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兆国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培养模式探析
于兆国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目标,是推动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实践”双线并行人才培养路径,实施融入式教育及分层指导,能够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加强以文化人,实现协同育人,从而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专业发展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步提升。
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培养;实践育人;以文化人;协同育人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新时期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促进高等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1]的重大职责,更应把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将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能力融合培养、同步提升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贡献度。这既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质量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因此,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今后一段时期内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探讨有效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途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变得十分紧要。
1.1 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理性选择。因此,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这也符合中共十八大重要文献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就业创业教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为己任。
1.2 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毕业生的主导需要是就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过程中,当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时,创业就成为主导需要,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如果大学生失去创造的欲望,国家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因此,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迫切需要。
1.3 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需求和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状态,消费类型由抑制性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消费行为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消费内容和消费领域日益增多,这势必会导致新行业、新产品不断出现。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其本质就是创新,能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这就要求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必须承担起创业的历史责任,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需求,推动国家和社会走创新发展之路。
1.4 有助于破解学生就业难题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推动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在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单位能够提供80%的新增就业岗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平均为20%,而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5年毕业生的创业率平均为2.3%,这说明我国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3]。创新就业模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和提升民族创新力的重要举措。
高职教育不能等同于就业教育,也不是职业技术培训,要以“面向全体、基于专业、强化实践”为原则,以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提升为核心,引领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围绕培养技术技能主导型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纳入教育教学诸渠道,构建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实践”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路径。施教对象应当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转向全体学生,教学重心应当从注重专业知识单向传授转向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以实现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与专业发展能力培养同步提升。与之相应,对“育人”载体也应赋予新义。教书育人就是要实现从“双创”课程到课程“双创”的转变,润物无声地将创新创业精神和理念传达给学生;实践育人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得真知、磨炼意志、锻炼才干,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文化育人就是要构建各种创业文化育人的平台,实现由校园文化向文化校园的转变。
3.1 构建“创新创业+专业”相互融合教学模式
3.1.1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
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构建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行“教·学·练·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以创新创业为观测点的个性化、多元化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当以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为契机,深化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和专业技能竞赛项目中,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由相互脱节向有机融合的转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
3.1.2 实施“金字塔”教育模式,开展分层教育指导
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基于专业、面向全体,根据学生个体创新创业需求差异性的特点,通过教育普及、骨干培训、个别强化指导等方式,开展分层教育指导,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提升其创新创业素质。面对多数学生普及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开展创业计划书指导和金融类、管理类知识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创业愿望强烈的骨干学生强化教育指导。建立双师型创新创业导师库,开展一对一“孵化”指导,强化SYB(Start Your Business,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优秀创业团队以及创业设计大赛获奖团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3]。
3.2 构建“创新创业+专业”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3.2.1 构建“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必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内在目标要求以及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方向,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渗透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构建“创新创业+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从“创新创业课程”向“课程创新创业”的转变。构建“创新创业+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是要突出专业特点,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二是将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实践等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学分制教学计划,在不同时期和教育阶段分年级、梯级性地设置、实施创新创业课程,并合理安排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顺序,使创新创业知识成为学生知识需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丰富高职学生依托专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知识[4]。“创新创业+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应主要依托教学院系专业教师,也可由院系专业教师与学校创新创业指导机构教师以及校外兼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合作实施。
3.2.2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教育规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创业流程为主线,以创业实践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依照具体培养目标设计项目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其中,创业精神模块和创业基础模块以课堂集中教学的形式开展,开设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机会开发与商业模式设计、新产品开发、创业领导力与团队管理等内容,由校内教师主讲,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讲授。创业实践模块以实验实训,顶岗实习,创业项目设计、展示与实施等方式开展,包括创业运营模拟、创业实习、团队能力拓展等内容。同时,突出高职教育的特有属性和学生特点,设计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把职业体验、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创业沙龙、创业成功人士“面对面”访谈、专题讲座等纳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的结合[3]。强化教学信息化建设,鼓励开发创新创业网络课程,优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
