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本务实,教法自然
——历史研修观课报告

2017-03-08 18:05:49山东省乐陵市大孙乡中学李凤利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2期
关键词:历史课研修历史

山东省乐陵市大孙乡中学 李凤利

一年一度的暑假期间的远程研修又开始了,每到这个时节,我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老师,总是有一种欣欣然的感触,这种感触可谓自远程研修开始,因为远程研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学习平台,这个平台的资源是如此的广阔、浩繁、专业,它使我的专业素质提升了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

今年的远程研修,我认真观摩学习了《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改革开放》《民族团结》四节课例,感触颇多。总体上是有一点小小失望的,不管是课堂导入,还是课堂设计,包括课堂语言都远不如我去年听的那四节课的水平。感觉今年这些课并不是自己所期盼的“优课”,听的有点索然寡味,也不知如何进行评价。难道真的没有收获吗?可是当真正本着学习的心态,去除浮躁、静下心再来观看时,就会发现每一节课都有精彩之处,都能带给我诸多的思考,让我学有所思,学有所获。这四节课更接近我们的常态课,没有华丽多余的包装,正是铅华洗尽归本真,行云流水法自然。

一、朴素无华求真意

我听的这四节课都没有因为这是一节展示课、录像课而刻意去却雕琢一个华丽的导入。历史课的导入环节最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这节课的导入就用了我们平常上课的复习导入法,上课先提问英法美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方式,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虽然觉得毫无新意,但却觉得最为亲切熟悉。试问我平常上课,不也是经常先复习提问上节课所学,然后顺势导入新课吗?不也是说一些非常质朴的话语作为开场白来开始新课的导入吗?最令我推崇的是《改革开放》的导入,这节课就用了两幅对联天壤之别的生活简洁明了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而最后又用一副对联结尾,显得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其它两节课一节以蒙娜丽莎的图片,一节以各个民族的图片导入,也都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不只是导入方式,导入语言也没有刻意雕琢成得文采飞扬,也都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历史课毕竟不是语文课,我觉得少些文学味,多些历史味的课才是好的历史课。历史课的语言要的是科学、精准,导入语简洁明确比华丽的辞藻会更好些吧。所以这四节课的导入,虽然没有起到让我眼前一亮、炫目聚焦的作用,但却都最接近真实的课堂,于平平淡淡中显出最真的诚意。

二、中流击水出真效

课堂改革正进行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我觉的历史课堂不管怎么都永远回避不了教师的讲述。今天我们在课堂实践中是不是有认识误区:就是认为老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活动越多越好。导致老师不敢讲,不会讲、不知讲什么,尤其是公开课上,更是选择少说为佳!我们现在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一节课里,到底是以讲述为主,还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我认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课型不同对待。不应该一刀切,更不应该所有的课,都要求一个模式去上。去年听的四节课全用了板块式教学,倒也觉得整齐划一。今年的这四节课只有《改革开放》根据教材把内容整合成“破釜沉舟—改革篇”“乘风破浪—开放篇”两大板块。其它三课都没有整合教材。我还特别留意了一下四位教师讲述的时间,可以说四节课都以教师的讲述为主,但都注重了学生的活动。每节课都有学生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民族团结》这节课,更是以小组围坐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的。一节课里探究讨论了至少三个问题,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节课多次让学生走上讲台演示并讲解,还设计了比较新颖的乐教乐学平台,学生手中每人一台平板,随时参与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管这四位老师采取了何种方式,都注重了课堂的时效性。不管是教师讲述,学生演示,还是小组讨论,都没有只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是更注重效果的真真实实。

三、兢兢业业是真理

究竟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堂好的历史课,核心因素是什么?为此太多老师都进行了探索,我们不断的变化名词,用“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优质课堂”等词语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好的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各种教学方法也应运而生,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式学习,学案教学法等精彩纷呈。我也是上了十几年课的老教师了,可越上却越不知道怎么上了;“我向来觉得课堂不应该模式化,觉得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特别希望我们的历史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我觉得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今年这四节课就都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我这个听课者也有不同的感受,同时更能感受到每位老师的良苦用心,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都既注重运用了新的教学模式,也没有丢掉传统教学模式的运用,更没有机械地套用某个教学模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师兢兢业业用心专研教材,精心备课上课,才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金无足赤,课无完课。一节再怎么完美的优课,也是可以找到瑕疵的,比如《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节课,老师的口头语“是不是”,一堂课下来说了应该也有十几次,而《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三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了,应该多设计些让学生探究思考的问题会更好些,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待提高。所以,我们作为工作在一线教师,应该努力克服自身存在一些缺点,努力丢弃自己口语中的一些毛病,做到术语专用,教法灵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中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变通运用所学知识。

学习完这些课,我不禁反思自己在日常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怎样研究历史课程标准,编写教学目标,并做到合理把握,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怎样做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有机结合?如何对学生学法指导,如何加强知识总结,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掌握?纵观这些精彩的历史课堂,我相信老师肯定很辛苦,课前课堂课后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通过这些课,我也收获满满,今后将努力的施展和应用于历史教学,力争也让自己能在千淘万漉后,挖掘到自己课堂的“真金”。

猜你喜欢
历史课研修历史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