文课堂陷入思品课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