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藤
(湖北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慕课”视域下的金融学教学改革路径选择
童 藤
(湖北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而教育的现代化要求在教学理念与方法上都适应时代的需要,“慕课”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将当代教育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慕课”视域出发,研究其与金融学专业结合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
慕课;金融教学改革;在线开放课程
慕课(MOOC),又称为“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一种在线课程学习模式。大量研究文献表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但在很多方面可以与慕课互补。因此,将慕课与传统金融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与实践上的必然性。
提升教学质量,推进金融学教学改革,是各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金融学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技术性和技能性。在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在学习兴趣的提升、资源的共享、视野的开阔上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慕课”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慕课”在形式和内容上精心设计,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特色化;在视频制作上,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在授课形式上,便捷多样,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除此之外,“慕课”还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专用课堂云计算网络平台,打造强交互、重体验的学习环境。“慕课”的出现有利于金融学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摸索创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探索最适合当前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慕课”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自主提升、自我控制、自发学习”的过程,整个过程在时间、内容和空间上都颠覆了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的限制,参与者通过本身的参与方式和深入程度来定义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是否“合格”,而其“大规模”的特性也使得参与者在学习社区或者线下交流过程中,找到与自身知识结构相匹配相互补的“伙伴”。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对传统授课模式、内容、手段、互动等提出了挑战,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慕课”在多媒体素材、文本材料以及拓展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也让学生接触到国内外最前沿的金融资讯,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金融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在这种趋势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汲取慕课在教学模式、内容等方面的优势,才能适应“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的发展需求。
金融学知识面广、案例多、概念多的特点,限制了授课信息量的扩张,而将信息技术引入到金融学授课中,可以做到授课速度快,知识量大而不乱,广而不偏,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提升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知识。在现代教育技术化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只有将最新的技术手段引入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胜任新形式下的教学工作,以“慕课”为代表的新型学习手段的全面推广并不只是技术工作人员的事,和教师自身也息息相关。“慕课”的引入不仅有利于教师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利用信息化与技术化充实课程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在资源的获取、视野的开阔上获取新途径。
从当前“慕课”模式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普适性的经验可遵循,对其教育价值的质疑声也依旧存在。在这种背景下,以课堂为主的金融学科教学模式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慕课的开放性、交互性,汲取其在结构化的课程设计、优质化的学习计划、国际化的精心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其相结合,以线上线下为主旨,创新金融学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其重点是学生在课下自学,老师由授课转为引导”。“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模式则可以通过线上课程的录播和直播来配合实现翻转课堂。在这种模式下,金融学科中的一些描述性的概念、简单的记忆、理解及运用放在课下解决,而更高层次内容,如金融学理论方法的探讨、实践运用、方式方法创新则放在课堂上进行。一方面,课的中心还是在课堂,慕课中的视频和资源成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另一方面,课前学生投入时间自学一些基本的原理、概念,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答疑,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作为我们现行教学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
同慕课一样,“微课”也是近几年来兴起的网络教学方式之一。“微课(Micro Learning Resourc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学习者可以有效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知识点来充实自己”。经研究表明,作为线上资源类型,时间控制在8-10分钟最为合适。“微课”及“微视频”即具有这一特性。
金融学科教师可以考虑利用现有的“微课”资源或者开发新的“微课”资源,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发挥好“微课”在教学中的便利性。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梳理知识点—整理教材知识结构—利用已有视频资源或开发制作视频”的流程,形成不同的专题,将这一系列的“微课”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门学科的知识链。利用“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教师既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先行“听课”,也可以在课堂穿插“微视频”,既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近年来,部分高校探索并实施了“多师同堂”与“校外专家进课堂”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多师同堂”即以学生为中心,由两名以上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课堂教学团队;而“校外专家进课堂”则是指聘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走进课堂讲授某一知识点或某一实务内容。在“慕课”视域下,金融学专业可以发挥“多师同堂”与“校外专家进课堂”的双重优势,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探索建设不同领域专家的实务课程资源。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可以就特定的金融学教学专题录制涉猎银行、证券、保险等实务部门的不同专家视频,并定期更新,形成实务专家在线开放课程,也可以将之穿插到课堂之中,形成慕课视域下的“多师同教不同堂”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校外专家进课堂,这种模式在授课上更为灵活,知识体系衔接得更加,授课的效率更高,讲授的内容更精,课程吸引力更强,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实现了师资结构的实践化与多元化。
同课堂教学与主的教学方式相比,慕课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教学模式过于程序化、无法培养学生的人格、难以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等。但是“慕课”对教学和学习的精心设计,对师资的精致配置,以及对广大学习者的吸引力都不可忽视。在金融学科的教学设计与改革中,我们应取其长、避其短,将“慕课”的教学优势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形势的变化,相关政策的出台,金融学科中的很多课程内容都在发生着变化,同时,金融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也在信息技术的带引下发生着改变。“慕课”借助于“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在把学习的场所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使更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汲取前沿知识,感受体验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内容。在这种形式之下,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 “慕课”的互联网信息化及资源共享优势,通过参与“慕课”的视频学习,了解“慕课”的运作模式,掌握最新教学技术与方法,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验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带来的便利性。
在“互联网+”下的慕课时代,教学的生态环境更加开放融合,教学模式上从课堂教育、课堂内外结合向“订单式”、“超市式”转变。互联网技术将人类最先进、最丰富的资源传播到每一个角落,教育资源的获取具有先所未有的便利性。伴随着幕课等互联网教育资源的日渐丰富和集约化,全球范围内的优质资源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教育超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面对这一冲击,高校教育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将教育资源的供给着眼于互联网教育资源所不能提供,但对学生的发展又极为重要的方面,更多的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角色。在知识内容上去繁从简,在教学方式上从知识为主向思维为主转变,充分利用慕课优质的课程视频资源,主动适应慕课下的“互联网+”形式,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相长。
长期以来,金融学科课程同大多数课程一样遵循着“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教学方式。但是金融学科课程传递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需要理论结合实际,辩证思考某一个经济或金融问题。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体感,使其主动在课前以及课后做足“功课”,多思考、多探索、多准备。“慕课”视域下,金融学科的教师应积极探讨如何在传统课堂授课基础上,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挖掘教学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去思考和发现问题。
“慕课”等在线课程的兴起促使教师重新审视和注重他们在课堂上的方法和授课风格,提升与学生互动的新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强项和弱项的新认知。实现资源共享、鼓励终身学习,这正是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一部分。金融学的教学一直在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改革,“慕课”等形式的兴起势必会给金融学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1]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
[2]吴旻瑜,金凯,陈新阳.“慕课”对高校“品牌形象”塑造功能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5):135-141.
[3]李晓明,张绒.慕课:理想性、现实性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潜在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7,(2):62-65.
[4]闫瑛,曹迪.基于MOOC方式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市场论坛,2016,(12):70-72.
[5]吴秋生,杨瑞平,王晓亮.慕课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结构、模式与条件[J].财会月刊,2017,(12):68-72.
2016年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6005),项目参与者:林江鹏、张世晓、雷生茂、王建华、余丹、戴静。
童藤(1985- ),女,湖北黄冈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产业与金融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