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市英才学校 李晓霞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语文素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是围绕语文素养培养问题而展开阐述的,足见培养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具体而言,语文素养包括这些素养: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语文能力;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较高的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较宽的文化视野。
新课标的另一个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就是它的实践探索。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整合”手段,必须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同时信息技术作为“整合”后的课程的有机构成要素,则必须符合语文课程特点。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而言,整合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量大的问题,很多教师没有从汉字的原有内涵及认识规律下手,一味追赶教学进度,甚至把一些“四会字”当作“两会字”来教学,结果是造成错别字越来越多。比如,“暖”“游”“溪”“微”等字。还有很多孩子因为没有理解汉字的意思,在写话时经常是张冠李戴,让人忍俊不禁。
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习惯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固有模式去识记生字,这样的识字方法只能记住字形,而不能更好的理解汉字的本意,从而在是运用文字的时候,总是同音字乱用。
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相整合,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创设更多优美的情境,激发学习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而且还加快小学生的识字的能力。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识字教学实践,我在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识字教学的新理念,在达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对传统识字教学的继承和创新下,初步探索出在信息环境下识字教学的模式,下面我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一课为例作进一步的阐述。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寻找和自由选择识记生字的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习,然后同桌交流识字方法。在全班同学进行汇报的时候,多数同学都说是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来识记生字的。在前面我也提到这几乎是低年级学生普遍掌握并使用的识字方法,这些方法虽然能让孩子记住字形,但是并不能让他们掌握汉字本身的含义,也不能帮助孩子们正确使用汉字。针对学生的这一现象,我在课上对他们的方法予以肯定的同时,还渗透给孩子们用区别形近字、同音字的方法进行识字。在学“虹”这个字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虹”和“红”的区别后,对他们说其实这个“虹”还是个形声字呢,有个孩子马上提出质疑“老师,你不是说过形声字是形旁表意思,声旁表读音吗?可是‘虹’和昆虫还有其它动物也没有关系啊?”这个孩子的问题提的太好了,因为质疑,接下来我所讲授的内容他们会听得更用心,从而达到课堂最好的效果。我用课件出示了甲骨文的“虹”,边让学生观察,边向他们介绍:甲骨文的“虹”似彩虹状,古人认为虹是龙蛇类的活物,所以在它的两端各加了一个蛇头,直到石骨文以后才把它写成了左形“虫”右声“工”的形声字。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孩子们真正理解了“虹”这个字为什么是虫字旁。接着利用孩子们此时强烈的求知欲,告诉他们只要通过网络在“字源网”中输入汉字,就可以知道古人的造字原理了,这样可以帮助你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思,并且能够正确使用这些汉字。
在理解课文词语的教学部分我也做了很多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在学习“垂下来”这个词语的时候,因为“垂”这个字比较抽象,只用语言去说孩子们并不能明白,于是我用PPT做了一个小蜘蛛向下垂的动作,让学生体会“垂下来”是速度很快。我又问他们“可以把课文中的‘垂下来’换成‘掉下来’吗”?有的孩子认为能换,有的孩子认为不能换。我用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小兔子的耳朵、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树叶从树上落下来、向是葵的脑袋下垂)让孩子们选择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创设一些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两个词语的区别,他们通过观察使用发现“垂下来”是表示一头还连着,而“掉下来”则表示完全分开了。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能把‘垂下来’换成‘掉下来’吗?”学生都说不可以,因为小蜘蛛还有蜘蛛丝连着。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明白了两个词语的区别,更能让学生体会了课文用词的准确性,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早就开始被关注,在研究领域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我们要注重的是用什么理念去利用信息技术,然后要去琢磨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教学中,达到发展每个学生的教育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属于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包含两个方面:信息技术首先作为促进教学的一种工具,是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服务的;另一方面,要将信息素养和语文素养结合起来培养,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在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时,也要避免一些问题,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时,不能“埋没”语文学科的教学特性,也不能“冷落”语文教科书,网络资源开发要讲究整合的力度,教学设计始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学习和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