3.3 构建“校内+校外”实践育人体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应当按照“兴趣培养,能力训练、自主实践、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新理念,遵循“产、学、研、创”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建设“校内+校外”的实践教育平台,推动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一是搭建实践实训平台,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基于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校内资源,依托专业实训场馆资源,设立多元、开放的创新实训室和创新实践中心,建立创业园,成立学生自主管理经营的校园超市,从而构建学生“双创”工作室、院系“双创”中心、学校“众创空间”三级联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二是校企合作共建职业体验中心,创设职业体验的“仿真”环境,基于学生专业兴趣,鼓励开展产品设计研发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进取精神[5]。三是通过“校市”合作、校企合作和“产、学、研、教、创”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校外资源组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深入企业、走进岗位、认识职业、参与项目,感受职业文化和创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
3.4 营造“创业文化+校园文化”以文化人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创新创业文化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当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创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时时受到影响和滋养。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强化校园大职场的“实训、景观、教育”相得益彰的实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对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的影响力。二是举办论坛讲座、专题报告,利用校园多媒体宣传平台,全方位、多方面地开展宣传活动,强化创新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并宣传创业优惠政策和创业动态。三是完善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丰富高校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内容模块,推动专业技能竞赛、课程设计作品展示等活动常态化。发挥创业沙龙、专业性创新社团等学生团体的作用,以仿真企业实践为主要内容创办模拟公司,举办创业大赛和创业论坛,开展创业模拟竞赛等活动,搭建创业经验交流学习平台,传播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6]。四是发挥校友文化特有的育人作用,开展优秀校友评选及先进事迹宣讲活动,用优秀校友的创新创业历程和成就,为学生树立成长航标,激励学生立志奋发成才。
3.5 强化“创新创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弱及其是否专业化。因此,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培养需要打造一支既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背景,又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经历的教育教学团队。强化创业指导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内引外联”的原则,建立全员参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形成由就业创业专职教师、专业课骨干教师、院系党政负责人、学工部门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工商税务部门负责人、行业企业负责人、创业成功人士等8支队伍开展联合创新创业指导的局面。一是实行内部引导驱动,提升校内创新创业指导团队的使命感。明确创业指导团队的责权利,将其业绩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先评优及其他待遇挂钩,在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建设、课程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信息化推进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等过程中,汲取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的意见建议,提升其荣誉感和使命感,使其价值认同与责任落实相匹配。二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选派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且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接受相关学习培训。校企合作互动,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开展创业教育调研、体验创业实践,合作承担工艺革新、产品设计等项目,提升其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能力。三是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引进和聘任一批经验丰富的行业管理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税务和工商部门负责人等做兼职教师,优化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结构,传授创业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专门指导。高职院校之间也可通过师资互聘的方式,缓解师资短缺的困境。
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高职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高职院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按照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实践”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路径,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的同步提升,努力培育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造就实现“双创”战略的生力军,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对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政策落实的贡献度。
[1]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N].中国教育报,2012-07-22(2).
[2]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7-03-15].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3-11/15/c_118164288.htm.
[3]于兆国.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机制探析[J].职教论坛,2015(29):33-36.
[4]蒋阳飞.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4(4):107-109.
[5]查良松.创建职业体验中心增强高职毕业生就业适应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52-54.
[6]纪玉超,林海涛.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解析及多维培养方式[J].教育与职业,2011(30):83-84.
[责任编辑 冯峰]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ntegration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Yu Zhaoguo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Kaifeng 475004,Henan,China)
Deepen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the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targe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important measure of improving stud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Integrat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constructing talent cultivation approac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specialty education(Education+Practice)integration,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ion education and hierarchical guidance,improving the teachers’education teaching ability,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cultivation and realiz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ynergy cultivation to make the specialty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synergy cultivation get synchronous improvement at the same come tru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integration cultivation;cultivation by practice;cultivation by culture;synergy cultivation
G642.44
A
10.13681/j.cnki.cn41-1282/tv.2017.03.017
2017-06-05
河南省职教教学改革项目:职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6-08317)。
于兆国(1965-),男,河南通许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就业指导。