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周 贾洪伟
(山西大同大学, 大同 037009;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48)
2017年9月16日,“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外翻译理论研究研讨会”暨“首届许渊冲翻译大赛颁奖仪式”在山西大同大学举办。会议代表针对本土化进程展开研讨。
首先,翻译研究应如何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问题。黄友义认为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成功的例子都是中外合作模式,目前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4种方式为:在海外办出版社、双方投资合作出版、版权转让、鼓励外国人写作中国题材的图书,作为文化间架设沟通的桥梁,翻译不仅需要两种语言互译的能力,还需要谙熟对方文化,把字里行间的精神用目标语言展现出来;杨俊峰以大连棒棰岛啤酒(Bansdo)的名称英译涉及到跨文化接受问题为例,指出好的译文才能发挥积极的对外沟通和交流作用。
其次,文化自信与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发展问题。李亚舒认为许渊冲先生“译学要敢为天下先”的口号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反映出极大的文化自信,从胸有大义、心系人民、肩有重任3个方面阐释其对中国学派的理解,指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学派的发展要重视民间智库和学术团体,抵制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在深刻把握当代文化思想内容的前提下,科学化的推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本体研究;李正栓认为许先生的文学翻译工作体现出文化自信,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为生活目标,以翻译促进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为己任,论述许渊冲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贡献。
第三,MTI教育与出路问题。杨俊峰基于辽宁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现状,指出MTI的4个困境:办学理念不清晰,院校特色不彰显;专职教师实践弱,兼职教师上课少;实践基地不达标,联合培养待落实;职业资格衔接弱,通过考试人数少。针对困境给出四化建议:管理队伍职业化、教师队伍职业化、课程设置职业化、学生培养职业化。贾洪伟认为MTI的“四化”建设涉及学术和教学两个层面,学术层面要厘定翻译以及职业化翻译和翻译职业化的概念,教学层面要解决专研不分、师资不足、认识不清、领域不定、业务不精的问题,就要确定教学内容范围(如法律、经济、广告、版权、专利、医药、农科、建筑等),在通而不同、同而不通的局面下培养师资,协调好教学中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中国翻译家群体与政治形态问题。桂清扬教授从翻译政治学、生存心态等视角探讨以胡风、满涛、绿原、吕荧等为代表的七月派翻译家的个体特征和群体特征,如“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创伤”“主客观化合论”;李正栓认为从选择文本到翻译解释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面对当前的翻译研究状况,有必要关注并重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国的文学和翻译研究的时代特征,揭示翻译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力量,为本土化的翻译研究增添一抹新绿。
第五,翻译符号学、翻译与认知,以及语言顺应论、多模态、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的联姻研究。贾洪伟认为翻译与认知的结合研究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分析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功能,译本的历时变化就是认知因素在发挥作用,故翻译过程的认识论和心理论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最后,中国翻译研究的本土化进程须以全球视角观照本土的翻译实践、行为、心理、过程、思想、标准,以及人工智能工程、政治、社会思潮、群体、影响、出路、政策、权益等,力求做立足于全球的本土化研究。首先,概念术语的多层面界定问题,如翻译、翻译职业化、职业化翻译、机器翻译、人工辅助机器翻译等;其次,拓展翻译与其他学科的联姻研究,如翻译与认知、翻译与心理、翻译与人工智能等;最后,中国翻译教学与研究的健康发展,重中之重乃是人才的扶持与培养,毕竟人才才是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